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世卿律師
胡靜律師可以的程世卿律師 ,成都某企業副總W女士離婚案件程世卿律師 ,涉及夫妻共同財產數千萬;
成都L女士離婚后財產糾紛,涉及分割財產上千萬,訴訟過程中邊打邊談,最后本案順利調解結案,達到當事人預期:
涉外離婚案件,包括一方在國外,無法回國辦理離婚手續案件,委托胡靜律師團隊,在較短的時間內在國內代理離婚訴訟并順利離婚;
還有大量的非訴訟大案策劃均由胡靜律師團隊全程參與辦理..
通過胡靜律師團隊的不懈努力,從業期間辦理的大型婚姻家庭案件均達到了比較理想的效果,符合當事人的預期,其他婚姻家庭類民事案件,胡靜律師團隊均取得了不錯的成
績!
急求高一上冊歷史知識總結第一單元 古代中央集權制度
中國古代制度程世卿律師 的特點程世卿律師 :1.專制主義中央集權的不斷加強。
2.皇權不斷加強,并始終處于主導地位,相權不斷削弱。
3.中央集權對地方分權的管理控制不斷加強。
一、分封制
中國古代國王或皇帝分封諸侯的制度叫分封制。西周實行分封制的目的是為了鞏固周朝統治。分封制的作用:周王確立了天下共主的地位,統治效果得到加強,周人的勢力范圍擴大了。
二、宗法制
是以血緣關系為紐帶,家庭組織與國家制度相結合,以保證血緣貴族世襲統治權利的政治形式。其作用是宗法制度保證了各級貴族能夠享受“世卿世祿”的特權;有利于凝聚宗族,防止內部紛爭;強化王權,把“國”和“家”密切結合在一起,從而鞏固了統治。維護宗法制的工具是各種禮樂制度。
三、中央集權制度的確立
皇帝制度:皇權至高無上;皇位世襲;
中央:三公(丞相、御史大夫、太尉)九卿制
地方:郡縣制 作用:有利于加強中央集權,國家統一經濟發展。
影響:奠定了兩千多年政治制度的基本格局,有利于國家統一、經濟文化發展;對中華民族的形成、祖國疆域的初步奠定起了重要作用。
四、西漢加強中央集權措施:中央:中朝制度
地方:刺史、推恩令和酬金奪爵制度
積極作用:①有利于大一統局面的形成
②有利于社會經濟發展
消極:①皇帝權利過于集中,以產生腐化。
②若大權旁落,則易出現外戚、宦官專權、導致政局動蕩
五、宋加強中央集權
措施 ①收精兵:“三衙”、樞密院、原則;
②削實權:設通判、文臣任州郡長官;
③制錢谷:財賦大部分運往京師;
影響 利:改變藩鎮割據分裂局面,加強中央集權;
弊:造成“積貧積弱”的后患。
六、專制皇權的加強
1.隋唐實行三省六部制:三省:中書草;門下審;尚書執行下設六部;
作用:分工合作、相互牽制;明確分工提高了辦事效率;分割相權有利于加強皇權。
宋進一步分割相權。中書門下是行政機構;樞密院是軍事機構;三司管理財政;
明朝廢丞相,皇帝直接控制六部,專職皇權發展到新高度,成祖時設內閣參與商討,有票擬權,但無決策權。
2.清朝的軍機處
清初:內閣和議政王大臣會議
雍正設立軍機處
特點:軍機大臣品級不高,受皇帝召見,跪奏筆錄
影響:提高清王朝行政效率,專制皇權高度發展
第二單元 古希臘和古羅馬的政治制度
-、希臘自然地理環境和希臘城邦制度對希臘文明的影響,西方民主政治產生條件。
1、 西方民主政治產生的歷史條件
① 多山、多港、多島的地理環境
② 希臘城邦小國寡民(古代歷史條件下,民主政治的前提);
③ 多山、多港、多島的環境促成希臘商品經濟發達和海外活動頻繁,使希臘人較早接受平等、民主觀念。
2、 希臘城邦的主要特征是:小國寡民,各幫長期獨立自治
3、 希臘城邦中流行的政體是:貴族制、民主制
二、雅典民主政治的主要內容,民主政治對人類文明發展的重要意義。
1、民主政治演變過程:君主制--貴族制--民主制。
貴族制與君主制的不同:是集體領導;實行平等協商、少數服從多數的法制原則;
實行任期制和選舉制
民主制的確立:梭倫改革,將國家引上民主的軌道;克里斯提尼改革--最終確立(陶片放逐法)
2、雅典民主政治的基本特點:人民主權和輪番而治
3、體現:(雅典民主政治機構的組成)
① 公民大會:最高權力機關,負責審議決定一切國家大事;最重要的程序--就某項事物展開辯論。
②五百人議事會:公民大會的附屬機構,負責為大會準提案;兩字公民大會閉會期間,議事會是最高權利的代表,負責監督行政官員落實大會決議。
③ 民眾法庭:日常司法機關。最大限度保持公正,避免行賄舞弊現象的發生
4、 雅典民主制的得失:
積極意義;
⑴雅典民主為人類提供了一種集體管理的新形式,創造岀法制基礎上的差額選舉制、任期制、議會制、比例代表制等摩尼珠運作方式,這一偉大創舉為后世民主政治發展積累了寶貴經驗。
⑵政治決策通過多數人的認真討論,會使問題考慮的更全面。
⑶公職人員由多數人選舉產生,是公職人員對社會負責,處于群眾的監督之下,減少了以權謀私的可能性。
⑷推動思想文化的發展:
局限性:⑴與現代民主不同,只是公民群體的民主,而非公民,如外邦移民、奴隸和婦女,都沒有享受民主權利;⑵雅典民主是男性為中心的民主。
三、羅馬法的主要內容及其在維系羅馬帝國通知中的作用。法律在人類社會生活中的價值。
1、《十二銅表法》:
意義:①羅馬共和國第一部成文法典,是羅馬發的淵源。
②《十二銅表法》的條款雖然沒有給平民帶來多少好處,但法典的編篡仍是平民的勝
利,因為有民成文法就得按律判決和量刑,貴族不能像過去那樣任意解釋習慣法.
