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劇工傷保險條例第26條規定
工傷保險條例 (2010國務院第586號令最新修訂版)
(2003年4月27日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令第375號公布 根據2010年12月20日《國務院關于修改〈工傷保險條例〉的決定》修訂,新條例自2011年1月1日起施行)
第一章 總則
第一條 為了保障因工作遭受事故傷害或者患職業病的職工獲得醫療救治和經濟補償,促進工傷預防和職業康復,分散用人單位的工傷風險,制定本條例。
第二條 中華人民共和國境內的企業、事業單位、社會團體、民辦非企業單位、基金會、律師事務所、會計師事務所等組織和有雇工的個體工商戶(以下稱用人單位)應當依照本條例規定參加工傷保險,為本單位全部職工或者雇工(以下稱職工)繳納工傷保險費。
中華人民共和國境內的企業、事業單位、社會團體、民辦非企業單位、基金會、律師事務所、會計師事務所等組織的職工和個體工商戶的雇工,均有依照本條例的規定享受工傷保險待遇的權利。
第三條 工傷保險費的征繳按照《社會保險費征繳暫行條例》關于基本養老保險費、基本醫療保險費、失業保險費的征繳規定執行。
第四條 用人單位應當將參加工傷保險的有關情況在本單位內公示。
用人單位和職工應當遵守有關安全生產和職業病防治的法律法規,執行安全衛生規程和標準,預防工傷事故發生,避免和減少職業病危害。
職工發生工傷時,用人單位應當采取措施使工傷職工得到及時救治。
第五條 國務院社會保險行政部門負責全國的工傷保險工作。
縣級以上地方各級人民政府社會保險行政部門負責本行政區域內的工傷保險工作。
社會保險行政部門按照國務院有關規定設立的社會保險經辦機構(以下稱經辦機構)具體承辦工傷保險事務。
第六條 社會保險行政部門等部門制定工傷保險的政策、標準,應當征求工會組織、用人單位代表的意見。
第二章 工傷保險基金
第七條 工傷保險基金由用人單位繳納的工傷保險費、工傷保險基金的利息和依法納入工傷保險基金的其他資金構成。
第八條 工傷保險費根據以支定收、收支平衡的原則,確定費率。
國家根據不同行業的工傷風險程度確定行業的差別費率,并根據工傷保險費使用、工傷發生率等情況在每個行業內確定若干費率檔次。行業差別費率及行業內費率檔次由國務院社會保險行政部門制定,報國務院批準后公布施行。
統籌地區經辦機構根據用人單位工傷保險費使用、工傷發生率等情況,適用所屬行業內相應的費率檔次確定單位繳費費率。
第九條 國務院社會保險行政部門應當定期了解全國各統籌地區工傷保險基金收支情況,及時提出調整行業差別費率及行業內費率檔次的方案,報國務院批準后公布施行。
第十條 用人單位應當按時繳納工傷保險費。職工個人不繳納工傷保險費。
用人單位繳納工傷保險費的數額為本單位職工工資總額乘以單位繳費費率之積。
對難以按照工資總額繳納工傷保險費的行業,其繳納工傷保險費的具體方式,由國務院社會保險行政部門規定。
第十一條 工傷保險基金逐步實行省級統籌。跨地區、生產流動性較大的行業,可以采取相對集中的方式異地參加統籌地區的工傷保險。具體辦法由國務院社會保險行政部門會同有關行業的主管部門制定。
第十二條 工傷保險基金存入社會保障基金財政專戶,用于本條例規定的工傷保險待遇,勞動能力鑒定,工傷預防的宣傳、培訓等費用,以及法律、法規規定的用于工傷保險的其他費用的支付。
工傷預防費用的提取比例、使用和管理的具體辦法,由國務院社會保險行政部門會同國務院財政、衛生行政、安全生產監督管理等部門規定。
任何單位或者個人不得將工傷保險基金用于投資運營、興建或者改建辦公場所、發放獎金,或者挪作其他用途。
第十三條 工傷保險基金應當留有一定比例的儲備金,用于統籌地區重大事故的工傷保險待遇支付京劇工傷保險條例第26條規定 ;儲備金不足支付的,由統籌地區的人民政府墊付。儲備金占基金總額的具體比例和儲備金的使用辦法,由省、自治區、直轄市人民政府規定。
第三章 工傷認定
第十四條 職工有下列情形之一的,應當認定為工傷京劇工傷保險條例第26條規定 :
(一)在工作時間和工作場所內,因工作原因受到事故傷害的京劇工傷保險條例第26條規定 ;
(二)工作時間前后在工作場所內,從事與工作有關的預備性或者收尾性工作受到事故傷害的京劇工傷保險條例第26條規定 ;
(三)在工作時間和工作場所內,因履行工作職責受到暴力等意外傷害的;
(四)患職業病的;
(五)因工外出期間,由于工作原因受到傷害或者發生事故下落不明的;
(六)在上下班途中,受到非本人主要責任的交通事故或者城市軌道交通、客運輪渡、火車事故傷害的;
(七)法律、行政法規規定應當認定為工傷的其他情形。
第十五條 職工有下列情形之一的,視同工傷:
(一)在工作時間和工作崗位,突發疾病死亡或者在48小時之內經搶救無效死亡的;
(使用瀏覽器上百度搜索即可知
河南省工傷保險條例第二十六條如何解釋河南省工傷保險條例實施細則
添加時間京劇工傷保險條例第26條規定 :2011-08-26關鍵字:工傷保險、河南省工傷保險條例細則
河南省工傷保險條例是為了保障因工作遭受事故傷害或者患職業病京劇工傷保險條例第26條規定 的職工獲得醫療救治和經濟補償京劇工傷保險條例第26條規定 ,促進工傷預防和職業康復,分散用人單位的工傷風險,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勞動法》、國務院《工傷保險條例引》及有關法律、法規,結合河南省實際,制定的條例。
第一條
為了保障因工作遭受事故傷害或者患職業病的職工獲得醫療救治和經濟補償,促進工傷預防和職業康復,分散用人單位的工傷風險,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勞動法》、國務院《工傷保險條例[1]》及有關法律、法規,結合本省實際,制定本條例。
第二條
本省行政區域內的各類企業、不屬于財政撥款支持范圍或沒有經常性財政撥款的事業單位和民間非營利組織、有雇工的個體工商戶(以下稱用人單位)應當依照國務院《工傷保險條例》和本條例規定參加工傷保險,為本單位全部職工或者雇工(以下稱職工)繳納工傷保險費。職工個人不繳納工傷保險費。
國家機關和財政經常撥款支持的事業單位、民間非營利組織的工作人員因工作遭受事故傷害或者患職業病的,由所在單位支付費用,具體辦法按國家機關工作人員的工傷政策執行;與之建立勞動關系的勞動者因工作遭受事故傷害或者患職業病的,依照本條例規定執行。
