貴州長江珠江上游綠色屏障
貴州地處長江、珠江上游,
是長江、珠江兩江上游
重要貴州長江珠江上游綠色屏障 的重要生態屏障區域之一。
如果貴州長江珠江上游綠色屏障 我貴州長江珠江上游綠色屏障 的回答對貴州長江珠江上游綠色屏障 你有幫助請采納為滿意答案謝謝
貴州經驗形成五個綠色,五個結合,的建設格局分別是什么?“五個綠色”:
一是因地制宜發展綠色經濟。堅持多彩貴州拒絕污染,聚焦發展生態利用型、循環高效型、低碳清潔型、環境治理型“四型”產業。目前,全省綠色經濟“四型”產業占生產總值貴州長江珠江上游綠色屏障 的比重已提高到37%。
二是因勢利導建造綠色家園。率先劃定生態保護紅線,25個縣被列為國家重點生態功能區,30%的縣(區、市)完成縣域鄉村建設規劃編制,城市污水處理率、生活垃圾無害化處理率均達到90%以上,創建“四在農家•美麗鄉村”省級新農村示范點157個、新農村環境綜合治理省級示范點192個。
三是持續用力筑牢綠色屏障。大力實施“青山”“碧水”“藍天”“凈土”四大工程,完成退耕還林607萬畝,治理石漠化面積2708平方公里、水土流失面積5406平方公里。
強力實施六盤水市水城河環境污染源等十大污染源治理和磷化工、火電等十大行業治污減排全面達標排放專項行動,啟動實施磷化工企業“以渣定產”,實施草海綜合治理五大工程,全面全域取締網箱養魚貴州長江珠江上游綠色屏障 ;中央環保督察組交辦的3478件群眾舉報投訴件全部辦結。
四是與時俱進完善綠色制度。開展生態產品價值實現機制、省級空間規劃、自然資源資產管理體制、自然資源資產負債表編制、領導干部自然資源資產離任審計、生態環境損害賠償制度改革等國家試點,全面加強生態文明法治建設,取消地處重點生態功能區的10個縣GDP考核,強化環境保護“黨政同責”“一崗雙責”,實行黨政領導干部生態環境損害問責。
五是久久為功培育綠色文化。連續十年舉辦生態文明貴陽國際論壇,將每年6月18日確定為“貴州生態日”,舉辦貴州長江珠江上游綠色屏障 了“保護母親河•河長大巡河”和“巡山、巡城”等系列活動,編制貴州長江珠江上游綠色屏障 了大中小學、黨政領導干部生態文明讀本,全面開展了生態縣、生態村等生態文明創建活動。
“五個結合”:
一是大生態與大扶貧相結合。實施生態扶貧十大工程,計劃用三年時間助推全省30萬以上貧困戶、100萬以上建檔立卡貧困人口實現增收。最近正在開展單株碳匯精準扶貧試點,探索“互聯網+生態建設+精準扶貧”的扶貧新模式。
二是大生態與大數據相結合。在加快大數據產業發展的同時,運用大數據手段改造提升傳統產業,推動環境大數據監控全覆蓋。2016年以來,國家大數據綜合試驗區、國家綠色數據中心等獲批建設,蘋果中國云服務、華為數據中心、騰訊數據中心等項目落地貴州。
三是大生態與大旅游相結合。2017年貴州成為西南地區唯一的“國家全域旅游示范省”,接待游客人次、旅游總收入分別增長37%和41%。梵凈山成功申遺,貴州世界自然遺產地達4處,數量居全國第一位,多彩貴州正風行天下。
四是大生態與大健康相結合。促進綠色與健康相得益彰。2017年大健康醫藥產業重點工程累計完成投資780億元,中藥材種植總面積達650萬畝,產業增加值突破1000億元。
五是大生態與大開放相結合。堅持生態優先、綠色發展,正確處理“五個關系”,以共抓大保護、不搞大開發為導向積極融入長江經濟帶發展。
與云南、四川共同設立赤水河流域橫向生態保護補償基金。與重慶、四川、云南共同建立長江上游四省市生態環境聯防聯控、基礎設施互聯互通、公共服務共建共享機制和長江上游地區省際協商機制。與重慶建立綠色產業、綠色金融等領域務實合作機制。
擴展資料
根據中辦國辦印發的《國家生態文明試驗區(貴州)實施方案》,貴州要圍繞長江珠江上游綠色屏障建設、西部地區綠色發展、生態脫貧攻堅、生態文明法治建設、生態文明國際交流合作“五大示范區”戰略定位,開展綠色屏障建設、促進綠色發展、生態脫貧、生態文明大數據、生態旅游發展、生態文明法治、生態文明對外交流合作、綠色績效評價考核等八項制度創新試驗。
兩年來,通過積極探索實踐,貴州基本建立了多元參與、激勵約束并重、較為系統完整的生態文明制度體系。
一是探索有利于守住生態底線的制度。大力推動“多規合一”試點、自然資源資產負債表編制、自然資源統一確權登記等工作,在全國率先開展生態保護紅線劃定、領導干部自然資源資產離任審計、探索完善橫向生態保護補償制度、生態文明建設目標評價考核等工作。
劃定永久基本農田5257萬畝,建成省市縣三級“三條紅線”指標體系,實現所有河流、湖泊、水庫河長制全覆蓋。率先在全國實行全域取消網箱養魚。