2、查士丁尼法典/即《查士丁尼民法大全》:包括《查士丁尼法典》、《查士丁尼法學總論》、《查士丁尼學說匯篡》、《查士丁尼新敕》,標志著羅馬法發展到完備階段。
3羅馬法的影響:
① 成為維系東羅馬帝國統治的有效工具。
② 以《十二銅表法》為開端,《查士丁尼民法大全》為總結的羅馬法,是世界上內容最豐富,體系最完備。對后世影響最廣泛的古代法律。
今天繼承的羅馬法法律制度、原則:①陪審制度②保護人制度即律師制度③“沒有告訴人就沒有法官”,即“不告不理”原則。
第三單元 近代西方資本主義政體的建立
一、《權利法案》制定和則任制內閣形成的史實,理解英國資產階級君主立憲制的特點。
1、《權利法案》:1689年議會頒布--立法權向議會轉移
意義:①以法律的形式確立了議會主權,國王的權利受到議會的明確限制,它標志著英國確立君主立憲制政體。②“光榮革命”后,英國實行議會與國王集體統治,統治方式從人治轉向法治。英國社會從此進入了長期穩定發展的時期。
2、責任內閣制的形成--行政權向內閣轉移
①“光榮革命”后,國王成為“統而不治”的國家元首,內閣承擔實質行政職責。
②1721年,羅伯特。成為英國歷史上第一任內閣首相
③19世紀中期,議會變成兩大政黨之間的權利角逐,大選中獲勝的多數黨上臺組閣,首相由多數黨領袖擔任,有行政權和立法創議權。
3、責任內閣制特點
①內閣全體成員對政府事物集體負責,并與首相在政治上共進退 ;
②責任內閣制是英國君主立憲制的核心,名義上是對國王負責。實際是對議會負責;
4、英國君主立憲制特點:
①英國的君主立憲制以責任內閣為核心;②英國國王“統而不治”,是國家元首,扮演儀式性的角色;③英國的責任內閣制名義上是對國王負責,實際上是對議會負責;④內閣行使行政權,首相是最高行政首長,首相由議會多數黨的領袖擔任,有行政權和立法創議權,事實上成為國家政治生活的最高決策者和領導者;⑤整個政治制度以代議制民主為基礎。
二、美國1787年憲法的主要內容和聯邦制的權力結構,比較美國總統制與英國君主立憲制的異同。
1、1787年憲法的內容
①聯邦制原則:憲法規定了一個強有力的聯邦政府(即中央政府),同時讓各州保留了較大的自主權
②分權制衡原則:立法、行政、司法三權分立,互相制約。
③民主原則:總統和議會由民選產生。保證政府代表廣泛民意,具有一定的民主性。
2、美國政體為總統制共和制;
國家結構形式萬惡聯邦制
3、比較美國總統制與英國君主立憲制的異同。
相同點:都屬于資產階級代議制,體現分權、制衡原則,實行資產級政黨政治。
鞏固資產階級革命成果,推動世界民主化進程。
不同點:
項目 美國總統制共和制 英國君主立憲制
國家元首 總統 國王
國家元首產生方式 民選 世襲
國家元首有無任期 任期制 終生制
國家元首有無實權 有 無(虛君,國家的 象征)
政府首腦是誰 總統 首相
政府如何產生 總統任命 會議產生
政府與議會關系 總統不對國會負責,互相制約 內閣、首相對議會負責
國家的權力中心是誰 總統 議會
三、法蘭西第三共和國憲法和《德意志帝國憲法》的主要內容,比較德意志
志帝國君主立憲制與法國共和制的異同。
1.《法蘭西第三共和國憲法》(1875年)- 確立法國政體為總統制共和國
內容:①立法權歸參議院和眾議院兩院行使。
②行政權歸內閣和總統。總統由國民議會選出;任期7年,可連選連任;總統是國家元首及軍隊最高統帥,總統與參眾兩院議員共有創意法律之權,總統爭得參院同意可解散尚未屆滿眾議院;內閣部長由總統任命,總統和內閣部長共同向議會負責。
2. 1871年德意志帝國憲法-----確立德國政體為君主立憲制
內容:①國家元首是“皇帝”,掌握國家最高權力;
②首相:作為政府首腦,由皇帝任命,只對皇帝負責不對議會負責;
③聯邦議會和帝國國會是立法機構,行使立法權。權利較小,帝國過會對政府沒有任何行政監督權,只參與制定法律和預算的權力;
特點:具有濃厚的專制主義和軍國主義色彩
3.比較德意志君主立憲制和法國共和制的異同。
相同點:都屬于資產階級代議制,體現分權、制衡原則。
鞏固資產階級革命成果,推動世界民主化進程
不同點:
項目 德國君主立憲制 法國共和制
國家元首 國王 總統
國家元首的產生方式 世襲 議會選舉
國家元首的任期 終身制 任期制
國家元首有無實權 有 有
政府首腦 首相 總統
政府產生方式 皇帝任命 議會產生
政府與議會關系 政府度對議會負責 對議會負責
國際的權力中心是誰 皇帝 議會
四、資產階級代議制