本條例所稱職工,是指與用人單位存在勞動關系(包括事實勞動關系)的各種用工形式、各種用工期限的城鄉勞動者。但用人單位聘用的離退休人員除外。
第三條
用人單位應當每年將本單位參加工傷保險的職工名單、繳費工資、工傷保險費繳納、工傷事故等情況在本單位內公示,接受職工監督。
第四條
工傷保險基金在省轄市實行全市統籌。
中央駐豫單位和省屬駐鄭單位以及跨地區、生產流動性較大的特殊行業,實行省直接統籌。省勞動保障行政部門可以委托特殊行業的省級主管部門負責工傷保險業務經辦工作。
第五條
縣級以上人民政府勞動保障行政部門負責本行政區域內的工傷保險工作。
勞動保障行政部門按照國務院有關規定設立的工傷保險經辦機構(以下稱經辦機構)具體承辦工傷保險事務。
第六條
縣級以上人民政府應當努力發展職業康復事業,幫助因工致殘者得到康復和從事適合身體狀況的勞動,建立工傷預防、工傷補償和職業康復相結合的工傷保險工作體系。
第七條
工傷保險基金由下列各項構成:
(一)用人單位繳納的工傷保險費;
(二)工傷保險基金的利息;
(三)工傷保險費滯納金;
(四)依法納入工傷保險基金的其京劇工傷保險條例第26條規定 他資金。
第八條
工傷保險費根據以支定收、收支平衡的原則,按照國家有關規定確定費率。
省轄市勞動保障行政部門應當根據國家有關工傷保險費率的規定和行業特點,確定農民工較為集中行業的費率標準和具體繳費方式,報同級人民政府批準,并報省勞動保障行政部門備案。
第九條
工傷保險基金存入社會保障基金財政專戶,用于本條例規定的工傷保險待遇、勞動能力鑒定、工傷預防、職業康復以及法律、法規規定的其他工傷保險費用的支付。
任何單位或者個人不得將工傷保險基金用于投資運營、興建或者改建辦公場所、發放獎金,或者挪作他用。
第十條
省、省轄市建立兩級工傷保險儲備金制度。各統籌地區儲備金按當年本地工傷保險基金征繳總額的百分之七提留:百分之二上解作為省級工傷保險儲備金,百分之五作為省轄市工傷保險儲備金。當工傷保險儲備金滾存總額超過當年工傷保險基金收入的百分之五十時,統籌地區勞動保障行政部門和財政部門應當減少儲備金提留比例,并報省勞動保障行政部門和財政部門同意后實施。
儲備金主要用于統籌地區重大事故的工傷保險待遇及工傷保險基金入不敷出時的支付。統籌地區儲備金不足支付時,同級財政部門應當先墊付,再申請省級儲備金調劑。
第十一條
職業康復費用按不超過當年結存的工傷保險基金四分之一的比例由統籌地區經辦機構提出用款支出計劃,報同級勞動保障行政部門和財政部門審核同意后,列入下年度工傷保險基金支出預算。下年度據實列支,用于工傷職工職業康復。
第十二條
在保證工傷保險待遇、勞動能力鑒定費、職業康復費用足額支付和儲備金留存的前提下,統籌地區經辦機構可以按當年工傷保險基金實際征繳總額百分之五的比例提出工傷預防費使用計劃,報同級勞動保障行政部門和財政部門審核同意后,主要用于統籌地區參保單位工傷保險工作的宣傳培訓、工傷案例分析、工傷事故預防等。
第十三條
職工有國務院《工傷保險條例》第十四條、第十五條規定情形的,應當認定為工傷或視同工傷。
職工受用人單位指派前往疫區工作而感染該疫病的,視同工傷。
第十四條
職工有國務院《工傷保險條例》第十六條規定的情形,認定職工傷亡不屬于工傷或不視同工傷的,應當以法定職權部門或者法定鑒定機構出具的書面結論為依據。
第十五條
職工發生事故傷害或者按照《中華人民共和國職業病防治法》規定被診斷、鑒定為職業病的,所在單位應當自事故傷害發生之日起或者被診斷、鑒定為職業病之日起三十日內,向統籌地區勞動保障行政部門或者其委托的有關部門提出工傷認定申請。因交通事故、失蹤、因工外出期間發生事故傷害以及其他不可抗力因素導致不能在規定時限內提出申請的,經統籌地區勞動保障行政部門同意,可以適當延長申請時限,但最長不得超過九十日。
用人單位未按前款規定提出工傷認定申請的,工傷職工或者其直系親屬、工會組織在事故傷害發生之日或者被診斷、鑒定為職業病之日起一年內,可以直接向用人單位所在地統籌地區勞動保障行政部門提出工傷認定申請。
第十六條
對工傷認定管轄發生爭議的,由其共同的上一級勞動保障行政部門指定管轄。
省勞動保障行政部門進行工傷認定的事項,根據屬地原則移交用人單位所在地的省轄市勞動保障行政部門辦理。
省轄市勞動保障行政部門根據工作需要,可以委托縣級勞動保障行政部門辦理工傷認定的具體事務。
第十七條
申請人提出工傷認定申請,依照國務院《工傷保險條例》第十八條規定辦理,但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勞動保障行政部門不予受理,并書面告知申請人:
(一)超過法定時限提出申請的;
(二)該勞動保障行政部門沒有管轄權的;
(三)不屬于勞動保障行政部門職權范圍的;
(四)受傷害人員是用人單位聘用的離退休人員的;
(五)法律、法規規定的不予受理的其他情形。
第十八條
職工或者其直系親屬、工會組織認為是工傷,用人單位不認為是工傷的,由用人單位承擔舉證責任。
勞動保障行政部門受理職工或者其直系親屬、工會組織提出的工傷認定申請后,應當在十日內書面通知用人單位提供相關證據材料。用人單位在接到書面通知二十日內不提供相關材料或者不履行舉證義務的,勞動保障行政部門可以根據受傷害職工或者其直系親屬、工會組織提供的證據依法作出工傷認定結論。
第十九條
勞動保障行政部門應當自受理工傷認定申請之日起六十日內作出工傷認定的決定,并于工傷認定決定作出之日起十五日內,書面通知申請工傷認定的職工或者其直系親屬和該職工所在單位,同時抄送經辦機構。認定為工傷或者視同工傷的,發給《工傷證》,不收取費用。
《工傷證》由省勞動保障行政部門統一印制。
第二十條
職工發生工傷,經治療傷情相對穩定或者停工留薪期滿后存在殘疾、影響勞動能力的,應當進行勞動能力鑒定。
省、省轄市勞動能力鑒定委員會應當根據醫療專家組提出的鑒定意見作出工傷職工勞動能力鑒定結論。
第二十一條
職工因工作遭受事故傷害或者患職業病進行治療,勞動保障行政部門尚未作出工傷認定結論的,用人單位應當先行墊付治療費用。經勞動保障行政部門認定為工傷或者視同工傷后,參加工傷保險的,由用人單位向經辦機構申報結算;未參加工傷保險的,按工傷保險有關規定由用人單位支付。
第二十二條