二是培育激發綠色新動能的制度。掀起振興農村經濟的深刻產業革命,下大力調減玉米種植面積,促進農村發展和生態保護協同共進。建立培育發展環境治理和生態保護市場主體、加快節能環保產業發展等政策機制,改革礦業權出讓收益由收繳制變為征收制,實現排污權有償交易1.53億元。
貴安新區獲批為國家綠色金融改革創新試驗區。生態文明大數據共享和應用平臺基本建成。開展綠色經濟統計試點。農村“三變”改革深入推進。
三是建立大生態與大扶貧深度融合制度。探索建立了易地扶貧搬遷“貴州模式”,對遷出地進行土地復墾或生態修復。率先在全國出臺生態扶貧專項政策,實施生態扶貧十大工程,推動“大生態”與“大扶貧”相互融合、相互促進。
四是出臺與生態文明建設相適應的地方生態環境法規體系和環境資源司法保護制度。率先出臺全國首部省級層面生態文明地方性法規《貴州省生態文明建設促進條例》,頒布實施30余部配套法規。率先設置環保法庭并成立公檢法配套的生態環境保護專門機構,率先開展由檢察機關提起環境行政公益訴訟的探索,全省環境資源司法機構達108個,實現全覆蓋。
五是建立以生態文明為主題的國際交流合作機制。連續成功舉辦十屆生態文明貴陽國際會議和生態文明貴陽國際論壇,建立中外前政要、國際組織負責人組成的國際咨詢會,與聯合國環境署等國際組織以及瑞士等發達國家建立了務實的國際交流合作機制。
貴州地處長江,珠江上游,是兩江上游重要的什么區域之一?貴州地處長江、珠江上游貴州長江珠江上游綠色屏障 ,
是長江、珠江兩江上游
重要貴州長江珠江上游綠色屏障 的重要生態屏障區域之一。
貴州保護生態環境 始終堅守什么?貴州保護生態環境,始終堅守生態平衡。
生態保護是指改革開放以來貴州長江珠江上游綠色屏障 ,黨中央、國務院高度重視生態環境保護與建設工作,采取貴州長江珠江上游綠色屏障 了一系列戰略措施,加大了生態環境保護與建設力度,一些重點地區的生態環境得到了有效保護和改善。但由于中國人均資源相對不足,地區差異較大,生態環境脆弱,生態環境惡化的趨勢仍未得到有效遏制。
2000年,全國生態環境質量評價結果顯示,中國近1/3的國土生態環境質量優良,1/3的國土生態環境處于差或較差水平。第六次全國森林資源清查結果表明,中國森林面積為1.75億公頃,森林覆蓋率18.21%,森林蓄積量124.56億立方米,森林面積和森林蓄積量不斷增加,森林質量趨于提高。但中國人均森林面積和蓄積量分別只有世界平均水平的五分之一和八分之一,森林資源仍存在總量不足、分布不均、質量不高、過度采伐等問題。
中國天然草原面積3.93億公頃,約占國土面積的41%,但有90%的天然草原出現不同程度的退化。退化、沙化草原已成為中國主要的沙塵源。近幾年來,中國政府加大了草原保護和建設的投入,實施了天然草原植被恢復與建設、草原圍欄、退牧還草、京津風沙源治理等草原生態建設工程,取得了較好成效,但草地仍面臨過度利用和退化的巨大壓力。
國家生態文明試驗區(貴州)實施方案》的戰略定位(二)戰略定位
1.長江珠江上游綠色屏障建設示范區。完善空間規劃體系和自然生態空間用途管制制度貴州長江珠江上游綠色屏障 ,建立健全自然資源資產產權制度,全面推行河長制,劃定并嚴守生態保護紅線、水資源開發利用控制紅線、用水效率控制紅線和水功能區限制納污紅線,完善流域生態保護補償機制,創新跨區域生態保護與環境治理聯動機制,加快構建有利于守住生態底線貴州長江珠江上游綠色屏障 的制度體系。[4]
2.西部地區綠色發展示范區。建立礦產資源綠色化開發機制,健全綠色發展市場機制和綠色金融制度,開展生態文明大數據共享和應用,完善生態旅游融合發展機制,加快構建培育激發綠色發展新動能貴州長江珠江上游綠色屏障 的制度體系。
3.生態脫貧攻堅示范區。完善生態保護區域財力支持機制、森林生態保護補償機制和面向建檔立卡貧困人口購買護林服務機制,深化資源變資產、資金變股金、農民變股東“三變”改革,推進生態產業化、產業生態化發展,加快構建大生態與大扶貧深度融合、百姓富與生態美有機統一的制度體系。
4.生態文明法治建設示范區。加強涉及生態環境的地方性法規和政府規章的立改廢釋,推動省域環境資源保護司法機構全覆蓋,完善行政執法與刑事司法協調聯動機制,加快構建與生態文明建設相適應的地方生態環境法規體系和環境資源司法保護體系。
5.生態文明國際交流合作示范區。深化生態文明貴陽國際論壇機制,充分發揮其引領生態文明建設和應對氣候變化、服務國家外交大局、助推地方綠色發展、普及生態文明理念的重要作用,加快構建以生態文明為主題的國際交流合作機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