1.確立:歐美主要資本主義國家通過革命見證和平改革制定了憲法,設立了議會,確立了資產階級代議制。
2.資產階級代議制特征:
①議會形式上是代表民意行使國家權力的機關,議會制是一種間接的民主形式。
②一般都實行三權分立和權力制衡的原則。
③都實行資產階級政治。
3.資產階級代議制作用:
①資產階級代議制制度體現了資產階級德意志,從法律上鞏固了資產階級革命和改革的成果。
②代議制否定了封建君主專制政體。推動世界民主化進程。
③調節、緩和了矛盾、穩定了資本主義國家的統治秩序。
第四章 內憂外患和中華民族的奮起
一、鴉片戰爭
1.原因:1840年6月,英國以虎門銷煙為借口發動戰爭,目的是打開中國市場
2.經過:1842年,中國戰敗,簽訂第一個不平等條約《南京條約》
3.影響:使中國領土、主權不完整;中國被迫成為資本主義國家的產品銷售市場、原料產地;中國進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
二、第二次鴉片戰爭
1856年,英法為了擴大在華利益聯合發動戰爭,中國被迫簽訂《天津條約》《北京條約》
三、清政府的變化
1.權力結構:設總理衙門、總稅務司、同文館。
2.思想:官員出現了林則徐、魏源等人的師夷長技以制夷新思潮;奕欣、張之洞等人發起的學習西方先進科學技術的洋務運動。
四、 太平天國運動的興起
1. 背景:人禍(外國侵略者及清政府給人民造成極大痛苦)、天災(自然災害)
2. 準備:洪秀全創立拜上帝教(會)
3. 開始:1851年金田起義
五、 太平天國的全盛時期
全盛時期的事件:
1. 定都天京(正式建立政權與清政府對峙)
2. 北伐西征(軍事全盛)
3. 《天朝田畝制度》
目的:建立四同社會
評價:進步性(表達了農民群眾的理想追求--要求廢除封建(地主階級)土地所有制的強烈愿望);局限性(沒有真正實行過,因為一沒有安定的環境,
最主要是絕對平均主義,違背了歷史發展規律,是空想,根本無法實施)。
六、 天國的衰敗
1.天京變亂(由盛轉衰)
2.重建領導核心
3.天京陷落(1864年,太平天國運動失敗)
4.太平天國運動的影響:是一次反清(封建)反侵(略)的農民革命戰爭。
⑴它掃蕩了王朝秩序,沖擊了舊綱常名教,動搖了清朝統治的政治基礎;⑵它表達了農民群眾的理想追求,提出了近代中國第一個具有發展資本主義性質的社會改革方案《資政新篇》;(3)沉重打擊了外國侵略者的勢力。
七、中日甲午戰爭和民族危機的加深
1.戰爭爆發的原因
2.爆發及經過
3.影響
4.民族危機的加深
帝國主義掀起瓜分中國的狂潮,中國各階層都以自己的方式開展救亡愛國的運動,有清政府的軍事改革、愛國知識分子的維新變法運動、資產階級革命派發起辛亥革命、農民階級的義和團運動
八、義和團運動和八國聯軍侵華
1.義和團運動(興起的原因:帝國主義侵略中國,民族危機嚴重。)
2.八國聯軍侵華(時間、目的、影響)
九、 資產階級革命運動的興起和發展
1. 興起的背景
2. 興中會的成立與同盟會的建立
3. 革命派與立憲派的論戰
4. 發動武裝起義
十、武昌起義及其對全國的影響
1.武昌首義和湖北軍政府的建立
2.全國革命形勢的發展
十一、民國的建立和帝制的終結
1.中華民國的建立和《臨時約法》的頒布
2.袁世凱竊取辛亥革命成果
3.辛亥革命的歷史意義
十二、五四運動
1.運動爆發的原因(國際、國內)及導火線
2.過程(兩階段,前后期的主力運動中心)
3.意義(五四精神)
大河流域的古老文明與希臘羅馬文明有何不同大河文明程世卿律師 : 1、歷史事實簡介 大河文明與農業文明 古代大河流域以農業文明為特征,農業是這些地區最主要的生產部門。在原始農業出現后,人類便逐漸定居下來,聚落成一個個村社。距今一萬年左右,在廣袤無垠西亞的土地上便有原始農業出現。由于地理位置、氣候特征等的不同,大河流域的物產和人們的生活方式也有所差異。 大河文明與農業灌溉 東方村社居民建庫蓄水,挖溝修渠,灌溉排澇。北非的尼羅河定期泛濫,埃及人的灌溉農業特別發達。西亞的底格里斯河和幼發拉底河時漲時落,來勢兇猛,常常泛濫成災,兩河流域的居民需要修筑堤壩溝渠來蓄水排澇,才能耕種收獲。 村社的管理形式 村社里的居民很少與外界交往。程世卿律師 他們共同祭神拜物,由年長者管理。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形成程世卿律師 了一個相對封閉的自給自足的社會組織。