用人單位將業務發包、轉包、分包給不具備用工主體資格的組織或者個人,該不具備用工主體資格的組織或者個人招用的勞動者因工作原因遭受事故傷害或者患職業病的,由用人單位承擔工傷保險責任。
職工在兩個或者兩個以上用人單位同時就業的,各用人單位應當分別為職工繳納工傷保險費。職工發生工傷,由職工受到傷害時其工作的用人單位依法承擔工傷保險責任。
第二十三條
工傷職工已經評定傷殘等級并經勞動能力鑒定委員會確認需要生活護理的,按月支付生活護理費,其標準按護理鑒定結論作出時統籌地區上年度職工月平均工資為基數計算。
第二十四條
職工因工致殘被鑒定為一級至四級傷殘的,由用人單位和職工個人以傷殘津貼為基數按規定繳納基本養老保險費、基本醫療保險費至正常退休年齡。扣除個人繳納的各項社會保險費后,傷殘津貼低于當地最低工資標準的,由工傷保險基金補足差額。
一級至四級工傷傷殘農民工,可選擇一次性享受或者長期享受工傷保險待遇。一次性享受工傷保險待遇的具體辦法由省人民政府另行制定。
第二十五條
職工因工致殘被鑒定為五級、六級傷殘的,按國務院《工傷保險條例》第三十四條規定執行,保留與用人單位的勞動關系,用人單位為其安排適當工作。職工難以勝任用人單位安排的工作或者用人單位難以安排工作的,用人單位應當按月發給傷殘津貼,并以傷殘津貼為基數按規定為其繳納各項社會保險費。扣除個人繳納的各項社會保險費后,傷殘津貼實際領取數額低于當地最低工資標準的,由用人單位補足差額。
第二十六條
職工因工致殘被鑒定為五級至十級傷殘,恢復工作后由于傷殘造成本人工資降低的,由用人單位發給在職傷殘補助金,標準為本人工資降低部分的百分之七十,本人晉升工資時,在職傷殘補助金予以保留。
第二十七條
五級至十級工傷職工按國務院《工傷保險條例》第三十四條、第三十五條規定與用人單位解除或者終止勞動關系的,一次性工傷醫療補助金和傷殘就業補助金以解除或者終止勞動關系時統籌地區上年度職工月平均工資為基數計算,標準為:一次性工傷醫療補助金,五級十六個月,六級十四個月,七級十二個月,八級十個月,九級八個月,十級六個月;一次性傷殘就業補助金,五級五十六個月,六級四十六個月,七級三十六個月,八級二十六個月,九級十六個月,十級六個月。患職業病的工傷職工,一次性工傷醫療補助金在上述標準的基礎上增發百分之三十。
領取一次性工傷醫療補助金和傷殘就業補助金的工傷職工,工傷保險關系同時終止。工傷職工距正常退休年齡五年以上的,一次性傷殘就業補助金全額支付;距正常退休年齡不足五年的,每減少一年,一次性傷殘就業補助金遞減百分之二十;距正常退休年齡不足一年的按百分之十支付。享受一次性工傷醫療補助金和傷殘就業補助金的,不得減少按照失業保險規定應當享受的待遇和按有關規定應當享受的經濟補償金。
第二十八條
工傷職工辦理退休手續后繼續享受工傷醫療、生活護理費、輔助器具安裝等待遇。所需費用,退休前已參加工傷保險的,由工傷保險基金支付;退休前未參加工傷保險的,由原用人單位支付。
第二十九條
職工因工死亡,一次性工亡補助金標準為五十四個月的統籌地區上年度職工月平均工資。對屬于搶險救災、見義勇為工亡者,按六十個月發給。
職工因工死亡,其供養親屬享受撫恤金待遇的資格按職工因工死亡時的條件核定。
第三十條
一次性傷殘補助金、喪葬補助金、一次性工亡補助金自申領之日起次月內支付。傷殘津貼、生活護理費等長期待遇自勞動能力鑒定結論作出的次月起支付。供養親屬撫恤金自職工死亡的次月起支付。
工傷職工經再次鑒定,鑒定結論發生變化的,應當按再次鑒定結論享受相應待遇,享受待遇的起始時間為原鑒定時間的次月。工傷職工復查鑒定結論發生變化的,應當自復查鑒定結論作出的次月起,按照復查鑒定結論享受有關待遇,但一次性傷殘補助金不再調整。
第三十一條
傷殘津貼、供養親屬撫恤金、生活護理費由統籌地區勞動保障行政部門根據職工平均工資和生活費用變化等情況適時調整,報省勞動保障行政部門批準后實施。
第三十二條
職工因工外出期間發生事故或者在搶險救災中下落不明的,從事故發生當月起三個月內照發工資,從第四個月起停發工資,由工傷保險基金向其供養親屬按月支付供養親屬撫恤金。生活有困難的,可以預支一次性工亡補助金的百分之五十。該職工重新出現的,自出現的次月起停發供養親屬撫恤金,領取的一次性工亡補助金應當退回。
第三十三條
因用人單位繳納工傷保險費基數不實造成工傷職工工傷保險待遇降低的,由用人單位承擔責任,并支付差額。
第三十四條
工傷職工憑工傷認定決定、勞動能力鑒定結論享受工傷保險待遇。
工傷職工的供養親屬憑工傷認定決定、勞動能力鑒定結論、公安戶籍管理機構出具的供養親屬身份證明、街道辦事處或者鄉鎮人民政府出具的無生活來源的證明、民政部門出具的孤寡老人或者孤兒的證明、養子女(養父母)的公證書等有關材料享受工傷保險待遇。
第三十五條
用人單位撤銷、破產的,在財產清算時應當按照統籌地區上年度工傷人員人均工傷保險待遇費用優先一次性繳納十年的工傷保險待遇費用,由經辦機構負責支付一級至四級工傷人員、享受供養親屬撫恤金人員以及已退休工傷人員的工傷保險基金支付項目待遇的費用;未達到退休年齡的五級至十級工傷職工,在財產清算時應當按照本條例第二十七條規定的標準,優先支付一次性工傷醫療補助金和傷殘就業補助金。
第三十六條
職工被派遣出境工作,依據前往國家或者地區的法律應當參加當地工傷保險的,參加當地工傷保險,其國內工傷保險關系中止;不能參加當地工傷保險的,其國內工傷保險關系不中止。
在國內保留工傷保險關系的職工,其境外工傷醫療、康復等費用按照國家和本省規定的標準從工傷保險基金中支付。
第三十七條
省勞動保障行政部門會同有關部門根據本省行政區域內工傷事故和職業病救治特點,制定工傷保險醫療服務管理辦法,統籌規劃和選擇工傷保險醫療轉診機構、康復機構和輔助器具配置機構;統籌地區勞動保障行政部門根據工傷保險工作需要,在本統籌區域內選擇工傷保險醫療機構。
經辦機構與勞動保障行政部門選擇的工傷保險醫療機構、醫療轉診機構、康復機構和輔助器具配置機構在平等協商的基礎上簽訂包括服務對象、范圍、質量、期限及解除協議條件、費用審核結算辦法等內容的書面協議,明確雙方的責任、權利和義務。協議簽訂后,經辦機構應當向社會公布。
第三十八條
勞動保障行政部門應當會同當地衛生、食品藥品監督管理、價格等部門依法對本地工傷保險醫療服務進行監督檢查。
勞動保障行政部門、審計部門和財政部門應當依法對工傷保險基金的收支和管理情況進行監督。
對用人單位不依法參加工傷保險或者參保后少繳、欠繳、拒繳工傷保險費的,勞動保障行政部門應當依法查處;安全生產許可證頒發管理機關不予頒發、暫扣或者吊銷安全生產許可證。
