定遠江巷水庫環湖路圖
江巷水庫定遠江巷水庫環湖路圖 ,又稱連江水庫、連江壩定遠江巷水庫環湖路圖 ,因庫區內有三支河流在竇崗自然村、小蘇集自然村處匯流定遠江巷水庫環湖路圖 ,最終連接到長江。壩址位于安徽省定遠縣西南部連江鎮境內。在池河上游陳集河、滁城河及青龍河三條直流匯合處附近。水域面積涉及到連江鎮、張橋鎮、蔣集鎮(原蔣集鄉)、郭集鄉(現并入連江鎮)、吳圩鎮、站崗鄉(現并入吳圩鎮)等幾個鄉鎮大部或局部地區。
水庫控制流域面積約735平方公里,水庫總庫容約2~3億立方米,承擔著防洪、供水定遠江巷水庫環湖路圖 的重要任務,特別是結合駟馬山四級站引江補給工程,可為農業灌溉、城鎮供水、工業供水提供重要水源,屬大型水利綜合利用工程和區域性重大水資源配置工程。
雙河水庫的安徽省定遠縣雙河水庫雙河水庫位于安徽省定遠縣吳圩鎮境內定遠江巷水庫環湖路圖 ,屬淮河流域池河支流陳集河定遠江巷水庫環湖路圖 ,來水面積92平方公里,因其上游已建有西洋山水庫,控制集水面積16.6平方公里,該庫凈來水面積75.4平方公里,是一座以灌溉為主兼防洪、養殖的中型水庫。因下游江巷水庫(大型)待建,故設計洪水標準為百年一遇,洪水位68.90米,相應庫容3480萬立方米,萬年一遇校核洪水位70.35米,總庫容5005萬立方米,死水位62.6米,死庫容210萬立方米,正常蓄水位68.0米,相應庫容2650萬立方米,興利庫容2440萬立方米。按75%保證率設計灌溉面積6.68萬畝,其中自流灌溉2.26萬畝,提水灌溉4.42萬畝。
定遠縣江巷水庫賠償標準定遠縣江巷水庫賠償標準農用用地應該是35400元/畝、建設及未利用土地是17700元/畝。主要是按照《安徽省人民政府關于調整安徽省征地補償標準的通知》(皖政[2012]67號)規定的補償標準執行。
相關安置政策
1、安置規模:移民安置按照《項目建議書》所列的2010戶、8163人定遠江巷水庫環湖路圖 ,結合“美好鄉村”建設定遠江巷水庫環湖路圖 ,采取統一規劃、統一建設集中安置模式定遠江巷水庫環湖路圖 ,按3000戶的總規模,規劃連江郭集、連江江巷、連江路陳、蔣集集鎮四個移民安置區,規劃征地1500畝(包括各類公共設施用地),其中:路陳安置區700畝、江巷安置區300畝、郭集安置區230畝、蔣集安置區270畝。
2、征地標準:按照《安徽省人民政府關于調整安徽省征地補償標準的通知》(皖政[2012]67號)規定的補償標準執行。
3、工作流程:征地工作由移民安置區所在鄉鎮政府具體負責,縣規劃局和國土資源局負責安置區規劃審查和安置區用地報批等相關手續辦理。
4、建設管理:移民安置區建設擬先期啟動郭集安置點建設,征地230畝(其中建設用地176畝),結合“美好鄉村”建設,規劃安置居民820戶,摸索總結經驗后,依次推進其余安置點建設。江巷水庫工程建設投資公司具體負責移民安置區建設管理,縣移民管理局負責移民安置意愿調查、搬遷及后扶工作。
5、公共配套:縣水務漁業局負責建設日供水5000噸自來水廠,向四個移民安置區供水,兼顧連江鎮、蔣集鎮農村飲水安全定遠江巷水庫環湖路圖 ;縣供電、電信部門負責安置區電力供應和通訊線路接入定遠江巷水庫環湖路圖 ;縣教育局負責設立幼兒園;縣衛生局負責設立衛生醫療室;縣文廣新局負責設立文化活動中心;當地鄉鎮政府負責在移民安置區內設立便民服務中心。各有關部門、鄉鎮政府要優先整合項目資金,加大投入,逐步完善移民安置區的公共服務功能。