宗法制是中國古代村社的管理形式,這是由父系氏族社會的家長制演變而來的。村社的世系以父系計算,宗族主支配著家族成員,甚至對他們有生殺予奪之權。 中央集權的形式 在大河流域,疆域遼闊,農田灌溉常常需要高度集中的國家權力。東方的文明古國,大都建立中央集權,實行君主專制,但其運作方式各有特色。埃及的法老統治,古巴比倫君主統治十分嚴密,而古印度實行等級分明的種姓制度,中國的皇帝專權。 2、文獻資料釋讀 “世界上第一個農村公社”在公元前第8千年紀后半期,在西亞的利凡特和扎格羅斯地區普遍建立了農業村社,開始了真正的農業經濟。這些地區的考古遺址,說明已有永久性村社,在泥磚上發現了山羊的蹄印。著名考古學家布雷伍德于20世紀40、50年代在扎格羅斯地區發現了賈莫遺址,該遺址面積有3至4英畝C14 測定為公元前6050年。共分16個文化層,延續了大約400年,有陶器、動物和農作物麥,這個遺址被視為“世界上第一個農村公社”。 埃及的農業灌溉 農業是古埃及經濟的基礎,在整個社會生活中居于支配的地位。灌溉農業的發展使埃及國家走向統一并建立了中央集權制,中央集權的統一國家反過來又促使灌溉農業的大發展。因此,不論是前王朝時代的埃及居民,還是法老埃及時代的統治者們,都把土地視為最大和最寶貴的財富,都把發展灌溉農業置于首位。法老埃及時代的第一位國王美尼斯就十分重視灌溉農業的發展,把全國的水利灌溉事業置于國家的統一管理之下,設立灌溉大臣,專門負責修建和管理水利灌溉工程。在新都白城附近曾筑過大壩和挖掘了水庫。古王國時期留下來的許多大臣的碑銘中,都著意夸耀自己在這方面的功績。例如,第五和第六王朝的大臣涅海布,在自己的碑銘中說,他奉國王之命,根據預先制定的計劃,在埃及南部和北部都開鑿過運河。 尼羅河灌溉系統 的操作技術相當復雜。古埃及人在埃及南部的險灘上建立了水位測量站(“尼羅梅爾”),在屹立于河床的峭壁上刻畫水位標志,每年阿赫特季(Akhat)來臨時,當水位上升到一定標志,沿河各地就會接到水文警報,管水人就開放堤壩,讓洪水緩緩流入壩內以免沖毀一切。到11月比爾特季(Peret)開始時,洪水復歸河道時,各地依次關閉堤壩,讓一部分水存貯在渠塘中,以備干旱時灌溉。古埃及人從幾年一遇的大洪水中還學會了挖掘大小運河;將運河水引到盆地貯存或分導到下游。這樣做的目的,一方面用來減緩流速,減免災害;另方面使流速減緩的洪水所挾帶的淤泥在田野上更多地沉積下來。這些浩大的水利工程和復雜的管水系統需要花費巨大的勞動,都不是單個的血緣家族、氏族或村社所能夠獨自承擔下來的,必須由許多地區所有受益的村社聯合起來協同完成。征服大自然爭取生存權的需要,促使古埃及人在公元前第四千紀就開始大規模地組織起來。 這種在廣袤地區以協作方式和統一行動來抗御自然災害的需求,有力地促進了埃及像形文字的誕生。在龐大的工程實施中,為了記下人數、食糧、各地堤壩高度、渠道長度等最基本數據,及時將“通知”下達到相距遙遠的各地,都需要文字這一無可比擬的工具。涅伽達Ⅰ型文化中所特有的(此后消失了)武器——石質的截頭圓椎體棒槌的形狀,被借用來作為像形文字的一個符號(形符)。為了能表達更多的詞(包括復合詞),形符又成為音符,其后又發展了聲旁和意符。大概到公元前3000 年,像形文字在實踐中已發展到這樣程度了。值得注意的是,埃及這一古老像形文字的全部符號都取自尼羅河流域土生土長的動物和植物,它進一步證明埃及最早的文字起源于非洲。古埃及人創造了文字,而這種文字又幫助他們創造了世界上最古老的偉大文明之一。在新石器時代,同樣地處尼羅河流域、文化上曾與埃及并駕齊驅的努比亞人,生活于河谷狹窄的地段,他們所經營的生產經濟中,畜牧業超過了農業,然而家族和氏族的規模卻較小,人口稀疏,彼此相距較遠,流動性和獨立性大,聯系不甚密切,因而不感到文字有多大需要,其語言長期停留在口語階段,極少甚或不使用書面語。這條偉大河流所哺育的上、下兩個地區的人民,當徘徊徜徉于文明門檻之前時,前者創造了文字,實現了文明的巨大飛躍;后者則失之交臂,失去了掌握人類文明的無可比擬的工具的機遇。埃及人成為人類四大古文明的創造者,努比亞人卻沒有進入創造人類最古老文明地區的行列。 生產和生活方式 在古代尼羅河流域的居民開渠筑堤,改進耕作,農田灌溉特別發達。埃及人用磚塊建成長方形的房屋。兩河流域的居民主要是使用牛、驢拉著木犁耕地,主要的農作物是大麥和椰棗。大麥酒是人們最喜歡喝的飲料,椰棗是人們的主食之一。