第三十九條
有下列情形之一的,作出工傷認定決定的勞動保障行政部門或者其上級行政機關,根據利害關系人的請求或者依據職權,可以撤銷已作出的工傷認定決定:
(一)違反法定程序的;
(二)因提供虛假證據、欺騙等不正當手段而造成工傷認定的;
(三)勞動保障行政部門工作人員濫用職權、玩忽職守作出錯誤工傷認定的;
(四)依法可以撤銷工傷認定決定的其他情形。
第四十條
勞動保障行政部門工作人員有下列情形之一的,依法給予行政處分;情節嚴重,構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責任:
(一)無正當理由不受理工傷認定申請,或者弄虛作假將不符合工傷條件的人員認定為工傷職工的;
(二)未妥善保管申請工傷認定的證據材料,致使有關證據滅失的;
(三)收受當事人財物的;
(四)向工傷認定申請當事人收取工傷認定費用的;
(五)拒不糾正錯誤或者不正當的工傷認定決定的;
(六)拒不受理上級指定管轄的工傷認定案件的;
(七)無正當理由,未在規定時限內作出工傷認定決定的。
第四十一條
經辦機構有下列行為之一的,由勞動保障行政部門責令改正,對直接負責的主管人員和其他責任人員依法給予行政處分;情節嚴重,構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責任;造成當事人經濟損失的,由經辦機構依法承擔賠償責任:
(一)用人單位依法申報參加工傷保險,無正當理由拒不受理的;
(二)未按規定保存用人單位繳費和職工享受工傷保險待遇情況記錄的;
(三)不按規定核定工傷保險待遇的;
(四)收受當事人財物的;
(五)不為符合參保條件的農民工辦理參保手續的。
第四十二條
單位或者個人違反本條例規定挪用工傷保險基金,構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責任;尚不構成犯罪的,依法給予行政處分或者紀律處分。被挪用的基金由勞動保障行政部門追回,并入工傷保險基金;沒收的違法所得依法上繳國庫。
第四十三條
職工因工作遭受事故傷害或者患職業病,用人單位不組織搶救、隱瞞事實真相或者拒不履行舉證責任的,由勞動保障行政部門責令改正;拒不改正的,處以二千元以上二萬元以下的罰款;情節嚴重,構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責任。
第四十四條
用人單位未按規定繳納工傷保險費的,由勞動保障行政部門責令限期繳納;逾期不繳納的,除補繳欠繳數額外,從欠繳之日起,按日加收千分之二的滯納金。
第四十五條
勞動保障行政部門受理工傷認定申請,不得向申請人收取任何費用。
工傷認定調查勘驗所需費用列入同級部門財政預算。
第四十六條
大中專院校、技工學校、職業高中等學校學生在實習單位由于工作遭受事故傷害或者患職業病的,參照本條例規定的標準,一次性發給相關費用,由實習單位和學校按照雙方約定承擔;沒有約定的,由雙方平均分擔。
擴展閱讀:【保險】怎么買,哪個好,手把手教你避開保險的這些"坑"
新工傷傷殘賠償標準是多少錢根據相關法律規定,“ 工傷賠償標準 是多少 傷殘賠償 多少錢”的解答如下京劇工傷保險條例第26條規定 : (一) 醫療費 1、要求京劇工傷保險條例第26條規定 :治療 工傷 所需費用符合 工傷保險 診療項目目錄、工傷保險藥品目錄、工傷保險住院服務標準。 2、法律依據:《 工傷保險條例 》第30條第3款、《廣東省工傷保險條例》第25條第1款。 3、備注:用人單位沒有參加工傷保險的,不是必須到簽有服務協議的醫療機構治療。 (二)住院伙食補助費 1、標準:按照不低于統籌地區因公出差伙食補助標準的70%支付。 2、要求:住院期間。 3、法律依據:《工傷保險條例》第30條第4款、《廣東省工傷保險條例》第25條第2款; 4、備注:廣東省統籌地區為地級以上市。 (三)交通費、食宿費 1、標準:由各工傷保險統籌地區人民政府規定。 2、要求:醫療機構出具診斷證明,經辦機構同意,工傷職工到統籌地區以外就醫。 3、法律依據:《工傷保險條例》第30條第4款;《廣東省工傷保險條例》第25條第2款。 4、備注:廣東省統籌地區為地級以上市。 (四)康復治療費 1、標準:治療工傷所需費用符合工傷保險診療項目目錄、工傷保險藥品目錄、工傷保險住院服務標準。 2、要求:經 勞動能力鑒定 委員會確認可以進行康復且工傷職工在簽訂服務協議的康復機構進行康復治療,符合規定的費用,才可報銷。 2、法律依據:《工傷保險條例》第30條第6款;《廣東省工傷保險條例》第26條第3款; (五)輔助器具費 1、標準:廣東省工傷輔助器具限額標準。 2、要求:由簽訂服務協議的醫療、康復機構提出意見,經勞動能力鑒定委員會確認。 3、法律依據:《工傷保險條例》第31條;《廣東省工傷保險條例》第28條;《廣東省工傷康復服務項目及支付標準(試行)》。 4、備注:輔助器具應當限于輔助日常生活及生產勞動之必需,并采用國內市場的普及型產品。工傷職工選擇其他型號產品,費用高出普及型的部分,由個人自付。 (六) 停工留薪期 工資 1、標準:原 工資福利 待遇不變,由所在單位按月支付 。 2、要求:(1)停工留薪期根據醫療終結期確定,由勞動能力鑒定委員會確認,最長不超過二十四個月;(2)工傷職工在鑒定 傷殘等級 后仍需治療的,經勞動能力鑒定委員會批準,五級至 十級傷殘 ,仍享受停工留薪期待遇。
2019年廣東省工傷保險賠償標準解讀廣東省工傷賠償標準,又稱廣東省工傷保險待遇標準京劇工傷保險條例第26條規定 ,是指廣東省內的工傷職工、工亡職工親屬依法應當享受的賠償項目和標準。未參加工傷保險期間用人單位職工發生工傷的京劇工傷保險條例第26條規定 ,由該用人單位按照《工傷保險條例》《廣東省工傷保險條例》規定的工傷保險待遇項目和標準支付費用。工傷賠償法律網根據統計部門發布的2013年的相關數據,經過整理,現發布廣東省工傷賠償標準。
主要參考法規、規章【行政法規京劇工傷保險條例第26條規定 :《工傷保險條例》規章京劇工傷保險條例第26條規定 :《廣東省工傷保險條例》】
具體賠償項目、標準
(一)醫療費
1、要求:治療工傷所需費用符合工傷保險診療項目目錄、工傷保險藥品目錄、工傷保險住院服務標準。
2、法律依據:《工傷保險條例》第30條第3款、《廣東省工傷保險條例》第25條第1款。