淮河水系的干流與主要支流淮河、白露河 、史灌河 、淠河 、東淝河 、池河、洪汝河、沙潁河、西淝河 、渦河、漴潼河、新汴河 、奎濉河、沂沭泗水系、沂河、沭河 、泗河 、東魚河 、洙趙新河 、梁濟、運河。 干流
池河又名古池水定遠江巷水庫環湖路圖 ,是淮河中游右岸最后一條支流,也是轄區境內最大淮河支流。全長245千米,平均比降0.023%,全流域面積5015平方千米,其中境內4533平方千米。池河流域西起淮南鐵路以東,與瓦埠河、窯河流域相連,東至淮河之濱,左界鳳陽山主脊嶺以南,右界江淮分水嶺主脊嶺以北,包括長豐縣東南部,肥東縣北部,定遠縣除西北部以外大部、明光市中部、鳳陽縣東南一角以及江蘇省盱眙縣北部。
池河有三源。中源為儲城河,發源于長豐縣東南部杜集平山與造甲店一帶,自西向東流于韓大廟進入定遠縣, 經蔣集于連江西與南源匯合,長32.8千米,流域面積209平方千米。
南源為商沖河,發源于肥東縣青龍廠一帶,東流經商沖集于西湖崗附近進入定遠縣,再經謝集、郭集與中源匯合,長29千米,流域面積175平方千米。
東源為陳集河,發源于鳳陽山南麓定遠縣境,有東西二支。東支出自大頂山東北麓之龍眼泉(又稱雙龍泉),西支出自東架山東麓之噴石泉,二泉南流相會于大樹王后至東大園進西洋山小型水庫。出庫南流于三十里店穿過爐定公路再過南陽集進雙河中型水庫,出庫后復南流于連江西與南、中二源匯合,長63.8千米,流域面積186.8平方千米。三源匯口下始稱池河。
三者何為主源,有幾種說法,約在1935-1937年改修定遠縣志初稿記述:“池出于喜羊山,東西二源,源又各有東西,西之西源出于東架山噴石泉,其東源則出于大頂嶺麓上寺南之龍眼泉,……。”近編肥東縣水利志則認為池河發源于長豐縣東南杜集平山一帶。河流長度以陳集河為長,流域面積以儲城河稍大,陳集河源頭在山區,溪澗眾多,噴石泉高程167米,龍眼泉高程154米,河道落差大,河床下切深,水流湍急,源遠流長,似以該河為主源較為相宜。
在三源匯處下游不遠,即為已停建江巷水庫大壩。河道從大壩所留缺口中通過,流經連江穿過合蚌公路后沿定遠、肥東兩縣邊界蜿蜒東流,至定遠二龍鄉南部折向東北并進入定遠縣,下行經大橋、石角橋、藕塘北、仁和集于池河鎮穿過滁定公路,再經紅山(高塘集)于明光市橫山集西北沿定遠、明光兩縣(市)邊界流經定遠縣三和集、鳳陽縣梅家市進入明光市。北流經馬崗至明光市城區穿過津浦鐵路和104線公路,再至磨山口進女山湖,在舊縣鎮(女山湖鎮、古睢陵縣城)出湖口,再從七里湖(又名澗溪湖)、貓耳湖北部東流至蘇皖兩省交界處入淮河。南岸為盱眙縣洪山頭,其對岸為明光市馬崗咀。沿途收源自鳳陽山南麓之蔡橋河、馬橋河、倉東河、南店河、桑澗河、天河、青春河、黃橋河和源自皇甫山,老嘉山麓之響導河、義和河、墩子王河、永寧河、七里河、耿河、南沙河、石壩河、澗溪河等支流來水。
池河原在女山湖左岸錢家咀入淮,淮系年表水道篇載定遠江巷水庫環湖路圖 :“大河口在浮山東,直距約七里許,大河口分淮水南流,名日小李渚。東南流數十里,水分二道,一南流匯為金龍溝,又南經馮公灘西合于池口。合口之西北九里許,有錢家咀,咀之南,為古池河口。可知池河舊于錢家咀入淮,亦可知淮可舊于大河口南流至錢家咀合池也。一東流匯為潘村湖,又東流為太平溝,入淮。”大河口現名大溝口,淮河不再從此分流。馮公灘圈成安淮圩,圩東為淮河,圩南為池河。
