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全是美謚的謚號
謚號完全是美謚的謚號 ,是在我國古代,統治者或有地位完全是美謚的謚號 的人死后,給完全是美謚的謚號 他另起的稱號,如“武”帝,“哀”公等。
古代帝王、諸侯、卿大夫、高官大臣等死后,朝廷根據他們的生平行為給予一種稱號以褒貶善惡,稱為謚或謚號。
“謚者,行之跡也;號者,表之功也;車服者,位之章也。是以大行受大名,細行受細名。行出于己,名生于人。”
帝王的謚號,由禮官議上;臣下的謚號,由朝廷賜予。
謚號是對死去的帝王、大臣、貴族(包括其它地位很高的人)按其生平事進行評定后,給予或褒或貶或同情的稱號,始于西周。
周公旦和姜子牙有大功于周室,死后獲謚。這是謚法之始。
《周禮》說:“小喪賜謚。”小喪,指死后一段時間。《逸周書?謚法解》:“謚者,行之跡也;號者,表之功也;車服者,位之章也。是以大行受大名,細行受細名。行出于己,名生于人。”謚法制度有兩個要點:一是謚號要符合死者的為人,二是謚號在死后由別人評定并授予。君主的謚號由禮官確定,由即位皇帝宣布,大臣的謚號是朝廷賜予的。謚號帶有評判性,相當于蓋棺定論。
謚號來自于謚法。謚法規定了若干個有固定涵義的字,大致分為三類:
屬表揚的有:文、武、景、烈、昭、穆等;
屬于批評的有:煬、厲、靈等;
屬于同情的有:哀、懷、愍、悼等。如,楚懷王的“懷”表示“慈仁短折”。
前者稱為上謚、美謚;中者稱為中謚;后者稱為下謚,惡謚;。
一九二六年六月,著名學者王國維自沉身亡,溥儀“詔”謚“忠愨”,墓碑上刻著“王忠愨公”。愨:誠實。陳寅恪在其碑文中說:“思想不自由,毋寧死耳!”惟恐思想不自由,是王國維尋死的主要原因。
這是中國謚號制度的終點。
惡謚是后來才有的――人們漸漸覺察到,有些帝王大臣不是好人,有一些還很可恨。
周厲王在“厲”表示“暴慢無親”、“殺戮無辜”。他是一個貪婪的君主,“國人”發動暴動,他逃到彘(今山西霍縣東北),后來死在了那里。
《召公諫厲王彌謗》是先秦歷史散文名篇,選進了多種課本。該文從一個側面反映了厲王的專制殘暴。隋煬帝的“煬”表示“好內怠政”、“外內從亂”,是他被縊弒當年,唐高祖李淵強加的。秦始皇看到謚號有“子議父、臣議君”的嫌疑,因此把它廢除了。他認為自己“德兼三皇,功高五帝”,就將“皇”、“帝”連起來開始稱“皇帝”。
“皇帝”比上謚更加溢美,所以歷朝最高統治者欣然接受。西漢又恢復了謚號。
宣,考,悼,簡,烈分別是美謚,平謚,還是惡謚?美謚完全是美謚的謚號 :宣、景
平謚:悼、考
惡謚:烈
謚法初起時完全是美謚的謚號 ,只有“美謚”、“平謚”完全是美謚的謚號 ,沒有“惡謚”。善、惡“謚號”則源自西周共和行政以后。
即周厲王因為暴政“防民之口甚于防川”等被謚為“厲”,另外還有“私謚”。謚號的選定根據謚法,謚法規定完全是美謚的謚號 了一些具有固定涵義的字,供確定謚號時選擇。
擴展資料
所謂謚號,就是用一兩個字對一個人的一生做一個概括性的評價,算是蓋棺定論。像文、武、明、睿、康、景、莊、宣、懿都是褒謚,惠帝都是些平庸的,如漢惠帝、晉惠帝都是沒什么能力的,質帝、沖帝、少帝(后人稱呼,不是正式的謚號)往往是幼年即位而且早死的。
厲、靈、煬都是惡謚,哀、思也不是好詞,但還有點同情的意味,一般用作朝代中后期君主,如明末崇禎皇帝追謚為思宗。政變中被推翻的稱廢帝(后人稱呼,不是正式的謚號)。亡國君主稱末帝。另外孫權是個特例,完全是美謚的謚號 他的謚號是大帝,在中國是絕無僅有的。
謚號大全及解釋中國皇帝的謚號有褒揚性的美謚、憐惜性的平謚、貶義性的惡謚三種。
1、美謚完全是美謚的謚號 ,如完全是美謚的謚號 :莊、武、文、宣、襄、明、睿、康、景、懿。
2、平謚完全是美謚的謚號 ,如完全是美謚的謚號 :懷、悼、哀、閔、思、殤完全是美謚的謚號 ,有點同情的意味。
3、惡謚,如:厲、靈、煬,都含有否定的意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