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力損失評估鑒定
<strong>鑒定直接損失時一般采用修復費用法,被損壞電器電力損失評估鑒定 的損失價格鑒定按照可修復的進行修復、不能修復的按損壞前凈值計算的原則進行,但修復費用一般不等于損失價格,應針對不同物品的特點進行適當調整。鑒定時應注意兩條:1、如修復后不能達到損壞前物品的原有功能技術指標時應考慮修復后的功能損失,且在鑒定過程中給予說明。2、如果修復費用大于損壞前價值,損失價格應按損壞前價格計算。
《居民用戶家用電器損壞處理辦法》經審查同意,現予發布,自1996年9月1日起施行。電力工業部 一九九六年八月二十一日 居民用戶家用電器損壞處理辦法
第一條為保護供用電雙方的合法權益,規范因電力運行事故引起的居民用戶家用電器損壞的理賠處理,公正、合理地調解糾紛,根據《電力法》、《電力供應與使用條例》和國家有關規定,制定本辦法。 第二條本辦法適用于由供電企業以220/380伏電壓供電的居民用戶,因發生電力運行事故導致電能質量劣化,引起居民用戶家用電器損壞時的索賠處理。 第三條本辦法所稱的電力運行事故,是指在供電企業負責運行維護的220/380伏供電線路或設備上因供電企業的責任發生的下列事件: 1、在220/380伏供電線路上,發生相線與零線接錯或三相相序接反電力損失評估鑒定 ; 2、在220/380伏供電線路上,發生零線斷線電力損失評估鑒定 ; 3、在220/380伏供電線路上,發生相線與零線互碰電力損失評估鑒定 ; 4、同桿架設或交叉跨越時,供電企業的高電壓線路導線掉落到220/380伏線路上或供電企業高電壓線路對220/380伏線路放電。 第四條由于第三條列舉的原因出現若干戶家用電器同時損壞時,居民用戶應及時向當地供電企業投訴,并保持家用電器損壞原狀。供電企業在接到居民用戶家用電器損壞投訴后,應在24小時內派員赴現場進行調查、核實。 第五條屬于本辦法第三條所列事件引起家用電器損壞的,供電企業應會同居委會(村委會)或其電力損失評估鑒定 他有關部門,共同對受害居民用戶損壞的家用電器名稱、型號、數量、使用年月、損壞現象等進行登記和取證。登記筆錄材料應由受害居民用戶簽字確認,作為理賠處理的依據。 第六條供電企業如能提供證明,居民用戶家用電器的損壞是不可抗力、第三人責任、受害者自身過錯或產品質量事故等原因引起,并經縣級以上電力管理部門核實無誤,供電企業不承擔賠償責任。 第七條從家用電器損壞之日起七日內,受害居民用戶未向供電企業投訴并提出索賠要求的,即視為受害者已自動放棄索賠權。超過七日的,供電企業不再負責其賠償。 第八條損壞的家用電器經供電企業指定的或雙方認可的檢修單位檢定,認為可以修復的,按本辦法第九條規定處理;認為不可修復的,按本辦法第十條規定處理。 第九條對損壞家用電器的修復,供電企業承擔損壞元件的修復責任。修復時應盡可能以原型號、規格的新元件修復;無原型號規格的新元件可供修復時,可采用相同功能的新元件替代。 修復所發生的元件購置費、檢測費、修理費均由供電企業負擔。 不屬于責任損壞或未損壞的元件,受害居民用戶也要求更換時,所發生的元件購置費與修理費應由提出要求者負擔。 第十條對不可修復的家用電器,其購買時間在六個月及以內的,按原購貨發票價,供電企業全額予以賠償;購置時間在六個月以上的,按原購貨發票價,并按本規定第十二條規定的使用壽命折舊后的余額,予以賠償。使用年限已超過本規定第十二條規定仍在使用的,或者折舊后的差額低于原價10%的,按原價的10%予以賠償。使用時間以發貨票開具的日期為準開始計算。 對無法提供購貨發票的,應由受害居民用戶負責舉證,經供電企業核查無誤后,以證明出具的購置日期時的國家定價為準,按前款規定清償。 以外幣購置的家用電器,按購置時國家外匯牌價折人民幣計算其購置價,以人民幣進行清償。 清償后,損壞的家用電器歸屬供電企業所有。 第十一條在理賠處理中,供電企業與受害居民用戶因賠償問題達不成協議的,由縣級以上電力管理部門調解,調解不成的,可向司法機關申請裁定。 第十二條各類家用電器的平均使用年限為: 電子類:如電視機、音響、錄像機、充電器等,使用壽命為10年; 電機類:如電冰箱、空調器、洗衣機、電風扇、吸塵器等,使用壽命為12年; 電阻電熱類:如電飯煲、電熱水器、電茶壺、電炒鍋等,使用壽命為5年; 電光源類:白熾燈、氣體放電燈、調光燈等,使用壽命為2年。 第十三條供電企業對居民用戶家用電器損壞所支付的修理費用或賠償費,由供電生產成本中列支。 第十四條第三人責任致使居民用戶家用電器損壞的,供電企業應協助受害居民用戶向第三人索賠,并可比照本辦法進行處理。 第十五條本辦法自1996年9月1日起施行。
關于電力事故損失電量損失有功是指出項事故時被切除電力損失評估鑒定 的電源總功率。損失電力損失評估鑒定 的電量是說從事故發生到事故恢復后這段時間內被切除電力損失評估鑒定 的電源能夠發出的電能。如果說有功損失11000KW電力損失評估鑒定 ,電量損失6000KW*時(注意,不是6000KW
/
時),說明該電力公司事故停電時間為:6000/11000小時,即不到半小時。
因為在電力損失評估鑒定 我國無功功率不能收取電費,所以也談不上損失。
怎樣進行電廠安全風險評估辨識風險是實現風險管理的基礎電力損失評估鑒定 ,建立有效的生產作業過程風險評估準則,實現有效的風險源辨識,逐步改善人機料法環,應用規范、動態、系統的方法去識別及評估企業安全生產過程中的風險,制定風險控制措施,實現風險的超前控制,把風險降低到可接受程度,進而形成行之有效的制度、流程、標準是提升安全風險管理水平的關鍵點。
危險源辨識與風險評估是HSE管理的技術基礎,因其專業性和系統性較強,也使得該項工作成為眾多企業HSE管理的最薄弱環節之一。如果沒有專業系統的風險梳理,便無法實施有效管控,企業的安全管理就失去了“核心”和 “抓手”。
賽為安全專業團隊可以協助您的企業輕松解決“難題”。
電力風險評估如何做電力損失評估鑒定 ?