池水上源水量較小,行人可裸膝涉水而過。至西洋山水庫,河道漸寬,河床下切較深,行人已不能涉水過河,至雙河水庫一段河底高程自90米降至55米,河道比降為1/600,河底寬2-5米。雙河水庫以下,水量增多,河床漸寬,流態漸涌,至江巷段河底高程自55米降至32米,河道比降為1/1500。三源匯合后,河床擴寬,流量增大,河深岸陡,至大橋段河底高程自32米降至22米,河道比降1/3200-1/4000,底寬2-6米。大橋以下經石角橋至池河鎮一段,河底高程自22米降至14米,比降1/5000-1/6900,河道仍較窄,至趙橋以下才逐漸開闊,河底寬4-10米,石角橋原計劃建閘控制,僅建1孔即廢棄不用,造成束水,在池河鎮老橋上游側建有池河節制閘。池河至山許段河底高程自14米降至10米,河道比降1/6900,河底寬6-18米,兩岸平洼地從三和集以下漸有圩堤保護。從江巷至山許段兩岸多屬丘陵,河床下切較深,河道窄而彎曲,安全通過流量在400立方米每秒左右。洪水期常漫灘行洪,淹兩岸洼地,淮河水漲使池河水受頂托淹及池河橋,河沿趙橋以下水位高時可通航,山許處建有節制閘。山許至嘉山及嘉山至磨山口入女山湖段河底平緩,比降幾乎為零,河底寬從18米漸擴寬至40米,兩岸有斷續堤防,山許至嘉山段堤距為95至150米,嘉山以下堤距48至100米,明光市城區公路橋下一段河道彎曲狹窄,稱九道彎(1990年冬進行過大規模裁彎取直),兩岸均為圩區,洪水時常泛濫成災。女山湖湖底高程10.5米至11.5米之間,七里湖、貓耳湖湖底高程在10.5米左右,至洪山頭入淮河段。
在舊縣鎮建有節制閘和船閘,航運部門開挖有底寬25米航道,閘下底高程8米,閘上在10米左右,可通航百噸船。池河左岸自于莊以下有11座圩,圩堤總長71.96千米,左岸自韓杜北有9座圩,圩堤總長36.3千米。池河鎮至嘉山段盛產黃砂,尤以支流南沙河為最。
池河支流
蔡橋河
該河又名鴨橋河,發源于定遠縣西洋山余脈柏樹楊莊虎塘,南流蘭店莊穿過定爐公路到大傾塘壩入大余中型水庫,復南行經得勝集后入蔡橋中型水庫,出庫即在蔡橋集北穿過合蚌公路,再下行于趙家圩,收崗王河來水,于大橋、義和、二龍三鄉交界處入池河,長49.6千米,流域面積232.4平方千米。
崗王河發源于定遠縣興隆集東北,南流過掃帚壩后于高塘鄉穿過合蚌公路后入崗王中型水庫,復南流于趙家圩入蔡橋河,長約18千米。 馬橋河發源于定遠縣境鳳陽山南麓,主要有東西二源。西源為主源,西源有東西兩支,西支出于大尖山西麓吸水洞,東支出于團山一帶,兩支同流入黃山中型水庫,出庫后過羅家壩折向南行,經程家橋穿過定爐公路進入解放中型水庫,出庫后向東南流經嚴橋穿過合蚌公路后經官橋于谷堆李與東源匯定遠江巷水庫環湖路圖 ;東源出于三山南麓,南流經大吳莊、潘家崗等地進入城北中型水庫,出庫后繞定遠縣城西半部過南門大橋、合蚌公路復南行,經紅橋、陶家壩后與西源匯。兩源匯合后繼續南流,經馬橋、油防諸于湯橋收北來支流后于大橋南入池河,長64.6千米,流域面積385.4平方千米。支流上建有小李中型水庫。
1935-1937年間改修定遠縣志把馬橋河作為池河之東源,該河入池河處是在連江下,視為池源似為不妥。 天河,古稱西濠河,位于淮河右岸,發源于鳳陽縣境內,鳳陽山北麓大麥山東西兩側。西側為主源,出于猴山凹,北流經武店、考城、楊廟,至鳳(陽)、懷(遠)、蚌(埠)交界處廣德村與東源相匯。