中國大河流域的居民利用天然崖洞避雨雪風寒,后來發展到在平地上建造淺穴式的房屋,到商代已有使用版筑(即打壘)的方法立墻。中國古代糧食有六谷之稱,即黍、稷、麥、菽、麻、稻。印度河流域的達羅毗荼人種植了世界上最早的棉花。 村社是種姓制度的堡壘 在古代印度,廣大農村普遍存在著村社制度。村社大多是自然形成的,大者上千戶,小者幾十家。村社里土地公有,農業和手工業結合,并有固定的分工。這種村社經濟上自給自足,行政上有較大的自主權。因此,村民們過著閉關自守的生活,并不特別關心外部世界的變化。 村社內部自古以來就實行種姓制度,高種姓把低種姓的人緊緊地束縛在村社的土地上,長期地進行奴役和剝削。種姓制度還實行職業世襲制和內婚制,低種姓人被限制在一個十分狹小的范圍之內,只能干一種職業,只能同一種人交往,他們沒有選擇其他工作的機會和與整個社會交往的自由,從而變得更加愚昧和落后。所以,盡管王朝不斷更替,村社卻很少變動。隨著時間的推移,它們反而變得更加牢固和保守。只要村社存在,依附于村社的種姓制度必然存在。因此,到了現代,雖然印度的城市已經進入了現代化行列,但農村和經濟落后地區的種姓制度仍然被完好地保存了下來。 中國西周的宗法制 在中國的西周時期,同一宗族的成員具有共同的祖先,共同的姓氏,在一定意義上又有共同的財產,參加共同的祭祀,死后葬于共同的墓地,族中所有人員都要按親屬關系的親疏不同為之服喪,這樣合族在大小宗宗子的統率下,緊密地團結起來,形成一個依靠對自己領地上勞動者的剝削而存在的統治集團。這種宗法制度與等級分封、世卿世祿制度互為表里,又有其政治上的功能。周王稱天子,是所謂上帝的長子,被尊為天下大宗。王位由嫡長子繼承,代代都是天下大宗的宗子,為所有諸侯國政治上的共主。正因為周天子是天下大宗,他所居的都城也被稱為“宗周”。周王的其他兒子被分封為諸侯,作為王室屏藩,他們的國君地位也由嫡長子代代相承。對周王而言,同姓諸侯自是小宗,但在其國內,則又成為大宗宗子。 埃及人的信仰 埃及人把太陽神奉為主神,這也體現出農業社會的特征。法老被看作是太陽神的后裔。為得到神權的支持,歷代法老都把大量的土地、財富和勞動力捐贈給神廟,致使神廟祭司集團得以形成和發展。古代埃及的渠道官比較多,他們負責水利灌溉,享有很大的權力。埃及的書吏是專門為統治階級服務的士大夫階層,他們中有的通過掌管國家機關中的公文、書信、檔案的機會而成為高級官吏,因而也就成為統治階級重要的社會基礎。 中國古代戶籍管理制度 戶籍是登記居民戶口的冊簿。始編于秦獻公十年(前375年)。商鞅變法中的編制戶籍,實行五家為伍,二伍為什,有罪連坐;把鄉聚合并設縣,由國家直接派官吏治理。以后歷代相沿,定期分類審編。戶籍按人口、姓名、年齡、職業、財產、住址等項內容逐戶詳細登記,嚴禁隱匿或擅自遷徙,以作為分授土地、征課賦稅、調派勞役的依據。至唐代漸臻完備。唐代戶籍據民戶手實編造,登載本戶應受、已受、未受田數及園宅地段畝數、四至,并記有民戶戶口變動情況。戶籍由州縣官府三年編造一次。謄寫三份,分存縣、州、戶部。清雍正時將丁稅攤入田賦,戶籍不再作為征調賦稅的依據。乾隆三十七年(1772年)遂停止編修。 宗祠 在程世卿律師 我國習慣上多被稱為祠堂,是供奉祖先神主,進行祭祀活動的場所,被視為宗族的象征。崇拜祖先并立廟祭祀的現象,在原始社會后期即已存在。后世天子、諸侯的祖廟為宗廟,士大夫的祖廟為家廟。夏商二代都已有了宗廟,周代以后規定天子七廟、諸侯五廟、大夫三廟、士一廟、而庶人只能祭于寢。就是說一般平民只能在自己的居室中祭祀祖先,士大夫以上才能立祠廟階級分化的起源可以從樸素的村社圣祠那里找到;圣詞是當時的社會宗教生活的中心,不過那時還沒有專職的祭司。當村莊發展為城市時,圣祠也發展為寺院。寺院有祭司和仆從他們是最早不必直接從事生活資料的生產的人。如果把祭司看作是從前部落巫師的后繼者,那么不難理解,他們應是最早的顯貴。由于墨守農業的種種儀式(如求雨的儀式)對新石器時代的農人來說,是至為重要的,所以巫師成為最有權勢的人物。而現在新出現的祭司,不僅要對傳統的各種超自然的現象負責,而且還要負起不斷增加的管理社會的各種職責。這些職責對一個日益復雜化的社舍來說,是必不可少的。 羅馬文明 文藝復興 古羅馬文學指紀元前后繁榮于古羅馬政權(包括羅馬共和國和羅馬帝國)治下的文學。其主要語言是拉丁語。盡管古羅馬共和國誕生于公元前510年(擺脫伊特魯利亞王朝的統治),但按照慣例,真正意義上的古羅馬文學則從公元前240年算起。 起源與概述 羅馬城建立于公元前8世紀。