義烏城市未來5年城市規劃圖
可以查閱政府公告進行義烏城市未來5年城市規劃圖 了解。建設單位申請領取施工許可證義烏城市未來5年城市規劃圖 ,應當具備下列條件,并提交相應義烏城市未來5年城市規劃圖 的證明文件:
1、依法應當辦理用地批準手續的,已經辦理該建筑工程用地批準手續。
2、在城市、鎮規劃區的建筑工程,已經取得建設工程規劃許可證。
3、施工場地已經基本具備施工條件,需要征收房屋的,其進度符合施工要求。
4、已經確定施工企業。按照規定應當招標的工程沒有招標,應當公開招標的工程沒有公開招標,或者肢解發包工程,以及將工程發包給不具備相應資質條件的企業的,所確定的施工企業無效。
5、有滿足施工需要的技術資料,施工圖設計文件已按規定審查合格。
6、有保證工程質量和安全的具體措施。施工企業編制的施工組織設計中有根據建筑工程特點制定的相應質量、安全技術措施。建立工程質量安全責任制并落實到人。專業性較強的工程項目編制義烏城市未來5年城市規劃圖 了專項質量、安全施工組織設計,并按照規定辦理義烏城市未來5年城市規劃圖 了工程質量、安全監督手續。
義烏城市規劃根據最新的規劃義烏城市未來5年城市規劃圖 ,至2020年義烏城市未來5年城市規劃圖 ,義烏市域常住人口規模210-225萬人左右義烏城市未來5年城市規劃圖 ,城鎮總人口約185-200萬人,農村人口約25萬人;至2030年,義烏市域常住人口規模240-255萬人左右,城鎮總人口約225-240萬人,農村人口約15萬人。建設用地規模至2020年,義烏全市城鎮建設用地規模控制在190平方公里以內;至2030年,控制在238平方公里以內。在市域中心體系方面,建設“一主三特”的城市中心體系,包括1個城市主中心和3個特色中心。完善9個片區中心的布局,合理配置社區服務中心。
基于生態紅線劃定、基本農田利用與保護、生態安全格局三方面的研究,在義烏市域劃定生態紅線區、生態保護區與城市發展區。其中,生態紅線區總面積為313平方公里,生態保護區總面積為462平方公里,城市發展區總面積為330平方公里。在義烏市域劃定生態紅線區、生態保護區與城市發展區。其中,城市發展區總面積為330平方公里。同時將構建“一體、兩翼、三片”的市域空間結構。
“一體”指城市核心功能的主體區即義烏的中心城區,重點完善城市生活服務功能、國際商貿商務功能、陸港物流功能和科教創新功能。“兩翼”指支撐城市功能提升的產業功能區,在中心城區南北兩側分別建設義東北高新產業功能區和義西南新興產業功能區,推動城市產業的轉型升級和持續穩定發展。“三片”是城市生態保護的安全保障,基于市域生態本底條件,劃定義北、義西、義南三大生態片區,保障城市的生態安全。
至2030年,規劃義烏市域內非建設用地為836.84平方公里,包括水域和農林用地,占市域總面積的75.7%。建設用地規模為268.16平方公里,占市域總面積的24.3%。其中,城鎮建設用地為238平方公里,村莊建設用地為17平方公里。
法律依據:
《中華人民共和國城鄉規劃法》
第十四條 城市人民政府組織編制城市總體規劃。
直轄市的城市總體規劃由直轄市人民政府報國務院審批。省、自治區人民政府所在地的城市以及國務院確定的城市的總體規劃,由省、自治區人民政府審查同意后,報國務院審批。其義烏城市未來5年城市規劃圖 他城市的總體規劃,由城市人民政府報省、自治區人民政府審批。
第十五條 縣人民政府組織編制縣人民政府所在地鎮的總體規劃,報上一級人民政府審批。其他鎮的總體規劃由鎮人民政府組織編制,報上一級人民政府審批。
義烏市城市發展與土地利用變遷分析本節根據1981與1999年兩個時相義烏城市未來5年城市規劃圖 的航空遙感資料進行的城市建設用地變遷調查,著重介紹義烏市區(稠城鎮)在18年間用地結構發展變化的主要特征。表8.9和8.10及圖8.41是市區土地利用變遷的統計結果,圖8.42~圖8.47表示商業與服務業、住宅、公用基礎設施、公共建筑、工礦倉儲、交通運輸6個方面發展的土地來源。
表8.9 義烏市城區(稠城鎮)1981、1999年土地利用情況對比 (單位,km2)
表8.10 義烏市區(稠城鎮)1981~1999年城市土地利用結構變化
圖8.41 義烏市1981至1999年城市建設用地結構變化直方圖
圖8.42 義烏市1981~1999年商業和服務業用地來源