東源出于曹店西邊圣山凹,北流經劉府,至秦山廟折向西流,右納一小支,至宮集北,左納一小支,于廣德村與西源合流入杯遠縣境,擴寬為湖,南北長15千米,水面寬1千米左右,湖區經花營至沈崗收縮成河,北流經天河閘,于懷遠縣涂山以西入淮河。河長40.5千米,其中境內22千米,總流域面積為340平方千米,主要為低山丘陵區。天河出口河段底寬24米,河底高程13.0米。 濠河,又名山河,古稱濠水,位于淮河右岸,是鳳陽縣境內最大內河,發源于鳳陽山北麓。有東西兩源:東源為主源,出自白云山、三山、團山、大金山、狼窩山,山中有石穴出鐘乳,又名鐘乳出,下匯玉蟹泉、南泉、北泉、森泉、八卦泉、朱石泉等水于王二橋(又名王家橋),往北流于山陳家南入鳳陽山中型水庫,出庫后流經殷澗、亮崗、于程家橋下岔口李與西源匯。
西源出自五道山一帶,又名唐河,匯牛背、馬跑、木龍、洪洞溝、大澗、普搓、柳泉、靈泉、涼泉等泉水于玉女潭,入官溝中型水庫,出庫后經射子口、鄔崗、嘆兒灣、大廟,于高陳家與東源匯。
兩源相會后北偏東流經大通橋、太平橋至臨淮關入淮河。入淮原有三處:一是經太平橋向東經南門橋、津浦鐵路1084號橋,由老堤入淮,已淤塞;一是由新橋溝五孔橋(原名淮寧橋)入淮,已堵閉;一是穿津浦鐵路橋、濠梁橋,于廣運橋(已拆除)入淮,即入淮處。濠河全長56千米,流域面積626平方千米。流域內以丘陵區為主,濠河下游稱濠河洼。
濠河古稱濠水,舊志對該河記載較詳,可以從中看出該河下游變遷情況和古跡等。安徽省志載:“濠河東出濠塘山,因山泉灌濠成塘而名,西出莫邪山,至升高橋合流,又東北入于淮”。又載“臨淮西南,有石絕水,謂有濠梁,即莊惠觀魚處”。鳳陽縣志載:“西南之山以百數,其氣象嚴嚴,旁無附麗,而為眾山之領袖者日離山,東麓有玉女潭,北出射子口,為濠河之西源也”。清光緒三十四年(1908)年刊印鳳陽府載:“東濠水源出鳳陽縣南鐘乳山,又名濠墉山,東北流至王二橋,白云山西泉水自定遠沙澗西北流十五里入之,禪窟寺玉蟹泉水自銅鼓山(又名銅骨山)西北流八里入之,觀音庵山門外森泉北流三里合虎頭山八封嶺三家山諸水東南流十里至張家山折而東北五里合王二橋大澗水,濠水又東北,青山朱石泉水自水澗來入之,靈山東泉水由盆兒口行三十里至插澗口入之,又北六里至上方橋會西濠水,又東北五里至李升橋,又東北十里至大通橋,晏塘水自黃金橋東來入之,又東北十五里臨淮城,而東由廣運橋,西由淮寧橋合玉帶河入淮”。所載濠河干支流地理位置,與今相同。從志書記載看,明清時期,河下游尚可通航。 小溪河位于淮河右岸,發源于鳳陽山東麓定遠縣境磨臍山、石牛山、白云山一帶,諸水匯流后過肖家巷向北進入鳳陽縣,再流經紅心進入燃燈寺中型水庫。出庫后經小溪河集穿過津浦鐵路,經大溪河、馬家灣進入花園湖,河道原經小溪集至大陽山西側注入淮河。1950年大水,湖區面積擴大。1951年在小溪河西黃嘴新開1千米河道引湖水入淮。河口建節制閘一座,稱花園湖閘,同時堵東西老河道。小溪河長36.0千米,流域面積389平方千米。小溪河西側有板橋河,上游有鹿塘水庫。
安徽省滁州市定遠縣雙河水庫經緯度是多少?定遠江巷水庫環湖路圖 你可以直接到百度里搜索經緯度查詢。
經度117.712753
緯度32.300629
定遠縣城北水庫可以放生烏龜嗎?定遠江巷水庫環湖路圖 你好定遠江巷水庫環湖路圖 ,朋友定遠江巷水庫環湖路圖 ,這個水庫放生龜也是可以定遠江巷水庫環湖路圖 的屋,沒有人管定遠江巷水庫環湖路圖 的話,放生都是可以的,希望能幫助到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