在古羅馬人生活的伊特魯利亞以南、臺伯河以西地區,包含文藝活動的拉丁朱庇特慶祭節的設立應該不遲于公元前7世紀。受伊特魯利亞文明的影響,包括羅馬人在內的拉丁人逐漸形成了自己的鄉土文化。 古羅馬的文化主要是繼承希臘文化而逐漸發展起來的。在希臘化時期,羅馬就輸入了許多希臘作品,加以翻譯和摹仿。在公元前146年羅馬滅亡希臘之后,更是將全部希臘神話、詩歌和戲劇據為己有,找了許多從希臘俘虜來的奴隸來做家庭教師,讓他們編劇作詩,并研究各種科學,這使得古羅馬文學染上了濃厚的希臘色彩。以神話為例,同希臘文化接觸后,許多羅馬的神祗便同希臘的神祗結合起來。如羅馬人信奉的主神朱庇特便等同于希臘的宙斯,他的妻子朱諾則等同于赫拉。至于太陽神阿波羅和文藝女神繆斯等則直接進入羅馬神話,連名字都沒有變。 當然,古羅馬文學也并非全是古希臘文學的仿造品,因為它畢竟是羅馬社會的產物,其采用的語言是拉丁語。在西方學術界,古羅馬文學被認為是廣義的拉丁文學的一部分。與古希臘海洋民族不同,古羅馬屬于內陸民族,主要以耕牧方式生存,具有上古農民和牧民粗鄙、蒙昧、淳樸的特點。建國之后的古羅馬崇尚武力,追求社會與國家、法律與集權的強盛與完美,其文學具有更強的理性精神和集體意識,具有莊嚴崇高的氣質,卻也缺少希臘文學生動活潑的靈氣和無拘無束的兒童式的天真爛漫。古羅馬文學在藝術上強調均衡、嚴整、和諧,重視修辭與句法,技巧上偏于雕琢與矯飾。 歷史沿革 古羅馬文學的發展大致經歷了三個階段,即共和時代、黃金時代和白銀時代。應該指出的是,“共和時代”是一個政治概念,而“黃金時代”和“白銀時代”則是兩個主要根據拉丁語言的發展和問題特征定性的名稱。共和時代止于公元前30年,實際上也包含了70年的黃金時代。此外,作為一個政治概念,共和時代始于公元前510年,但作為一個與文學發展相關的名稱,它的起始則從前240年算起。而盡管以羅馬為首都的西羅馬帝國覆滅于公元476年,學術界通常仍習慣于將公元2世紀中期(130-150)作為古羅馬文學的終點。2世紀中期以后的拉丁語文學被定義為“后古典拉丁文學”,這一時期的拉丁語文學已經開始向中世紀基督教文學過渡,不屬于傳統意義上的古羅馬文學了。 共和時代(前240年-前30年) 古羅馬文學的正式形成與一位生活在公元前3世紀的叫做利維烏斯•安德羅尼斯庫的希臘人密切相關。他是古羅馬文學的奠基人,翻譯了荷馬史詩《奧德賽》和大量古希臘抒情詩。利維烏斯的功績主要在于把古希臘文學中的某些精品介紹給了缺少書面文學傳統的羅馬人,把古希臘文學的某些主要形式移栽到了缺少骨干文學類型的古羅馬。 詩歌 早期的古羅馬詩人中頗多全能型作家。詩人埃紐斯(前239-前168)不僅改寫和創作過悲劇,而且還寫過戲劇和4至6卷諷刺詩。他的史詩《編年史》追溯羅馬的歷史,始于埃涅阿斯的經歷,止于作者生活年代的戰爭,洋洋18卷篇幅,不過已基本散佚,僅剩不到600行傳世。從文學史角度看,《編年史》擯棄了古老的神農格,采納了荷馬史詩所用的六步音長短短格。但在風格上,有明顯的模仿荷馬的痕跡。埃紐斯對古羅馬文學影響深遠,西塞羅、盧克萊修和維吉爾都表示自己曾受其影響,他被尊為“古羅馬文學之父”。 喜劇 普勞圖斯(約前254年-前184年)精通古希臘文,是共和時代最著名的劇作家。相傳普勞圖斯著有戲劇130部,但據考證僅有21部出自他的手筆,其他均系后人偽作。他的喜劇主要以希臘新喜劇作家米南德的風俗喜劇為藍本改作,諷刺羅馬社會的腐化風習。其主要作品包括《孿生兄弟》、《俘虜》、《商人》、《驢》、《蝗蟲》等。 泰倫提烏斯(前190年-前159年)生于迦太基,本是奴隸,后來獲釋。他一生共寫過六部喜劇,包括《婆母》、《兩兄弟》等代表作品都是從古希臘新喜劇改編或翻譯過來的。其喜劇結構嚴謹、語言文雅但欠生動,人物內心矛盾刻畫細膩,人物形象自然。他的喜劇不如普勞圖斯的滑稽有趣,在當時僅受到有教養的觀眾喜愛。泰倫斯對后世的喜劇產生了相當大的影響,法國的莫里哀、英國的斯梯爾和謝里丹都曾模仿過他的作品。 黃金時代(前100年-17年) “黃金時代”即拉丁語和廣義的拉丁文學(包括修辭、歷史和哲學)發展史上的古典或輝煌時期,涵蓋兩位著名人物的活動年代,即“西塞羅時期”(前70-前30)和“奧古斯都時期”(前31-14)。這一時期的羅馬進入了大規模擴張階段,并于公元前27年結束了共和制政體,建立了帝國。古羅馬帝國在奧古斯都(即屋大維)治下(前31-14)進入前所未有的繁榮時期,拉丁語文學和藝術也出現了空前的繁榮。 