3、備注:用人單位沒有參加工傷保險的,不是必須到簽有服務協議的醫療機構治療。
(二)住院伙食補助費
1、標準:按照不低于統籌地區因公出差伙食補助標準的70%支付。
2、要求:住院期間。
3、法律依據:《工傷保險條例》第30條第4款、《廣東省工傷保險條例》第25條第2款;
4、備注:廣東省統籌地區為地級以上市。
(三)交通費、食宿費
1、標準:由各工傷保險統籌地區人民政府規定。
2、要求:醫療機構出具診斷證明,經辦機構同意,工傷職工到統籌地區以外就醫。
3、法律依據:《工傷保險條例》第30條第4款;《廣東省工傷保險條例》第25條第2款。
4、備注:廣東省統籌地區為地級以上市。
(四)康復治療費
1、標準:治療工傷所需費用符合工傷保險診療項目目錄、工傷保險藥品目錄、工傷保險住院服務標準。
2、要求:經勞動能力鑒定委員會確認可以進行康復且工傷職工在簽訂服務協議的康復機構進行康復治療,符合規定的費用,才可報銷。
2、法律依據:《工傷保險條例》第30條第6款;《廣東省工傷保險條例》第26條第3款;
(五)輔助器具費
1、標準:廣東省工傷輔助器具限額標準。
2、要求:由簽訂服務協議的醫療、康復機構提出意見,經勞動能力鑒定委員會確認。
3、法律依據:《工傷保險條例》第31條;《廣東省工傷保險條例》第28條;《廣東省工傷康復服務項目及支付標準(試行)》。
4、備注:輔助器具應當限于輔助日常生活及生產勞動之必需,并采用國內市場的普及型產品。工傷職工選擇其京劇工傷保險條例第26條規定 他型號產品,費用高出普及型的部分,由個人自付。
(六)停工留薪期工資
1、標準:原工資福利待遇不變,由所在單位按月支付。
2、要求:(1)停工留薪期根據醫療終結期確定,由勞動能力鑒定委員會確認,最長不超過二十四個月;(2)工傷職工在鑒定傷殘等級后仍需治療的,經勞動能力鑒定委員會批準,五級至十級傷殘,仍享受停工留薪期待遇。
3、法律依據:《工傷保險條例》第33條;《廣東省工傷保險條例》第26條第1款,第2款。
(七)護理費
1、標準:(1)停工留薪期間生活不能自理需要護理的,由所在單位負責;(2)單位未派人護理的,應當參照當地護工從事同等級別護理的勞務報酬標準向工傷職工支付護理費;
2、要求:停工留薪期間生活不能自理需要護理。
3、法律依據:《工傷保險條例》第33條第3款、第34條;《廣東省工傷保險條例》第26條第4款;
(八)生活護理費
1、標準:一級為統籌地區上年度職工月平均工資的60%,二級為統籌地區上年度職工月平均工資的50%,三級為統籌地區上年度職工月平均工資的40%,四級為統籌地區上年度職工月平均工資的30%。
2、要求:工傷職工已經被鑒定為一級至四級傷殘等級并經勞動能力鑒定委員會確認需要生活護理的。
3、法律依據:《廣東省工傷保險條例》第27條。
4、備注:生活護理費每年按照統籌地區上年度職工平均工資增長同步調整,統籌地區上年度職工平均工資負增長時不調整。
(九)一級至四級傷殘待遇
1、一般標準:
享受一次性傷殘補助金:一級傷殘為27個月的本人工資,二級傷殘為25個月的本人工資,三級傷殘為23個月的本人工資,四級傷殘為21個月的本人工資;
按月享受傷殘津貼:一級傷殘為本人工資的90%,二級傷殘為本人工資的85%,三級傷殘為本人工資的80%,四級傷殘為本人工資的75%。傷殘津貼實際金額低于當地最低工資標準的,補足差額;
特殊標準:
(1)一級至四級傷殘職工戶籍從單位所在地遷回原籍的,其傷殘津貼可以由統籌地區社會保險經辦機構按照標準每半年發放一次。用人單位應當按照統籌地區上年度職工月平均工資為基數發給六個月的安家補助費。所需交通費、住宿費、行李搬運費和伙食補助費等,由用人單位按照因公出差標準報銷。
(2)戶籍不在統籌地區的一級至四級傷殘職工,本人要求解除或者終止勞動關系并一次性享受工傷保險待遇的,可以與統籌地區社會保險經辦機構簽訂協議,終結工傷保險關系并享受一下待遇:一次性傷殘補助金按一般標準執行;傷殘津貼按照一般標準一次性計發十年;一次性工傷醫療補助金,一級傷殘為15個月的本人工資、二級傷殘為14個月的本人工資、三級傷殘為13個月的本人工資、四級傷殘為12個月的本人工資。經勞動能力鑒定委員會確認需要生活護理的,按照相應等級依照生活護理標準一次性計發十年。
2、要求:保留勞動關系,退出工作崗位。工傷職工達到退休年齡并辦理退休手續后,停發傷殘津貼,享受基本養老保險待遇。基本養老保險待遇低于傷殘津貼的,補足差額。用人單位和職工個人以傷殘津貼為基數,繳納基本醫療保險費。
3、法律依據:《工傷保險條例》第35條;《廣東省工傷保險條例》第29條、第30條、第31條。
4、備注:(1)職工因工致殘被鑒定為一級至四級傷殘,本人要求退出工作崗位、終止勞動關系的,辦理傷殘退休手續,傷殘津貼享受至本人死亡;(2)傷殘津貼每年參照基本養老保險金的調整辦法調整。
(十)五級、六級傷殘待遇
1、標準:
(1)享受一次性傷殘補助金:五級傷殘為18個月的本人工資,六級傷殘為16個月的本人工資;保留與用人單位的勞動關系,由用人單位安排適當工作。難以安排工作的,由用人單位按月發給傷殘津貼,五級傷殘為本人工資的70%,六級傷殘為本人工資的60%,并由用人單位按照規定為其繳納應繳納的各項社會保險費。
(2)經傷殘職工本人提出可以與用人單位解除或終止勞動關系,獲得一次性工傷醫療補助金:五級傷殘為10個月的本人工資、六級傷殘為8個月的本人工資。一次性傷殘就業補助金:五級傷殘為50個月的本人工資、六級傷殘為40個月的本人工資。
2、要求:保留與用人單位的勞動關系,由用人單位安排適當工作,傷殘津貼實際金額低于當地最低工資標準的,由用人單位補足差額。
3、法律依據:《工傷保險條例》第36條;《廣東省工傷保險條例》第33條、第35條;
4、備注:本人工資低于工傷職工與用人單位解除或者終止勞動關系前本人十二個月平均月繳費工資的,按照解除或者終止勞動關系前本人十二個月平均月繳費工資為基數計發。繳費工資不足十二個月的,以實際繳費月數計算本人平均月繳費工資。本人平均月繳費工資高于統籌地區職工平均工資百分之三百的,按照統籌地區職工平均工資的百分之三百計算;低于統籌地區職工平均工資百分之六十的,按照統籌地區職工平均工資的百分之六十計算。
(十一)七級至十級傷殘待遇
1、標準:
(1)享受一次性傷殘補助金:七級傷殘為13個月的本人工資,八級傷殘為11個月的本人工資,九級傷殘為9個月的本人工資,十級傷殘為7個月的本人工資;
