鑒定10級賠償多少
鑒定10級賠償多少 你好鑒定10級賠償多少 ,鑒定10級賠償多少 你所問的傷殘十級鑒定10級賠償多少 ,是按照哪個標準鑒定的鑒定10級賠償多少 ?人身損害還是工傷?
如果是人身損害,不劃分責任的話,差不多11萬+誤工費+營養+護理等
如果是工傷的話,按照你的工資收入水平確定賠償金,江蘇省的標準一般6萬+
傷殘鑒定10級賠償多少錢十級殘疾賠償金等于城鎮標準:7.3萬元;農村標準:1.87萬元;被扶養人生活費;醫療費賠償金額等于醫療費加醫藥費加住院費加其鑒定10級賠償多少 他費用(實際支出計算)。在傷情較為穩定的時候發現自己還有殘疾、影響勞動能力的鑒定10級賠償多少 ,那么就要及時去申請傷殘鑒定。在經過傷殘鑒定之后,發現自己被鑒定為十級的,那么在《工傷保險條例》中,對賠付的金額是有相關規定。
法律分析:十級殘疾賠償金等于城鎮標準:7.3萬元;農村標準:1.87萬元;被扶養人生活費;醫療費賠償金額等于醫療費加醫藥費加住院費加其他費用(實際支出計算)。在傷情較為穩定的時候發現自己還有殘疾、影響勞動能力的,那么就要及時去申請傷殘鑒定。在經過傷殘鑒定之后,發現自己被鑒定為十級的,那么在《工傷保險條例》中,對賠付的金額是有相關規定。十級殘疾賠償金=城鎮標準:7.3萬元;農村標準:1.87萬元;被扶養人生活費;醫療費賠償金額=醫療費+醫藥費+住院費+其他費用(實際支出計算);誤工費賠償金額=誤工收入×誤工時間;護理費賠償金額=按誤工標準計算或按交通事故發生地護工同等級別護理報酬標準×護理天數;交通費賠償金額=實際支出交通費;住宿費賠償金額=國家機關一般工作人員出差住宿標準×住宿天數;住院伙食補助費賠償金額=國家機關一般工作人員出差伙食補助標準×住院天數;營養費賠償金額=醫療機構酌情建議的數額;十級精神損害撫慰金:1萬元;后續治療費事;車輛及財物損失。
法律依據:《中華人民共和國勞動法》第三十七條 職工因工致殘被鑒定為七級至十級傷殘的,享受以下待遇: (一)從工傷保險基金按傷殘等級支付一次性傷殘補助金,標準為:七級傷殘為13個月的本人工資,八級傷殘為11個月的本人工資,九級傷殘為9個月的本人工資,十級傷殘為7個月的本人工資; (二)勞動、聘用合同期滿終止,或者職工本人提出解除勞動、聘用合同的,由工傷保險基金支付一次性工傷醫療補助金,由用人單位支付一次性傷殘就業補助金。一次性工傷醫療補助金和一次性傷殘就業補助金的具體標準由省、自治區、直轄市人民政府規定。
工傷鑒定10級應陪多少錢?一、 工傷鑒定 10級應陪多少? 十級工傷 包括器官部分缺損鑒定10級賠償多少 ,形態異常鑒定10級賠償多少 ,無功能障礙,無醫療依賴,生活能自理者等更多內容。 賠償標準 為7個月的本人 工資 。 勞動合同 期滿終止,或者職工本人提出 解除勞動合同 的,由 工傷保險 基金和用人單位分別支付一次性 工傷 醫療補助金和一次性 傷殘 就業補助金(具體標準由省、自治區、直轄市人民政府規定)。 本人工資,是指工傷職工因工作遭受事故傷害或者患 職業病 前12個月平均月繳費工資。本人工資高于統籌地區職工平均工資300%的,按照統籌地區職工平均工資的300%計算:本人工資低于統籌地區職工平均工資60%的,按照統籌地區職工平均工資的60%計算。 二、工傷10級的鑒定標準是什么? 十級傷殘鑒定標準 主要包括如下一些情形,即凡傷殘達到如下情形之一的,均應認定為 十級傷殘 ,享受 十級傷殘賠償標準 。 1、符合中度毀容標準之一項者; 2、面部有瘢痕,植皮,異物色素沉著或脫失>2 cm2(注鑒定10級賠償多少 :2為平方); 3、全身瘢痕面積50 cm2(注鑒定10級賠償多少 :2為平方),并有明顯瘢痕; 9、手掌、足掌植皮面積>30%者; 10、除拇指外,余3~4指末節缺失; 11、除拇趾外,任何一趾末節缺失, 12、足背植皮面積>100 cm2(注鑒定10級賠償多少 :2為平方); 13、膝關節半月板損傷、膝關節交叉韌帶損傷未做手術者; 14、身體各部位骨折愈合后無功能障礙; 15、一手或兩手慢性放射性皮膚損傷ii度及_度以上者; 16、一眼矯正視力≤0.5,另一眼矯正視力≥0.8 ; 17、雙眼矯正視力≤0.8 。 綜上所述,受傷工人向鑒定機構提交 工傷鑒定申請書 后,會被通知參加鑒定的時間地點。工傷鑒定等級有10級,根據鑒定結果,工人拿到賠償款。10級工傷的賠償是7個月本人工資。這里的月工資應該按照過去1年的平均月工資計算,最低不得低于當地職工平均工資的60%。
工傷鑒定10級賠償多少錢工傷10級的賠償有:1、可以從工傷保險基金中得到一次性傷殘補助金鑒定10級賠償多少 ,10級的為7個月的本人工資,勞動者的工資是多少,就能得到多少的傷殘補助金鑒定10級賠償多少 ;2、如果勞動者和用人單位解除或者終止勞動合同的,還應當得到一次性工傷醫療補助金和一次性傷殘就業補助金,具體的標準由省、自治區、直轄市人民政府規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