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午賠款2億3千萬兩
1895年3月,甲午戰爭甲午賠款2億3千萬兩 的硝煙尚未散盡,一個71歲甲午賠款2億3千萬兩 的老人,中國北洋大臣、直隸總督李鴻章東渡日本,作為清朝政府的特命全權大使,與日本政府簽訂了喪權辱國的不平等條約———《中日馬關條約》。
《馬關條約》規定:(一)中國承認朝鮮獨立。(二)中國向日本割讓山東半島、遼東半島、臺灣和澎湖列島。(三)中國賠償軍費白銀2億兩(加上贖回遼東半島的3000萬兩共2.3億兩)。以及新開通商口岸,增加內河航線等共11款。甲午戰敗及《馬關條約》的簽訂,使中國從此走向更深重的災難。巨額戰爭賠款相當于全國3年的財政收入,清政府根本無力承受,只能向英法德俄列強貸款,不但利息很高,還要以海關、稅收、財政的管理權作抵押。大面積割讓國土直接導致帝國主義列強掀起瓜分中國的狂潮。戰后的幾年里,列強紛紛在中國劃分勢力范圍。長城以北屬俄,長江流域十省屬英,山東屬德,云南、兩廣屬法,福建屬日。而美國這個后起的帝國主義國家,則打著“利益均沾”的旗號,以支持日本為主要手段,謀求在中國的更大權益。戰后朝鮮淪為日本的殖民地,成為日本侵略中國的跳板,中國東北部的安全受到嚴重威脅。臺灣被日本割占,使數百萬同胞離開祖國的懷抱,飽受欺凌50多年。
日本是戰爭的最大受益者,得到了價值1億兩白銀的戰利品和2.3億兩的賠款。這筆巨款相當于日本當時7年的財政收入,日本朝野對此歡欣鼓舞,外相陸奧宗光高興地說:“在這筆賠款之前,根本沒有料到會有幾億日元,本國全部收入只有8千萬日元,一想到現在會有3億5千萬日元滾滾而來,無論政府和私人都覺得無比的富裕!”戰后,日本經濟和軍事實力飛速擴張,為其在上世紀30年代大舉侵華埋下伏筆。總之,甲午戰敗和《馬關條約》的簽訂使中國陷入深重的民族危機,面臨生死存亡的關頭。在中國近代的反侵略戰爭中,中日甲午戰爭可以說是規模最大,失敗最慘,影響最深,后果最重,教訓最多的一次戰爭。正因為如此,重新學習、研究這段歷史,也最具現實意義,這里最重要的是分析甲午戰爭中國慘敗的原因,總結、汲取其中的教訓。
長期以來,一些論者從力量對比的角度分析問題,認為甲午戰爭中國失敗的原因是日本及其支持者實力強大,中國不具備贏得反侵略戰爭的條件,由此強調落后就要挨打,必須奮發圖強,提升國力,才能最終立于不敗之地。這個觀點自然有其積極意義,但就甲午戰爭而言,僅作此分析還嫌不夠,也不符合當時的實際情況,存在一定的片面性,甚至容易陷入“武器決定論”的誤區,應該進行更全面、更準確的分析。
實際上,當時中國的經濟、軍事實力并不比日本差,從經濟上看,甲午戰前日本的重工業還比較薄弱,輕工業中也只有紡織業比較發達。鋼鐵、煤、銅、煤油、機器制造的產量都比中國低得多。當時日本共有工業資本7000萬元,銀行資本9000萬元,年進口額1.7億元,年出口額9000萬元,年財政收入8000萬元,這些指標除了進口量與中國相當外,其它都低于中國,說明當時日本的經濟實力和中國一樣并不強盛。從軍事上看,日本在甲午戰前的一二十年里,竭全國之力提升軍事實力,尤其重視海軍建設,到1893年,擁有軍艦55艘,排水量6.1萬噸,與中國海軍主力北洋艦隊相當(中國還有廣東、福建水師)。日本常備陸軍22萬人,總兵力不到中國的一半,武器裝備也相差不大。很顯然,中日軍事力量對比,不像鴉片戰爭時大刀長矛對堅船利炮那樣懸殊,有的方面如海陸軍總量中國還略占優勢。也就是說,甲午戰爭中國之敗,并不是敗在軍事力量上
甲午中日戰爭清朝賠給日本的賠款,相當于人民幣多少在中日甲午戰爭中甲午賠款2億3千萬兩 ,以日本的勝利和清朝的失敗告終。清朝在這次戰爭中賠款了2億倆白銀甲午賠款2億3千萬兩 ,一兩白銀相當于現在的200塊錢左右,換算下來就相當于現在的幾百億人民幣。真的是令人十分的氣憤,居然賠款這么多錢,國家弱小真的是只能被欺負。
這個最主要的是清朝實在是太腐敗無能了,明明北洋水師還是非常強大的,可是在經濟上卻不怎么樣,已經很久沒有經過建設了,甚至還有人去貪污軍費,士兵們都過得不怎么樣。而日本為了這場戰爭,進行了很久很久的努力,動用全國的能力去建設一個好的軍隊。在明治維新之后,當時的天皇都是縮衣節食,把所有的錢財都捐給了軍隊,希望甲午賠款2億3千萬兩 他們能夠打一場勝利的仗。