危險源辨識與風險評估方法
多角度、多渠道、全方位開展危險源的辨識和風險評估;辨識前做好準備工作,劃分合適步驟、拆分功能單元;根據新、老工藝不同,分別采取不同形式;編制辨識清單。
風險評估的方法有多種,每種各有所長、各有所重,針對不同的風險識別對象,可靈活運用,或專取一種,或幾種組合,主要應考慮其有效性和員工的接受性,最終的目的是準確地識別出所有可能的有價值的風險,為后續的風險評估和風險控制提供可靠的依據。
電力風險評估如何做電力損失評估鑒定 ?
2.2電力生產風險源評估的方法
電力生產作業具有顯著地多專業、多工種特點,決定了風險因子的多樣性和復雜性,主要集中的不利因素也因此而來,如電氣設備多,高溫高壓設備多、危化品及廢料多、勢能設備多、特種設備多等。
2.2.1電力生產風險分類
(1)通過對電力企業生產作業過程中接觸的直接風險因子進行排列級合,危害類別包括物理危害、化學危害、機械危害、生物危害、人機工效危害、社會/心理危害、行為危害、環境危害、能源危害等九個類型。
(2)電力企業生產作業對上述九個類型的風險接觸,在特定條件下引起暴露就會觸發安全生產事故或事件,依電力企業事故事件的分類可將風險源劃分為電力企業的五類風險,分別為人身風險、電網奉獻、設備風險、環境與職業健康風險、社會影響風險,其中,前四類風險都會對社會造成負面影響產生社會影響風險。
2.2.2電力生產風險辨識和量化
(1)事故因果連鎖論指出導致傷亡事故的各種原因及與事故間的關系,事故的發生是由于人的不安全行為及物的不安全狀態造成。所謂人的不安全行為或物的不安全狀態是指那些曾經引起事故的人的行為,或機械、物質的狀態,它們是造成事故的直接原因。而人的行為和物的狀態在不斷的變化。
(2)風險辨識應全面考慮生產條件的各種變化因素電力損失評估鑒定 :人員、作業環境、電網結構及運行方式、生產設備及設備參數、作業方式、新技術和新工藝等。為此,電力企業應基于危害辨識進行風險的評估,實施基準風險評估、基于問題的風險評估、持續的風險評估。
(3)對風險辨識和量化過程進行閉環管控,形成具有自我完善能力的風險評估流程電力損失評估鑒定 :確定風險評估的對象;危害辨識;定風險描述;確定風險種類和范疇;查找可能暴漏于風險的人員設備及其他信息;列舉控制風險的現有措施;分析危害轉化為風險的可能性、頻率和后果的嚴重性;量化風險結果并劃分風險等級;對不可接受的風險制訂控制措施;評估所制訂控制措施的有效性和經濟性;風險評估結果和合理控制措施的審核;制訂后續行動建議。
風險源評估成果應建立風險概述進行綜合應用,風險概述應包括危害名稱及信息描述、風險值及排序、可能暴露于風險的人員設備及其他信息、現有及建設控制措施、措施的經濟性和有效性判斷、執行要求等信息。
3電力生產風險源控制
(1)根據風險評估結果制定控制措施,制定措施時充分考慮一下因素:可行性與適用性、可操作性、經濟性、資源保障、控制措施可能帶來的新風險。
(2)選擇風險控制方法的優先法則依次為:消除/終止、替代(含運行方式改變)、轉移、工程(改造、修理等)、隔離、行政管理(改變程序、檢查、保養及培訓等)、個人防護。
(3)根據風險性質選擇最有效形成預防效果的風險控制途徑進行分別控制:屬于管理措施的融入到管理制度/標準:屬于作業過程執行的措施融入到作業作業指導書、“兩票”等作業標準:屬于維修改造的納入技改檢修項目計劃;屬于完善電網結構的納入電網規劃和建設;屬于檢查維護的納入日常生產工作計劃;屬于教育培訓的納入培訓計劃等。
(4)應對風險源控制進行更深層次的延伸應用,使用風險概述指導人力資源優化組合、企業流程制度標準的制定于修訂、指導風險控制、知道員工培訓等。
4安全生產風險管理文化
安全生產風險管理針對企業生產過程的安全問題,從控制安全生產風險出發,即通過風險辨識、風險評估量化、風險控制、風險概述等幾個重要環節,達到減少或降低風險因子,合理運用有效的資源,通過有效管理和運作,實現人機料法環的和諧,逐步發展為安全生產風險管理文化。強化安全監督以治標,建立基于風險管控的企業規章、流程和標準,構建體系化的企業風險管理模型以治本,是建設安全生產風險管理文化的必由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