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通事故雇主追償權
雇傭交通事故雇主追償權 的司機,發生交通事故摔傷一人,交警定全責,賠償的話雇主要管。
雇傭關系有以下主要特征交通事故雇主追償權 :
1、雇傭法律關系是雇傭人與雇工之間依口頭或書面的雇傭合同而形成的法律關系交通事故雇主追償權 ;
2、雇傭法律關系是由雇工提供勞務、雇傭人支付報酬的勞務法律關系;
3、雇傭法律關系是雇工以自身的技能為雇傭人完成勞務而形成的一種法律關系,雇工為雇傭人提供的是勞務,這是雇傭法律關系的最顯著的特征;
4、在雇工提供勞務的過程中,雇工必須接受雇傭人的指示、監督,這是雇傭法律關系的另一區別于其他法律關系的顯著特征。
《中華人民共和國道路交通安全法》第七十條 在道路上發生交通事故,車輛駕駛人應當立即停車,保護現場;造成人身傷亡的,車輛駕駛人應當立即搶救受傷人員,并迅速報告執勤的交通警察或者公安機關交通管理部門。因搶救受傷人員變動現場的,應當標明位置。乘車人、過往車輛駕駛人、過往行人應當予以協助。
在道路上發生交通事故,未造成人身傷亡,當事人對事實及成因無爭議的,可以即行撤離現場,恢復交通,自行協商處理損害賠償事宜;不即行撤離現場的,應當迅速報告執勤的交通警察或者公安機關交通管理部門。
在道路上發生交通事故,僅造成輕微財產損失,并且基本事實清楚的,當事人應當先撤離現場再進行協商處理。
第七十六條 機動車發生交通事故造成人身傷亡、財產損失的,由保險公司在機動車第三者責任強制保險責任限額范圍內予以賠償;不足的部分,按照下列規定承擔賠償責任:
(一)機動車之間發生交通事故的,由有過錯的一方承擔賠償責任;雙方都有過錯的,按照各自過錯的比例分擔責任。
(二)機動車與非機動車駕駛人、行人之間發生交通事故,非機動車駕駛人、行人沒有過錯的,由機動車一方承擔賠償責任;有證據證明非機動車駕駛人、行人有過錯的,根據過錯程度適當減輕機動車一方的賠償責任;機動車一方沒有過錯的,承擔不超過百分之十的賠償責任。
交通事故的損失是由非機動車駕駛人、行人故意碰撞機動車造成的,機動車一方不承擔賠償責任。
事故中雇主向雇員追償的比例如何確定原告李某雇傭被告張某與王某作為司駕人員為其跑長途運輸貨物。2013年10月12日交通事故雇主追償權 ,張某與王某輪流駕駛貨車向內蒙古運輸貨物。途中,因王某疲勞駕駛,該車與錢某駕駛交通事故雇主追償權 的轎車發生交通事故,致使貨車及貨物損壞,錢某重傷,轎車報廢。經交通部門認定,張某負事故的全部責任。后來錢某將雇主李某訴至法院,獲得人身傷害賠償20萬 元 。雇主李某履行賠償義務后,以行駛雇主追償權為由將被告張某訴至法院要求被告張某賠償其20萬元。
分歧
關于雇主李某向雇員張某追償的比例,有以下分歧:
第一種意見認為,雇員張某負交通事故的全部責任,說明其在從事雇傭活動中存在重大過失,應當全額賠償雇主因此事故造成的損失。
第二種意見認為,雇主李某承擔賠償責任后有對雇員張某雖有追償權,但雇主是在雇傭法律關系中最大的受益者,且雇員系履行職務行為中致人損害,不應將雇傭活動的風險全部轉嫁給雇員,故李某不能全額向張某追償。
評析
