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通事故肇事者離開現場
當事人發生交通事故離開現場屬于逃逸的交通事故肇事者離開現場 ,承擔全部責任交通事故肇事者離開現場 ;不屬于逃逸的交通事故肇事者離開現場 ,按照下列方法劃分責任:
(一)因一方當事人的過錯導致道路交通事故的,承擔全部責任;
(二)因兩方或者兩方以上當事人的過錯發生道路交通事故的,根據其行為對事故發生的作用以及過錯的嚴重程度,分別承擔主要責任、同等責任和次要責任;
(三)各方均無導致道路交通事故的過錯,屬于交通意外事故的,各方均無責任。
一方當事人故意造成道路交通事故的,交通事故肇事者離開現場 他方無責任。
法律依據:
《中華人民共和國刑法》 第一百三十三條 違反交通運輸管理法規,因而發生重大事故,致人重傷、死亡或者使公私財產遭受重大損失的,處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交通運輸肇事后逃逸或者有其他特別惡劣情節的,處三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因逃逸致人死亡的,處七年以上有期徒刑。
《最高人民法院關于審理交通肇事刑事案件具體應用法律若干問題的解釋》規定交通肇事具有下列情形之一的,處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
(一)死亡一人或者重傷三人以上,負事故全部或者主要責任的;
(二)死亡三人以上,負事故同等責任的;
(三)造成公共財產或者他人財產直接損失,負事故全部或者主要責任,無能力賠償數額在三十萬元以上的。
交通肇事致一人以上重傷,負事故全部或者主要責任,并具有下列情形之一的,以交通肇事罪定罪處罰:
(一)酒后、吸食毒品后駕駛機動車輛的;
(二)無駕駛資格駕駛機動車輛的;
(三)明知是安全裝置不全或者安全機件失靈的機動車輛而駕駛的;
(四)明知是無牌證或者已報廢的機動車輛而駕駛的;
(五)嚴重超載駕駛的;
發生交通事故離開現場是否構成逃逸不能把“逃逸”簡單等同于“離開事故現場”交通事故肇事者離開現場 ,而應該深入分析離開事故現場的主觀目的是不是為了逃避法律追究。如果行為人離開事故現場并非為了逃避法律責任交通事故肇事者離開現場 ,則不構成“逃逸”。
交通肇事逃逸是指機動車駕駛員在發生交通事故的同時交通事故肇事者離開現場 ,擅自逃離事故現場,使交通事故所引起的民事、刑事、行政責任無法確定,其目的在于推卸、逃脫責任的行為。
判斷行為人是否構成“交通肇事逃逸”,應從以下幾方面來進行分析交通事故肇事者離開現場 :
第一、考察行為人是否明知自己造成了交通事故,不僅要看行為人的供述,還應從肇事當時的時間、地點、路況、行為人具備的知識、經驗等方面客觀地評判其是否明知,從而確定其是否構成逃逸。
如果行為人根本不知道自己已經造成交通事故而駕駛車輛離開現場的,因缺乏主觀上的認識,不應認定“交通肇事逃逸”
第二、考察行為人是否具有逃避法律追究的主觀目的,既包括逃避刑事法律追究,也包括逃避民事法律追究、行政法律追究。
第三、考察行為人客觀上是否實施了逃離現場的行為。只有發生在交通事故發生后、行為人接受事故處理機關首次處理前這一段時間內的逃跑行為方能成立本規定中的“逃逸”。
行為人為逃避法律追究,逃離事故現場,后基于個人良心發現而返回現場、接受處理,或者逃離現場不遠即被攔截、抓獲,均不影響“交通肇事后逃逸”情節的成立。
交通肇事逃逸的現場不僅包括事故發生現場,而且包括與事故發生現場具有緊密聯系的場所,如搶救事故傷亡者的醫院交通事故肇事者離開現場 ;
調查事故責任的交警部門等。因為逃離事故發生現場固然會使事故責任認定等陷于困境,但逃離醫院、交警部門等場所也會妨礙事故處理,逃避法律追究。
但是,“交通肇事逃逸”不能等同于“交通運輸肇事后逃逸”。因為根據刑法第一百三十三條,“交通運輸肇事后逃逸”的前提是行為人的交通肇事行為已經構成了“交通肇事罪”,此時“逃逸”只是量刑加重情節。
【法律依據】
《道路交通事故處理程序規定》第一百一十二條,“交通肇事逃逸”,是指發生道路交通事故后,當事人為逃避法律責任,駕駛或者遺棄車輛逃離道路交通事故現場以及潛逃藏匿的行為。
發生交通事故后離開現場算逃逸嗎交通事故發生之后離開現場交通事故肇事者離開現場 的話算逃逸,而交通肇事逃逸案件的定性標準是存在法定情形的,即事故當事人認為自己沒有責任而駛離現場、報案后不履行現場聽候處理義務,棄車離開事故現場后又返回等8種情況將被認定為交通肇事逃逸。法律依據交通事故肇事者離開現場 :《道路交通事故處理程序規定》第七十四條上一級公安機關交通管理部門自受理復核申請之日起三十日內,對下列內容進行審查,并作出復核結論:(一)道路交通事故認定的事實是否清楚、證據是否確實充分、適用法律是否正確、責任劃分是否公正;(二)道路交通事故調查及認定程序是否合法;(三)出具道路交通事故證明是否符合規定。復核原則上采取書面審查的形式,但當事人提出要求或者公安機關交通管理部門認為有必要時,可以召集各方當事人到場,聽取各方意見。辦理復核案件的交通警察不得少于二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