屋大維統治時期采取了穩定社會秩序和促進經濟發展的措施,使得一度動蕩的古羅馬社會呈現出和平穩定的景象。屋大維本人十分重視文化建設,他籠絡文人墨客為自己的文化政策服務,這一時期的大文豪維吉爾、賀拉斯、奧維德等都曾是他的御用作家。正是由于這個原因,這一時期的文學作品缺乏共和時代的哲學探索精神和政治辯論熱情,而更多的肯定現存秩序所帶來的和平生活和強大國力。文學風格也不及前一時期遒勁豪放,但技巧卻更趨成熟,追求形式的完美。 詩歌 盧克萊修(前99年-前55年)生于共和國末期,唯一的傳世之作《物性論》(一譯《論自然》)共六卷,每卷千余行,是一部哲理詩。全詩著重闡述伊壁鳩魯的哲學思想和德謨克利特的原子論,表示物質不滅、凡人不必懼怕死亡的生活觀。盧克萊修是古羅馬文學史上著名的智者,維吉爾曾稱羨慕他知曉事物的起因,是個“幸福的人”。 卡圖魯斯(前84年-前54年)生于意大利北部維羅那一個富有的家庭,經常出入羅馬上流社會,是黃金時代成就最高的抒情詩人。他是堅定不移的共和派,曾公然反對過愷撒,曾創作過許多辛辣的諷刺短詩。卡圖魯斯的詩作現存116首,他善用警句式的語言表達濃郁熱烈、復雜微妙的感情。他的抒情詩對后世歐洲許多偉大詩人都產生過影響。 賀拉斯(前65年-前8年)出生于拍賣商家庭,是和卡圖魯斯齊名的抒情詩人。他幼年受過良好的教育,通曉拉丁語和希臘語,能誦荷馬史詩原文,并到雅典學過哲學。他的代表作品包括《長短句集》17首和《閑談集》18首。前者表明作者反對內戰,幻想黃金時代到來的思想;后者則諷刺羅馬社會的惡習。但賀拉斯最著名的作品是后期的《歌集》(一譯《頌歌集》)和《詩藝》。賀拉斯的抒情詩改造了希臘抒情詩的格律,構思巧妙,語言優美,優雅莊重,以有意、愛情、詩藝為題,融哲理和感情于一路,不少人競相模仿。《詩藝》則是古羅馬時期文藝理論上的最高成就,被古典主義文學視為經典。 維吉爾(前70年-前19年)是古羅馬最偉大的詩人,其史詩《埃涅阿斯紀》是西方文學史上第一部文人史詩。維吉爾出生于農民家庭,其抒情詩充滿浪漫的田園風光。代表作品包括《牧歌》、《農事詩》和《工作與時日》,主要抒發對愛情、時政以及鄉村生活的種種感受。然而,維吉爾成就最高的作品卻是史詩《埃涅阿斯紀》。全詩計12卷,長達近萬行,是遵照奧古斯都的旨意創作出來的。史詩講述特洛伊王和女神維納斯所生之子埃涅阿斯到意大利建立新王朝的故事,歌頌羅馬祖先建國的功績和羅馬的光榮。詩人把埃涅阿斯寫成愷撒和屋大維的祖先,因而肯定了屋大維的“神統”。維吉爾在創作《埃涅阿斯紀》的時候雖有意摹仿荷馬史詩,但全詩強調使命感、責任感,洋溢著嚴肅、哀婉和悲天憫人的情調,是典型的羅馬風格。在語言特色和藝術手法上,《埃涅阿斯紀》辭藻華麗,行文略顯呆板。維吉爾對后世的影響是巨大的。但丁認為維吉爾最有智慧,最了解人類,因而在《神曲》中讓他作為地獄和煉獄的向導。斯賓塞的《仙后》和彌爾頓的《失樂園》也有模仿《埃涅阿斯紀》的痕跡。 黃金時代的另一位偉大的作家是奧維德(前43年-18年),年輕時曾在羅馬學習修辭。不過成年以后,他卻并沒有按照父親的意愿成為訴訟師而是成為一位詩人。他的代表詩作包括《愛情詩》49首以及《愛藝》和《古代名媛》。然而奧維德最著名的作品則是神話詩《變形記》,以史詩格律寫成,包括250個神話故事,集希臘、羅馬神話之大成,為后世文學家提供了重要的材料和創作靈感。《十日談》、《坎特伯雷故事集》等故事集都在框架上模仿《變形記》。此外,但丁、莎士比亞、蒙田、莫里哀、歌德等大文豪的創作都在不同程度上受到他的影響。 黃金時代的抒情詩人還包括普洛佩提烏斯(前50-前15)和提布魯斯(前54-前19)。前者以抒寫感情細膩的愛情詩而著稱,而后者則擅長描寫淳樸的田園風光。 散文 古羅馬的散文發源于加圖(前234-前149)的演說文,繁榮于“黃金時代”,即共和國末期和屋大維執政時期。這一時期羅馬的政治斗爭、階級矛盾一場激烈,統治階級的法律體系已經開始形成,這就使得許多政治家熱心于雄辯術的研究,致使散文這一文體得以迅速發展。 西塞羅(前106年-前43年)是這一時期最著名的散文家。他年少時曾學習哲學和法律,并做過一段時間律師。43歲進入政界任執政官,后任西西里總督。內戰時期他追隨龐培反對愷撒,維護貴族元老派的立場,后來在政治傾軋中被刺殺。 西塞羅的主要散文成就是演說詞和書信。他的書信現存約900封,主要包括《致阿提庫斯書》16卷、《致友人書》16卷。