清朝的失敗是注定的,就算這個國家擁有再大的面積,可是擁有這么腐敗的政府,也遲早是會被淘汰的。這次賠款真的是非常的多,要是把這次賠款用在自己國家的經濟建設上的話,國家肯定是會越來越強大的,根本不會要求去賠款的。這次賠款真的是全部給了日本人,給日本的經濟建設帶來了很大的資金。
就連后來的抗日戰爭,日本都是仰仗這筆財力的,不然日本就是一個貧窮的國家,怎么可能有這么大的能力。用自己的錢去讓別人打自己,簡直就是愚蠢至極,傻子都不會這樣做。在后來的抗日戰爭中,中國真的是損失慘重,日本都想要徹底的滅絕中國,但所幸的就是中國人民團結也行,終于把日本人趕出了中國,真的是非常不容易啊。
現在中國才是徹底的強大起來了,再也不會經歷近代史那么屈辱的歷史了。千萬不要忘記這段歷史,中國人民還需要更加的努力,讓國家更加的強大起來,不然有一天松懈的話,就會落后挨打。
中日甲午戰爭賠款多少甲午戰爭甲午賠款2億3千萬兩 我們賠給日本2.3億兩白銀。實際上甲午賠款2億3千萬兩 我們只支付了幾千萬兩白銀甲午賠款2億3千萬兩 ,到后期清朝退位便沒有支付。
甲午戰爭我們賠了日本多少賠款?實付了多少?1894年中日甲午戰爭爆發甲午賠款2億3千萬兩 ,中國在平壤之戰和黃海海戰中相繼失利、北洋水師全軍覆沒,最終不得不屈辱認輸,與日本簽訂《馬關條約》。清政府割地賠款,喪權辱國,巨額的戰爭收益進一步刺激甲午賠款2億3千萬兩 了日本的侵略野心,為日本策劃全面侵華埋下伏筆。那么清政府一共損失了多少錢呢甲午賠款2億3千萬兩 ?
在《馬關條約》上明確協定的賠款金額是2億兩白銀;后來因為德法俄三國干涉還遼,中國又付出了3000萬兩白銀;然后還有威海衛日本駐守費150萬兩,共計2億3千150萬兩。這些錢相當于清政府三年的財政總收入,自然沒辦法一次付清,分期付款還要支付給日本每年百分之五的利息,所以實際賠款是遠超過2億3千150萬兩的。
另外由于當時清政府官員不懂國際金融知識,在《馬關條約》中留下漏洞又多支付了數千萬兩白銀,首先當時清政府的國庫銀是含銀量93.5%的“紋銀”,日本要求按照含銀量99%的“足銀”結算,日本多勒索了1325萬兩;其次中日雙方約定按照英鎊付款,但是后來白銀大規模貶值,因此清政府又多付出了1494萬兩。也就是說《馬關條約》賠款連本帶利,清政府最少給了日本3億兩白銀。
同時日本侵略者在中國土地上燒殺搶掠,劫掠的民間財富、艦船、武器裝備、工廠機械、糧食、軍事設施等等最少價值1億兩白銀。
關于日本獲得巨額賠款后的用途有一種說法,日本人主要用在教育發展上,這種說法是大錯特錯的。根據統計賠款中的62.7%用于日本陸海軍的擴軍、購買新裝備;21.9%作為發動侵略戰爭的臨時軍費;5.5%成為日本皇室的私人財富;3.3%用于日本殖民臺灣的計劃;2.7%作為救災基金存在;0.9%用于日本運輸通信建設;0.2%建成了日本最大的鋼鐵工廠八幡制鐵所;用于教育的經費只占2.7%。從日本對于《馬關條約》賠款使用就可以看到,當時的日本統治者根本就不關心國內的民生建設,完全是一心發展軍隊,走的是以戰養戰的發展路線,所以就有了之后的日俄戰爭、日本全面侵華戰爭。
實際上別看日本從清政府手中勒索走了大筆財富,但是甲午戰爭最大的贏家是以英國為首的歐美列強。首先在甲午戰爭中,中日雙方都從英國手中借了大筆錢作為戰爭經費,光清政府的借款就高達2865萬兩白銀;其次《馬關條約》賠款清政府是從列強手中借錢支付給日本,清政府向列強借款產生的利息就高達5億4000萬兩,同時清政府的海關、稅收、鐵路、礦山等等經濟權益被列強控制;最后日本獲得大筆賠款后也都是花在了英法德等國身上,因為當時的日本工業基礎薄弱,為了擴軍不得不向列強購買軍火、工業設備等等。
甲午戰爭中國賠款相當于當時中國財政收入的多少1885年清政府財政收入是7700萬兩白銀甲午賠款2億3千萬兩 ,甲午賠款是2億3000萬兩白銀(含遼東半島甲午賠款2億3千萬兩 的贖金3000萬兩)甲午賠款2億3千萬兩 ,甲午戰爭中國賠款相當于當時中國年財政收入甲午賠款2億3千萬兩 的3倍左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