(2)傷殘職工依法與用人單位解除或終止勞動關系,獲得一次性工傷醫療補助金:七級傷殘為6個月的本人工資、八級傷殘為4個月的本人工資、九級傷殘為2個月的本人工資、十級傷殘為1個月的本人工資。一次性傷殘就業補助金:七級級傷殘為25個月的本人工資、八級傷殘為15個月的本人工資、九級傷殘為8個月的本人工資、十級傷殘為4個月的本人工資。
2、要求:勞動合同期滿終止,或者職工本人提出解除勞動合同的,由工傷保險基金支付一次性工傷醫療補助金和用人單位支付一次性傷殘就業補助金。
3、法律依據:《工傷保險條例》第37條;《廣東省工傷保險條例》第34條、第35條。
4、備注:本人工資低于工傷職工與用人單位解除或者終止勞動關系前本人十二個月平均月繳費工資的,按照解除或者終止勞動關系前本人十二個月平均月繳費工資為基數計發。繳費工資不足十二個月的,以實際繳費月數計算本人平均月繳費工資。本人平均月繳費工資高于統籌地區職工平均工資百分之三百的,按照統籌地區職工平均工資的百分之三百計算;低于統籌地區職工平均工資百分之六十的,按照統籌地區職工平均工資的百分之六十計算。
(十二)工亡待遇標準
1、標準:
(1)喪葬補助金
標準:6個月的統籌地區上年度職工月平均工資。
(2)供養親屬撫恤金
<1>按職工本人工資的一定比例發給由工亡職工生前提供主要生活來源、無勞動能力的親屬。
<2>配偶每月40%,其他親屬每人每月30%,孤寡老人或者孤兒每人每月在上述標準的基礎上增加10%。
<3>核定的各供養親屬的撫恤金之和不應高于因工死亡職工生前的工資。
(3)供養親屬范圍:
<1>職工的配偶、子女、父母、祖父母、外祖父母、孫子女、外孫子女、兄弟姐妹。
<2>子女,包括婚生子女、非婚生子女、養子女和有撫養關系的繼子女,其中,婚生子女、非婚生子女包括遺腹子女;
<3>父母,包括生父母、養父母和有撫養關系的繼父母;
<4>兄弟姐妹,包括同父母的兄弟姐妹、同父異母或者同母異父的兄弟姐妹、養兄弟姐妹、有撫養關系的繼兄弟姐妹。
(4)申請供養親屬撫恤金條件
依靠因工死亡職工生前提供主要生活來源,并有下列情形之一:(一)完全喪失勞動能力的;(二)工亡職工配偶男年滿6O周歲、女年滿55周歲的;(三)工亡職工父母男年滿60周歲、女年滿55周歲的;(四)工亡職工子女未滿18周歲的;(五)工亡職工父母均已死亡,其祖父、外祖父年滿60周歲,祖母、外祖母年滿55周歲的;(六)工亡職工子女已經死亡或完全喪失勞動能力,其孫子女、外孫子女未滿18周歲的;(七)工亡職工父母均已死亡或完全喪失勞動能力,其兄弟姐妹未滿18周歲的。
(5)停止享受撫恤金待遇的情形
<1>年滿18周歲且未完全喪失勞動能力的;
<2>就業或參軍的;
<3>工亡職工配偶再婚的;
<4>被他人或組織收養的;
<5>死亡的。
(6)確定是否符合被供養資格時間
職工因工死亡,其供養親屬享受撫恤金待遇的資格,按職工因工死亡時的條件核定。
(7)一次性工亡補助金
<1>標準:上年度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的20倍。(2013年的上年度2012年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為24565元。)24565元*20倍=49130元。
<2>要求:第一、傷殘職工停工留薪期內因工傷導致死亡的其直系親屬享受喪葬補助金、供養親屬撫恤金、一次性工亡補助金待遇;第二、一級至四級傷殘職工在停工留薪期滿后死亡的其直系親屬可以享受喪葬補助金、供養親屬撫恤金的待遇。
2、法律依據:《工傷保險條例》第39條;《廣東省工傷保險條例》第37條。
3、備注:(1)供養親屬撫恤金每年按照統籌地區上年度職工平均工資增長調整,統籌地區職工平均工資負增長時不調整;(2)被宣告死亡后重新出現的,應當退還已發的供養親屬撫恤金和一次性工亡補助金。
(十三)因工外出時發生事故或在搶險救災中下落不明的待遇標準
1、標準:
(1)職工因工外出期間發生事故或者在搶險救災中下落不明的,從事故發生當月起3個月內照發工資;
(2)從第4個月起停發工資,由工傷保險基金向其供養親屬按月支付供養親屬撫恤金。
(3)生活有困難的,可以預支一次性工亡補助金的50%。
(4)職工被人民法院宣告死亡的,按照工傷保險條例第三十七條職工因工死亡的規定處理。
2、法律依據:《工傷保險條例》第41條;《廣東省工傷保險條例》第38條.
廣東省工傷賠償標準(一) 醫療費 1、要求:治療 工傷 所需費用符合 工傷保險 診療項目目錄、工傷保險藥品目錄、工傷保險住院服務標準。 2、法律依據:《 工傷保險條例 》第30條第3款、《廣東省工傷保險條例》第25條第1款。 3、備注:用人單位沒有參加工傷保險京劇工傷保險條例第26條規定 的京劇工傷保險條例第26條規定 ,不是必須到簽有服務協議的醫療機構治療。 (二)住院伙食補助費 1、標準:按照不低于統籌地區因公出差伙食補助標準的70%支付。 2、要求:住院期間。 3、法律依據:《工傷保險條例》第30條第4款、《廣東省工傷保險條例》第25條第2款; 4、備注:廣東省統籌地區為地級以上市。 (三)交通費、食宿費 1、標準:由各工傷保險統籌地區人民政府規定。 2、要求:醫療機構出具診斷證明京劇工傷保險條例第26條規定 ,經辦機構同意,工傷職工到統籌地區以外就醫。 3、法律依據:《工傷保險條例》第30條第4款;《廣東省工傷保險條例》第25條第2款。 4、備注:廣東省統籌地區為地級以上市。 (四)康復治療費 1、標準:治療工傷所需費用符合工傷保險診療項目目錄、工傷保險藥品目錄、工傷保險住院服務標準。 2、要求:經 勞動能力鑒定 委員會確認可以進行康復且工傷職工在簽訂服務協議的康復機構進行康復治療,符合規定的費用,才可報銷。 2、法律依據:《工傷保險條例》第30條第6款;《廣東省工傷保險條例》第26條第3款; (五)輔助器具費 1、標準:廣東省工傷輔助器具限額標準。 2、要求:由簽訂服務協議的醫療、康復機構提出意見,經勞動能力鑒定委員會確認。 3、法律依據:《工傷保險條例》第31條;《廣東省工傷保險條例》第28條;《廣東省工傷康復服務項目及支付標準(試行)》。 4、備注:輔助器具應當限于輔助日常生活及生產勞動之必需,并采用國內市場的普及型產品。工傷職工選擇其他型號產品,費用高出普及型的部分,由個人自付。 (六) 停工留薪期 工資 1、標準:原 工資福利 待遇不變,由所在單位按月支付 。 