這些書信反映共和國末期的社會生活,描繪形形色色的政治人物,風格接近口語。其演說詞傳世58篇,分為法庭演說和政治演說兩類。西塞羅的散文注重材料的程式組織,句法考究,詞匯豐富,段落對稱,音調鏗鏘,被成為“西塞羅句法”。他的演說具有很強的鼓動力量,有時甚至不惜用侮蔑和歪曲事實的手段來感染觀眾的情緒。 西塞羅對拉丁語散文的貢獻非常之大,他確立了拉丁語文學語言“準確、流暢、清新、雄渾”的原則。其散文風格對后世影響深遠,成為歐洲諸民族散文的楷模。他的政敵愷撒甚至曾公然稱贊他:“程世卿律師 你的功績高于軍事將領,擴大知識領域比之于擴大羅馬帝國的版圖,在意義上更為可貴。” 愷撒(前102年-前44年)是奧古斯都的養父,古羅馬歷史上有名的軍事家、政治家、獨裁者,于前44年被共和派刺殺。他在散文上的貢獻主要包括歷史著作《高盧戰記》七卷和回憶他和龐培之間戰爭的《內戰記》三卷。其散文語言簡潔凝練,樸實無華,體現了和西塞羅迥異的風格。 此外,歷史學家薩盧斯特(生卒年不詳)和李維(前64-17)也發展了拉丁語文體。 白銀時代(17年-130年) 屋大維死后的一百年間,史稱羅馬文學的“白銀時代”。這一時期羅馬在政治上不斷衰弱,內部矛盾日趨激烈,其文學發展的特點是宮廷趣味日趨濃厚,崇尚文風的花哨和濫用修辭,使得文體顯得逼擠、臃腫。這一特點在2世紀前半葉達到高潮。貴族青年以公開朗誦空洞無物的詩歌為時髦,文學更成為少數人的消遣。白銀時代成就最高的文學樣式是反映奴隸主下層思想的諷刺文學和反映舊共和派不滿情緒的作品。 詩歌 盧肯(39年-65年)是白銀時代最出色的詩人之一,創作了繼《埃涅阿斯紀》之后最優秀的史詩《法薩利亞》。馬提阿利(40-104)則是這一時代最優秀的碑銘體詩人,主要詩作是《碑銘體詩集》(一譯《警句詩集》)12卷,1500余首。其風格短小精悍,含蓄突兀,富于機智和幽默。朱文納爾(60-127)則以諷刺詩著稱。他長于借古喻今,詩風嚴峻而尖銳,其詩句“即使沒有天才,憤怒出詩句”已經成為名言。19世紀歐洲資產階級革命高漲的年代,朱文納爾的作品受到人們極大的重視,席勒、雨果和別林斯基都曾給予他很高的評價。 在抒情詩方面,斯泰提烏斯(45-95)幾乎是唯一有成就的詩人,擅長描寫有閑階層生活情趣。 戲劇 塞內卡(4年-65年)是古羅馬最重要的悲劇作家,他受斯多葛哲學影響,精于修辭和哲學,并曾擔任過著名暴君尼祿的老師。他主張人們用內心的寧靜來克服生活中的痛苦,宣傳同情、仁愛。他一生共寫過9部悲劇和1部諷刺劇,多半取材自希臘悲劇。其作品風格崇高嚴肅,夾雜大量的道德說教,使得其筆下的對話和人物都缺乏真實感。其代表作是悲劇《特洛伊婦女》。塞內卡晚年因參加元老院貴族反對尼祿暴政而被尼祿賜死。 散文 這里的“散文”并非現代文學上所講的狹義上的散文,而是泛指拉丁語文學中的“散文體”,和詩體相對,包括散文、小說、傳記文學和編年史等。 從嚴格的意義上說,歐洲文學史上“小說”這一體裁就誕生于古羅馬時期。彼特隆紐斯(生卒不詳)的《薩蒂里卡》是傳奇式小說,現存兩章殘篇,廣泛記錄了意大利南部半希臘化城市流行的享樂生活。書中人物語言符合方言特點,文筆典雅,機智風趣。盡管其形式和傳統意義的小說還存在差別,但學術界還是傾向于將它看作歐洲文學史上的第一部流浪漢小說。 然而公認的“小說之父”卻是阿普列尤斯(124年-175年),他出生于北非的軍官家庭,曾漫游各地,研究過哲學和幻術。他最著名的作品是小說《金驢記》,用自敘形式寫成,是西方文學史上第一部產生了深遠影響的長篇小說。 在編年史和傳記文學方面,代表人物包括塔西佗(55年-118年)、普魯塔克(46年-120年)和蘇維托尼烏斯(69年-140年)。 塔西佗是共和貴族派的最后一個代表,主要著作包括《歷史》和《編年史》。這兩部著作雖然都是歷史著作,卻具有強烈的文學性,其歷史觀源于“個人創造歷史”,其中對歷代帝王將相的實錄描寫非常真實且具感染力。普魯塔克的代表作品是《希臘、羅馬名人傳》,記載從半神話人物一直到1世紀的羅馬皇帝的生平,莎士比亞、歌德等人均曾從中取材創作。但這部著作在史實上有諸多失真的地方,從19世紀之后影響力逐漸減弱。蘇維托尼烏斯則著有《羅馬十二帝王傳》,記述了羅馬社會及自愷撒到圖密善共12個皇帝的概況,行文樸實流暢,是古羅馬文學中難得的不事辭藻的作品。此外,他還著有《名人傳》,后世對古羅馬文學家的生平的了解幾乎都出自此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