圖中縱坐標為對數坐標,表示地類的面積。橫坐標中地類變遷表示用地由哪一種地類變遷而來
(以地類代碼表示,參見表8.1),與地類代碼對應的數字表示變遷的面積,單位為km2
圖8.43 義烏市1981~1999年工礦倉儲用地來源
圖中縱坐標為對數坐標,表示地類的面積。橫坐標中地類變遷表示用地由哪一種地類變遷而來
(以地類代碼表示,參見表8.1),與地類代碼對應的數字表示變遷的面積,單位為km2
圖8.44 義烏市1981~1999年公用設施用地來源
圖中縱坐標為對數坐標,表示地類的面積。橫坐標中地類變遷表示用地由哪一種地類變遷而來
(以地類代碼表示,參見表8.1),與地類代碼對應的數字表示變遷的面積,單位為km2
圖8.45 義烏市1981~1999年公共建筑用地來源(說明見圖8.21)
圖8.46 義烏市1981~1999年住宅用地來源
圖中縱坐標為對數坐標,表示地類的面積。橫坐標中地類變遷表示用地由哪一種地類變遷而來
(以地類代碼表示,參見表8.1),與地類代碼對應的數字表示變遷的面積,單位為km2
圖8.47 義烏市1981~1999年交通運輸用地來源
圖中縱坐標為對數坐標,表示地類的面積。橫坐標中地類變遷表示用地由哪一種地類變遷而來
(以地類代碼表示,參見表8.1),與地類代碼對應的數字表示變遷的面積,單位為km2
8.7.2.1 商業、服務業用地的發展與變遷
1981年,距今已有21年的歷史,當時的義烏縣城僅僅是一個建成區面積不足4km2的小鎮,全縣建設用地面積也僅有7.3839km2(表8.9、8.10)。圖8.40顯示當時僅在繡湖西北、市政府北與工人西路南之間和工人西路南北兩側有幾塊商服用地,面積只有0.0251kmz,僅為當時城區建設用地總面積的0.34%,可見當時完全看不出以商品流通服務為主的城市特征。
圖8.40 義烏市1981年城市用地現狀航空遙感解譯圖 圖中地類按表8.1中的2級分類表示
到1999年時,義烏市已發生義烏城市未來5年城市規劃圖 了翻天覆地的變化,城市建設用地面積擴大到了27.753km2,其中,縣城稠城鎮的商業、服務業用地面積為1.1533km2,主要集中于城區中北部,中國小商品城、賓王市場、浙中木材市場、義烏物資市場及義烏農貿城等,占城鎮建設用地總面積6.55%。此外,還有一些一層為商業用房,以上層位為居民住宅的混合式商住兩用建筑,用地面積就達0.6994km2(見表8.9住宅用地中252類)。義烏市的商業用地面積不僅在城區用地中占有較大比例,而且商業用地的各種用地功能區塊特點非常明顯,有效地形成了一種規模市場效應,遠遠地擺脫了中國舊傳統的一家一戶小作坊式生產模式,走出了一條有中國特色的小商品開發、生產、銷售的成功道路。
8.7.2.2 工礦倉儲用地的發展與變遷
從1981年的航空遙感影像解譯圖上可見(圖8.40),當時的工業比商業用地面積大得多,工礦倉儲用地在遙感解譯區范圍內的面積為0.7964km2,其中作為縣城所在地的稠城鎮的工礦倉儲用地面積0.4886km2,占當時縣城建設用地的13.12%(表8.9、8.10),主要有磚瓦窯、各類加工廠、水泥機械廠等,其中磚瓦窯遠離當時的義烏縣城及主干道路,用地規模較大,水泥機械廠等分布于當時縣城北部主干公路旁。在總體上,當時工礦倉儲用地分布比較凌亂。
經過18年的發展,在1999年的航空遙感影像解譯圖上(圖8.39),可以發現義烏的工業發展已今非昔比。首先,從規模上建設整齊的工業倉儲用地已基本占據了義烏市主城區西半部的大部分地區,對義烏市主城區形成了半包圍之勢。稠城鎮工礦倉儲用地面積達到1.8296km2,雖然在縣城建設用地面積中的比例從1981年的13.12%下降為10.40%,但在面積上比1981年增長了274.46%。在航片覆蓋區范圍內工礦倉儲用地面積達到1.8296km2。由此可見,義烏繁榮的小商品市場是與其發達的小商品加工和倉儲設施規模相聯系的。其次,在義烏市主城區及義烏江南岸的城市用地范圍內基本沒有工礦倉儲用地類型,反映現代的義烏市在規劃、建設方面非常注重城市環境保護與建設,將工礦倉儲用地與居住生活區盡量隔離開來。
8.7.2.3 公用設施建設用地的發展與變遷