2、要求:(1)停工留薪期根據醫療終結期確定,由勞動能力鑒定委員會確認,最長不超過二十四個月;(2)工傷職工在鑒定 傷殘等級 后仍需治療的,經勞動能力鑒定委員會批準,五級至 十級傷殘 ,仍享受停工留薪期待遇。 3、法律依據:《工傷保險條例》第33條;《廣東省工傷保險條例》第26條第1款,第2款。 (七) 護理費 1、標準:(1)停工留薪期間生活不能自理需要護理的,由所在單位負責;(2)單位未派人護理的,應當參照當地護工從事同等級別護理的勞務報酬標準向工傷職工支付護理費; 2、要求:停工留薪期間生活不能自理需要護理。 3、法律依據:《工傷保險條例》第33條第3款、第34條;《廣東省工傷保險條例》第26條第4款; (八)生活護理費 1、標準:一級為統籌地區上年度職工月平均工資的60%,二級為統籌地區上年度職工月平均工資的50%,三級為統籌地區上年度職工月平均工資的40%,四級為統籌地區上年度職工月平均工資的30%。 2、要求:工傷職工已經被鑒定為一級至四級傷殘等級并經勞動能力鑒定委員會確認需要生活護理的。 3、法律依據:《廣東省工傷保險條例》第27條。 4、備注:生活護理費每年按照統籌地區上年度職工平均工資增長同步調整,統籌地區上年度職工平均工資負增長時不調整。 國家對于在工作期間受傷的員工的 工傷待遇 有著非常全面的標準,各省市也根據當地的相關政策的不同有著不同的標準。針對工傷期間的各項賠償項目以及賠償項目的金額計算方式,佛山市政府都給出了明確的標準,員工所在的用人單位需要嚴格執行。
2019工傷保險待遇理賠標準指引1、工傷認定(必經程序)
親,享受工傷待遇京劇工傷保險條例第26條規定 的前提是獲得工傷認定。
1.1工傷認定單位
統籌地區社會保險行政部門(即杭州市人力資源社會保障局)。
1.2工傷認定的時間
用人單位需要在工傷發生之日起30日內申請;
勞動者可以在工傷發生之日起1年內申請。
1.3工傷認定需要的資料
工傷認定應當填寫《工傷認定申請表》,并提交下列材料:①勞動、聘用合同文本復印件或者與用人單位存在勞動關系(包括事實勞動關系)、人事關系的其京劇工傷保險條例第26條規定 他證明材料;②醫療機構出具的受傷后診斷證明書或者職業病診斷證明書(或者職業病診斷鑒定書)。
1.4法律依據
①《工傷保險條例》第17條、第18條及第19條;
②《工傷認定辦法》。
2、勞動能力等級鑒定(這是享受工傷傷殘待遇的必經程序)
親,這是享受工傷傷殘待遇的前提條件。但這只能是構成傷殘的勞動者才享受。
2.1鑒定的時間
職工發生工傷,經治療傷情相對穩定后存在殘疾、影響勞動能力的,或者停工留薪期滿(含勞動能力鑒定委員會確認的延長期限),工傷職工或者其用人單位應當及時向設區的市級勞動能力鑒定委員會提出勞動能力鑒定申請。
2.2鑒定機構
初次鑒定機構:杭州市勞動能力鑒定委員會
再次鑒定機構:浙江省勞動能力鑒定委員會
2.3鑒定所需要的材料
勞動能力等級初次鑒定需要勞動者提供以下材料:①《工傷認定決定書》原件和復印件;②有效的診斷證明、按照醫療機構病歷管理有關規定復印或者復制的檢查、檢驗報告等完整病歷材料;③工傷職工的居民身份證或者社會保障卡等其他有效身份證明原件和復印件;④勞動能力鑒定委員會規定的其他材料。
勞動能力等級再次鑒定需要勞動者提供以下材料:勞動能力初次鑒定結論原件和復印件。
2.4再次鑒定
工傷職工或者其用人單位對初次鑒定結論不服的,可以在收到該鑒定結論之日起15日內向省、自治區、直轄市勞動能力鑒定委員會申請再次鑒定。
2.5法律依據
①《工傷保險條例》第25條、第26條;
②《工傷職工勞動能力鑒定管理辦法》。
3、停工留薪待遇
3.1項目定義
職工因工作遭受事故傷害或者患職業病需要暫停工作接受工傷醫療的,在停工留薪期內,原工資福利待遇不變,由所在單位按月支付。
3.2待遇標準
12個月。可以適當延長。需經杭州市級勞動能力鑒定委員會確認,且最長不超過24個月。工傷職工評定傷殘等級后,停發原待遇;工傷職工在停工留薪期滿后仍需治療的,繼續享受工傷醫療待遇。
3.3項目基數
受傷前12個月的平均工資,實際工作期間不足12個月的以實際工作期間的平均工資為基數。
3.4支付渠道
單位。即與享受工傷待遇建立勞動關系的單位。
3.5法律依據
《工傷保險條例》第31條。
3.6醫療費用
3.6.1掛號費
3.6.1.1標準:醫療機構收取的掛號全額
3.6.1.2基數:醫療機構收取的掛號全額
3.6.1.3列支渠道:工傷保險基金。單位或個人墊付的,工傷認定后報銷。
3.6.1.4法律依據
①《中華人民共和國社會保險法》第38條
②《工傷保險條例》第29條
3.6.2住院費
3.6.2.1標準:符合工傷保險住院服務標準全額
3.6.2.2基數:工傷保險住院服務標準
3.6.2.3列支渠道:工傷保險基金。單位或個人墊付的,工傷認定后報銷。
3.6.2.4法律依據
①《中華人民共和國社會保險法》第38條
②《工傷保險條例》第29條
3.6.3醫療費
3.6.3.1標準:符合工傷保險診療項目目錄的全額
3.6.3.2基數:工傷保險診療項目目錄目錄
3.6.3.3列支渠道:工傷保險基金。單位或個人墊付的,工傷認定后報銷。
3.6.3.4法律依據
①《中華人民共和國社會保險法》第38條
②《工傷保險條例》第29條
3.6.4藥費
3.6.4.1標準:符合工傷保險藥品目錄的全額
3.6.4.2基數:工傷保險藥品目錄
3.6.4.3列支渠道:工傷保險基金。單位或個人墊付的,工傷認定后報銷。
3.6.4.4法律依據:《工傷保險條例》第29條
3.6.5交通食宿費
3.6.5.0項目定義
經醫療機構出具證明,報經辦機構同意,工傷職工到統籌地區以外就醫的,所需的交通及就醫途中食宿費用。
3.6.5.1標準:參照用人單位工傷保險統籌地機關事業單位工作人員差旅費開支規定執行
①交通費:可選擇乘坐火車(硬臥或硬座、動車二等座、高鐵二等座)、輪船(三等艙)、客運汽車、公共汽車、軌道交通以及事先經統籌地區社會保險經辦機構批準同意乘坐的其他交通工具;
②一般為規定時間(一般不超過3天)、規定限額(伙食費每人每天50元、住宿費每天200元)
3.6.5.2列支渠道:工傷保險基金。單位或個人墊付的,工傷認定后報銷。
3.6.5.3法律依據
①《中華人民共和國社會保險法》第38條
②《工傷保險條例》第29條
③《關于貫徹落實國務院修改后<工傷保險條例>若干問題的通知》(浙人社發[2011]253號)