交通事故雇主追償權 我國《人身損害司法解釋》規定,雇員在從事雇傭活動中致人損害,在雇主承擔連帶賠償責任后,如果雇員有重大過失或故意,則該雇主有追償的權利。規定雇主享有追償權,一方面是為了彌補雇主的損失,另一方面是為了讓具有重大過錯的雇員承擔終局責任,規范雇員行為,要求其在執行職務的過程中謹慎行事,減少損害的發生。連帶責任是整體責任,受害人可以選擇賠償義務主體,被請求人都有義務賠償。但是在雇主與雇員內部應當有責任份額。劃分責任份額,應根據雇主與雇員在損害發生中的過錯程度和原因力。雇主的過錯主要表現在對雇員的選任、監督、管理、指示上的存在疏忽,雇員的過錯在其因故意或重大過失致交通事故雇主追償權 他人損害。就損害發生的原因力而言,如雇員的的行為是故意行為,顯然該種過錯程度最大,如雇主無明顯過錯存在,則應由雇員承擔全部責任。即使雇主承擔了連帶賠償責任,也應賦予雇主完全的追償權利。如雇員的的行為是重大過失行為,顯然該種過錯程度較故意行為相對輕一些,如雇主無明顯過錯存在,則應由雇員承擔部分責任。雇主因是雇傭行為的受益人,如不發生損害,雇主的收益顯著大于雇員的報酬,基于公平合理的原則,雇主也應承擔相應的部分責任。如雇主承擔了超出自己應承擔份額的連帶賠償責任,應賦予雇主對超出部分的追償權利,至于份額比例的裁量,應當結合雇主因侵權行為支出的實際損失、雇主和雇員的受益情況和經濟狀況等因素來綜合考慮。
本案中,雇員張某因疲勞駕駛與他人發生交通事故,負事故的全部責任,但這并不意味著所有損失由其一人承擔。事故發生的主要原因是雇員張某疲勞駕駛,所以張某具有重大過失,雇主李某可就其賠償數額向張某追償。追償的比例應該根據雇主與與雇員的過錯程度,照顧弱勢一方雇員的原則確定。雇主李某要求雇員張某長途運輸貨物,未向其加強安全運輸的教育,且在長時駕駛的過程中,未明確要求雇員張某停車休息或安排他人輪流駕駛,在管理雇員、指示工作方面存在一定的過失,應當自行承擔一定的損失。作為有經驗的司機張某未遵守交通規則、疲勞駕駛導致事故發生,應對損害后果相當的責任。結合雇主與雇員各自的過程程度,雇主李某可就損失的50%左右向雇員張某追償。
運輸作業是高度危險的作業,雇主作為受益人,應自行承擔一定的風險。在發生交通事故后,雇主與雇員承當損失的比例劃分,筆者傾向一種觀點:如司機(雇員)在交通事故中是同等或次要責任,其對雇主的賠償責任按損失的30%以下掌握;如司機在交通事故中是主要責任,其對雇主的賠償責任按損失的30%左右掌握;如司機在交通事故中是全部責任,其對雇主的賠償責任按損失的50%左右掌握;如司機有逃逸情況的話,給雇主造成的損失是雇主不能用保險等其他方式彌補的,對雇主的賠償責任應按損失的70%左右掌握,如司機在交通事故中是全部責任的且是故意行為,其對雇主的賠償責任應全額賠償。在實踐中,情況紛繁復雜,具體的追償比例應當根據案件的具體情況靈活掌握。
圖文摘自網絡,由廣州楊友元律師為您推薦。
@2019
發生交通事故后,造成人員受傷,雇主與雇員應該各自承擔怎樣的責任《人身損害司法解釋》第九條規定交通事故雇主追償權 :“雇員在從事雇傭活動中致人損害的交通事故雇主追償權 ,雇主應當承擔賠償責任;雇員因故意或者重大過失致人損害的,應當與雇主承擔連帶賠償責任。雇主承擔連帶賠償責任的,可以向雇員追償。”雇主追償權的法律依據就是來源于此條司法解釋,但需具備雇員有故意或重大過失的事實。若雇員只是一般過失致人損害的,由雇主自行承擔責任,雇員不承擔責任,雇主承擔責任后不享有對雇員的追償權。
一、交通事故車主承擔連帶責任的情形
(一)肇事車輛為個體戶、承包戶、個人合伙或私營企業主,雇用司機從事運輸,車主或雇主應承擔事故賠償責任;