公用設施規模及其空間分布對于一個城市的環境影響具有舉足輕重的作用,它與一個城市的經濟發展水平密切相關。對于義烏這樣一個山川秀美的商業城市,搞好公用設施建設有較好的地利條件。但是在1981年時,義烏的公用設施建設僅有一個繡湖,以及其東側的大安寺塔古跡和現今的工人西路與新馬路交會處的一個小水泡。那時的繡湖還談不上是一個公園,而僅僅是一個縣城中的小湖水面,面積僅有1.5×104m2,其周圍沒有任何配套的公用設施。表明當時義烏縣政府沒有經濟實力來規劃建設義烏的公用設施。到1999年,義烏市政府與人民以發展小商品經濟的熱情與魄力進行公用設施建設,使義烏江兩岸變成了美麗的沿江大花園,繡湖公園面積比1981年擴大了5.2×104m2,并正在其東側拆遷幾十幢舊式住宅等建筑,新建一個面積近10×104m2的市民廣場,中心城區面貌發生了根本變化。另外,在工人西路北修建了占地面積約2.7×104m2的駱賓王公園,城中北路東修建了占地面積超過4×104m2的孝子祠公園,稠州中南修建了占地面積超過4.6×104m2的稠州公園,使整個義烏市區在濃郁的小商品世界中增添了充滿生氣的自然美。18年的發展使義烏由1981年僅有公用設施用地0.0263km2猛增到1.2253km2,面積增長46.59倍。這是一個十分令人欽佩的了不起的數字。從義烏規劃藍圖看(義烏市勘測設計研究院,義烏市風景旅游管理局,2002),未來的義烏市一定比今天更加美麗。
8.7.2.4 公共建筑用地的發展與變遷
1981年,義烏城區范圍內公共建筑用地面積為0.2598km2(表8.9、8.10),占城區建設用地總面積的6.98%。在1999年航空遙感用地類型解譯圖上(圖8.39),城區周圍呈近均勻狀態分布著10多所用地面積都在4×104m2以上的大、中專和中、小學校。此外,義烏樂園、義烏體育中心、義烏會展中心、義烏中心醫院等一批公共建筑都具有相當規模,正在對義烏的健康高速發展發揮越來越大的作用。統計表明,1999年公共建筑用地總面積達1.8530km2,是1981年的7.1倍,占1999年縣城建設用地總面積的10.53%。
8.7.2.5 住宅用地的發展與變遷
住宅的狀況能夠很好地反映一個城市的經濟發展水平。從1981年的航空遙感影像圖上可以看出(圖8.40),當時義烏縣城區建設用地面積總計僅3.7239km2(表8.9、8.10),舊城區的主體以現在的城中路為界線,低矮民房密集分布在城中路以北及以西地區,城中住宅布局近南北向居多,舊式典型的小四合院式住房占有較大比例。這可能與義烏市具有2200多年的悠久歷史密切相關。向正北方向工礦倉儲類建筑明顯增多。當時稠城鎮住宅用地面積約為2.3129km2,占舊縣城用地總面積的62.11%,可見,當時擁擠的舊縣城不論住房環境還是住房空間方面都是較差的。
在1999年航空遙感影像圖上(圖8.39),義烏市區住宅用地面積達7.3843km2(表8.9、8.10),是1981年的3.2倍,但是在市區建設用地中的比例卻下降為40.39%。城區建筑規劃整齊,以主干道路為界線的新式住宅小區、規模龐大的商品交易市場等建筑群包圍于其中,這一點義烏市明顯不同于寧波市的城市建筑發展模式。另外,由于義烏新建的住宅小區或商品交易市場都以主干道路間的區塊形態確定建筑物走向,因此,義烏的住宅及商品交易市場等建筑群的朝向從西南到東南有規律地變化,反映了義烏城市因地制宜地進行規劃建設的特征,而在義烏江南岸的住宅建設布局則以朝南為主。
8.7.2.6 交通運輸用地的發展與變遷
在1981年的航空遙感影像上,義烏市除主城區東南緣向南北延伸通往金華、杭州的城中路及通惠社區的新馬路和丹溪路外,主城區內低矮擁擠的住宅間沒有一條寬闊、筆直的城市街道(見圖8.40)。1981年城區交通運輸用地面積為0.6304km2,占當時建設用地總面積的16.2%(表8.9、8.10)。到1999年時城區交通運輸用地面積已擴展到4.1450km2,占城區建設用地總面積的23.56%,用地面積比1981年增加了6.6倍(表8.9、8.10)。以義烏市民廣場為中心,寬闊筆直的街道呈放射狀均勻地向外延伸,一個典型的蛛網狀城市交通運輸系統把義烏市有機地連接在一起(見圖8.39)。
從圖8.41~圖8.47可以看出,在義烏市區1981至1999年的發展過程中,城市建設用地主要來源于耕地和通過舊城改造轉換的住宅用地、工礦倉儲用地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