④《關于公布杭州市職工工傷住院治療期間伙食補助費交通食宿費支付標準的通知》(杭政函[2011]99號)
3.6.6住院伙食補助費
3.6.6.0項目定義
伙食補助費為職工工傷住院治療(包括在統籌地區以外醫療機構住院治療工傷)期間支出的伙食費超過平常開支水平的,對其合理的超出部分予以補償的費用。
3.6.6.1標準
職工住院治療工傷的,由所在單位按照本單位因公出差伙食補助標準的70%發給住院伙食補助費
浙江省原則上按當地最低工資標準的35%確定。伙食補助費按住院期間的實際天數實行定額補助,標準為每人每天15元
3.6.6.2列支渠道:工傷保險基金。單位或個人墊付的,工傷認定后報銷。
3.6.6.3法律依據
①《中華人民共和國社會保險法》第38條
②《工傷保險條例》第29條
③《關于貫徹落實國務院修改后<工傷保險條例>若干問題的通知》(浙人社發[2011]253號)
④《關于公布杭州市職工工傷住院治療期間伙食補助費交通食宿費支付標準的通知》(杭政函[2011]99號)
3.7、輔助器具費
3.7.0項目定義
工傷職工因日常生活或者就業需要,經勞動能力鑒定委員會確認,安裝假肢、矯形器、假眼、假牙和配置輪椅等輔助器具產生的費用。
3.7.1標準
《杭州市工傷職工配置輔助器具費用限額表》列示標準的100%。
3.7.2標準申請
①由用人單位或工傷職工向統籌地區勞動能力鑒定機構提出,填報《杭州市工傷職工配置輔助器具確認書》;
②并附工傷認定書、勞動能力鑒定書、醫療診斷證明書和有關病歷資料。
③工傷職工憑《確認書》到輔助器具配置協議機構配置輔助器具;
④超過規定使用年限,需要更換的,由本人提出,經輔助器具配置協議機構出具更換意見后,用人單位或工傷職工持書面申請、原輔助器具配置機構配置說明書報社會保險經辦機構辦理確認更換手續。
3.7.3列支渠道:工傷保險基金。單位或個人墊付的,工傷認定后報銷。
3.7.4法律依據
①《中華人民共和國社會保險法》第38條
②《工傷保險條例》第30條
③《關于貫徹落實國務院修改后<工傷保險條例>若干問題的通知》(浙人社發[2011]253號)
④《杭州市工傷職工配置輔助器具管理辦法》(杭勞社工傷[2005]192號)
3.8護理費
3.8.0項目定義
已經評定傷殘等級并經勞動能力鑒定委員會確認需要生活護理的工傷職工,因護理產生的費用。
3.8.1標準及列支渠道
等級 標準 基數 支付 標準
(元/月) 停工留期護理 護理人的工資標準
或同等級護工的勞動報酬 單位 完全護理 50% 統籌地區上年度職工月平均工資 基金 1951.292 部分護理 40% 1561.033 大部分護理 30% 1170.775 3.8.2法律依據
①《中華人民共和國社會保險法》第38條
②《工傷保險條例》第32條和第31條
3.9一次性傷殘補助金
3.9.0項目定義
一次性傷殘補助金是工傷保險待遇的一種,是對因工傷致殘的勞動者給予的一次性職業傷害補償
3.9.1標準及列支渠道
等級 標準 基數 支付 備注 十級 7個月 本人工資 基金 九級 9個月 本人工資 八級 11個月 本人工資 七級 13個月 本人工資 六級 16個月 本人工資 五級 18個月 本人工資 四級 21個月 本人工資 三級 23個月 本人工資 二級 25個月 本人工資 一級 27個月 本人工資 3.9.2法律依據
①《中華人民共和國社會保險法》第38條
②《工傷保險條例》第33條至第35條
3.10傷殘津貼
3.10.0項目定義
一次性傷殘津貼是一至四級傷殘或者是無法安排工作的五至六級的工傷職工,依一定工資比例按月享受的津貼。
3.10.1標準及列支渠道
等級 標準 基數 支付 備注 一級 90% 本人
工資 基金 保留勞動關系,退出工作崗位;傷殘津貼實際金額低于當地最低工資標準的,由工傷保險基金補足差額;
工傷職工達到退休年齡并辦理退休手續后,停發傷殘津貼,按照國家有關規定享受基本養老保險待遇;基本養老保險待遇低于傷殘津貼的,由工傷保險基金補足差額 二級 85% 三級 80% 四級 75% 五級 70% 單位 五級、六級工傷職工不能被安排工作由用人單位按月發給傷殘津貼的。用人單位按照規定為其繳納應繳納的各項社會保險費。傷殘津貼實際金額低于當地最低工資標準的,由用人單位補足差額。
其傷殘津貼由用人單位按照不低于本單位職工平均工資增幅的水平同步進行調整;用人單位職工平均工資水平下降的不作調整。 六級 60% 3.10.2法律依據
①《中華人民共和國社會保險法》第38條
②《工傷保險條例》第33條至第34條
③《關于貫徹落實國務院修改后<工傷保險條例>若干問題的通知》(浙人社發[2011]253號)
3.11一次性工傷醫療補助金
3.11.0項目定義
一次性工傷醫療補助金是工傷職工因工致殘被鑒定為五、六級傷殘,經工傷職工本人提出,與用人單位解除或者終止勞動關系的,以及工傷職工因工致殘被鑒定為七至十級傷殘,勞動合同期滿終止或者職工本人提出解除勞動合同的,由工傷保險基金一次性支付的醫療保障費用。
3.11.1標準及列支渠道
等級 標準 基數 支付 標準(元) 五級 30個月 統籌地區上年度職工平均工資 基金 111282.5 六級 25個月 92735.42 七級 10個月 37094.17 八級 7個月 25965.92 九級 4個月 14837.67 十級 2個月 7418.833 3.11.2法律依據
①《中華人民共和國社會保險法》第38條
②《工傷保險條例》第33條至第35條
③《關于貫徹落實國務院修改后<工傷保險條例>若干問題的通知》(浙人社發[2011]253號)
3.12一次性工傷就業補助金
3.12.0項目定義
一次性工傷就業補助金是工傷職工因工致殘被鑒定為五、六級傷殘,經工傷職工本人提出,與用人單位解除或者終止勞動關系的,以及工傷職工因工致殘被鑒定為七至十級傷殘,勞動合同期滿終止或者職工本人提出解除勞動合同的,由工傷保險基金一次性支付的就業保障費用。
3.12.1標準及列支渠道
等級 標準 基數 支付 標準(元) 五級 30個月 統籌地區上年度職工平均工資 單位 111282.5 六級 25個月 92735.42 七級 10個月 37094.17 八級 7個月 25965.92 九級 4個月 14837.67 十級 2個月 7418.8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