(二)肇事車輛承包、租賃期間發生交通事故,車主和承包、承租人共同承擔賠償責任;
(三)肇事車輛司機執行職務過程中,擅自進行與執行職務無關活動而發生交通事故,司機承擔賠償責任,車主承擔連帶責任;
(四)肇事車輛掛靠單位收取管理費或分享盈利視為共同車主,由車主承擔賠償責任,掛靠單位承擔連帶責任;
(五)車輛合法占有人經車主同意,將車輛交與第三人發生交通事故,合法占有人和第三人為共同被告,車主承擔連帶責任;
(六)肇事車輛司機非執行職務且未經車主同意,擅自用車,司機應承擔賠償責任,車主負責墊付;
(七)因緊急避險引起交通事故,引起險情人為被告,因緊急避險措施不當或超過必要限度造成不應有損害,緊急避險人作為共同被告,車主或司機所在單位承擔連帶責任;
二、哪些人承擔交通事故連帶責任
(一)交通事故責任者對事故造成損失應承擔賠償責任,承擔賠償責任肇事司機暫無力賠償,由司機所在單位或車輛所有人墊付;
(二)肇事車輛為單位所有,司機執行職務,即工作或生產過程中履行駕駛職責,行為受所在單位或車輛所有人委派或認可,該單位或車輛所有人承擔事故賠償責任;
(三)委托他人購車、代購人購車后肇事,委托人應承擔賠償責任。委托他人維修、保管車輛期間或在停車場停車期間發生交通事故,維修人、保管人、停車場應承擔賠償責任;
(四)被盜車輛發生交通事故,造成被害人財物損失的肇事人應依法承擔賠償責任,被盜機動車輛所有人不承擔損害賠償責任;
(五)肇事司機與肇事車輛不屬同一單位,司機與使用機動車受益單位為被告,由受益單位先行墊付賠償;
(六)無償借用車輛發生交通事故,由肇事司機與受益人共同承擔賠償責任;
(七)交通事故責任人死亡,其遺產繼承人不放棄繼承,只在所繼承財產額度內承擔責任。遺產繼承人放棄或喪失繼承,因無遺產可供繼承,繼承人不承擔賠償責任;
(八)旅客持票或按規定免票,持優待票或經承運人許可搭乘無票旅客乘車,運輸過程中死亡,承運人承擔損害賠償責任;
(九)無償同乘即搭便車,原則上不能免除司機責任,應斟酌具體情形,比照過失相抵原則,減少司機賠償責任;
(十)學習駕車發生交通事故負有責任,由教練員承擔部分或全部責任。
雇主向雇員追償法律依據這涉及交通事故雇主追償權 的是雇主追償權問題交通事故雇主追償權 ,需要提醒大家的是這里的雇主不僅包括用人單位,還包括私人雇傭關系中的個人雇主?;卮疬@個問題,首先交通事故雇主追償權 我們要正確認識《侵權責任法》第34條與第50條第1句和《最高人民法院關于審理人身損害賠償案件適用法律若干問題的解釋》第9條的適用關系,因為《侵權責任法》并沒有規定雇主與雇員連帶責任及追償問題,但這并不意味著《侵權責任法》對《人身損害賠償司法解釋》第9條關于“雇主與雇員連帶責任及追償”的規定予以交通事故雇主追償權 了否定,相反,乃《侵權責任法》的有益補充。因此,根據《人身損害賠償司法解釋》第9條的規定,雇主有權向存在故意或者重大過失的雇員進行追償。比如,雇員疲勞駕駛致使發生車禍造成他人損失,雇主賠償受害人后,雇主就有權向疲勞駕駛的雇員行使追償權。需要提醒大家的是,即使符合有權追償的條件,但雇主追償的范圍不一定是全部,這取決于雇主是否對雇員盡到交通事故雇主追償權 了必要合理的監督管理教育義務,換言之,雇主向雇員行使追償權能夠實現的范圍還要看雇主與雇員內部之間責任劃分情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