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文化安全面臨哪些威脅
1、經濟全球化將帶來文化全球化我國文化安全面臨哪些威脅 ,而文化全球化會沖擊民族化。
2、WTO規則沖擊文化安全
3、國家軟實力競爭威脅我國文化安全面臨哪些威脅 我國文化安全
4、文化創新能力缺乏我國文化安全面臨哪些威脅 ,威脅文化安全
5、西方網絡文化入侵威脅中國文化
【文化安全】
所謂國家文化安全是“指一國的觀念形態的文化(如民族精神、政治價值理念、信仰追求等)生存和發展不受威脅的客觀狀態。它是國家安全的重要組成部分。國家文化安全的狀態是隨著條件的變化而不斷辯證運動的。當威脅文化的不良因素增多,威脅到國家觀念性的文化的存在,影響到文化健康發展趨勢之時,文化就會處于危險的狀態。反之亦然。因此要用動態、戰略的眼光看待國家文化安全,既要立足于當前危險,維護文化的生存安全我國文化安全面臨哪些威脅 ;又要著眼于威脅文化健康發展的隱性因素,確保文化的長治久安?!?/p>
參考資料:
2020新時代我國的國家安全面臨哪些威脅?第一我國文化安全面臨哪些威脅 ,文化安全威脅。西強我弱我國文化安全面臨哪些威脅 的文化生態在今后很長時間內無法改變,我們將長期受到壓力或者說威脅。歷史早就證明,對一個民族的改變根本在文化,失去我國文化安全面臨哪些威脅 了自己的文化就意味著失去自我。目前的中國屬于政治文化一枝獨秀,民族文化停滯不前,內含普世價值的人類文化無法觸及,所以,被好萊塢大片深刻改造的中國青年一代,正在發生著價值觀念和思維方式上的大改造,這方面我們處在被動挨打的地位,幾乎失去還手之力。第二,網絡安全威脅。網絡改變世界,西亞北非的國家動蕩,越來越顯示出網絡的推動作用,有人就說,過去一個階級推翻另一個階級,一個政權改變另一個政權,需要大量地積聚力量,而今網絡號召與反政府游行,就能迫使政府垮臺,政權更疊,制度改變。正是由于網絡的巨大力量,美國等西方國家把影響和改革中國的途徑移師網絡,我們尚未做好應對該領域挑戰的準備。
我國面臨哪些安全威脅當前我國文化安全面臨哪些威脅 我國面臨我國文化安全面臨哪些威脅 的安全威脅有:
(1)祖國統一面臨嚴峻形勢;
(2)海洋權益存在復雜糾紛;
(3)邊界爭端尚未全部解決;
(4)少數分裂勢力影響邊疆安全穩定。
1、國家安全是國家的基本利益我國文化安全面臨哪些威脅 ,是一個國家處于沒有危險的客觀狀態,也就是國家沒有外部的威脅和侵害也沒有內部的混亂和疾患的客觀狀態。當代國家安全包括10個方面的基本內容,即國民安全、領土安全、主權安全、政治安全、軍事安全、經濟安全、文化安全、科技安全、生態安全、信息安全。
2、在中國設有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安全部統一管理國家安全工作。2014年1月24日,為了進一步完善國家安全體制和國家安全戰略,確保國家安全,中共中央決定設立國家安全委員會。
3、從政治方面來看,全球化進程使國家及國家主權的內涵發生了重大變化。國家相互依賴程度的加深,使人們以絕對主權來衡量國家安全的做法出現了變化。從經濟方面看,全球金融、貿易和服務市場的監管體系更多的是以市場為中心,國家的經濟面臨著更大的風險和挑戰。從文化方面看,發達國家在文化信息的傳播中占據了主導地位,它們傳播和推行自己的價值觀,對我國文化安全面臨哪些威脅 他國原有的社會文化基礎產生沖擊。從軍事方面看,軍事安全仍是國家安全的基本內容,軍事仍將是維護國家安全的基本手段。
4、中國是少數幾個完全靠自身力量維護安全的國家,這決定了領土、主權和軍事等方面的安全仍是當前我國國家安全的主要內容。但也要看到,“9•11”后,傳統與非傳統安全問題正處于此漲彼消的變動之中,因此,我們也要重視把握好非傳統安全問題,未雨綢繆,從長計議,注意掌握國家安全的主動權。
9、國家文化安全主要受到哪幾方面的挑戰?第一,當今我國文化安全面臨哪些威脅 的文化遺產觀,認為文化遺產是過去.
第二,熱鬧我國文化安全面臨哪些威脅 的文化商業化.人們我國文化安全面臨哪些威脅 的文化消費單調而貧乏我國文化安全面臨哪些威脅 ,文化傳統、民族精神面臨著越來越多我國文化安全面臨哪些威脅 的挑戰。
第三,反思文化 “空巢”現象
中國傳統文化面臨危機的原因。1 中國傳統文化受到了來自西方文化我國文化安全面臨哪些威脅 的沖擊,傳統文化受到了一定的影響。一方面西方的文化豐富了我國文化安全面臨哪些威脅 我們的生活,使我們的生活變得更加絢麗多彩;而另一方面,我們盲目接受西方文化,使得中國的傳統文化陷入與西方文化沖突的危機中,進而導致我們遺失了一些傳統文化。
在近代的鴉片戰爭中,中國的文化面臨著來自西方文化的威脅。鴉片戰爭后,中國開始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并且受到了西方先進文化的沖擊,已經無法延續歷史上一向以自我為主體來包容、吸納的文化發展模式,中國不得不去學習西方的文化。到19世紀60年 代 ,西 方 列 國對中國的侵略進一步加大,洋務派興起了一股“中學為體,西學為用”的文化思想活動,曾經認為西學是“歪風邪氣”,而現在認為它是能夠強國的知識,因為這次的沖擊,中國開始了解到了自己的不足,同時開啟了對自身文化的批判和反思。先進的知識分子為了挽救國家的危亡,掀起了新文化運動,一方面,繼承了西方的民主和科學的精神,另一方面,以胡適與陳序經為代表,主張“全盤西化論”的知識分子則認為應借鑒西方先進文化,反叛中國傳統文化才是時代的選擇,造成了文化在一定程度上斷裂了。不過在新文化運動中,有些傳統文化重新登上了舞臺,比如提 倡白話文、提倡新文學。
從鴉片戰爭時西方列強打開了中國的大門到現在的生活中,我們似乎無時無刻不受到西方文化的影響,以至于我們的生活方式也受到了一定的影響:看好萊塢大片,喝可樂、吃漢堡,慶祝圣誕節等西方節日、崇尚西方科技等,而中國的重陽、七夕等卻受到了冷落。目前越來越多的西方文化滲透到了我們的日常,醫院醫療器材、工廠的機械設備、國外的衣著風格等,我們在享受西方文化的同時,不應該忘本,而是做到兼容并蓄。
2 我國實行以經濟建設為中心,經濟發展成為全國各項事業的重心,如此單一的發展經濟,導致我們相對地忽視了保護和延續中國文化的必要性。
新中國成立初期,我黨確立了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道路,認為中國未來發展的出路是把馬克思主義的指導思想和中國實情結合起來,制定了“百花齊放,百家爭鳴”的文藝政策,但在階級斗爭為綱的“十年動亂”時 期,教條主義照搬照抄毛澤東思想 ,拒絕吸收和借鑒西方和中國傳統文化中的精華,把西方的先進文化一律定義為資產階級,把中國的傳統文化一律定義為封建迷信來加以批判,許多文物古跡遭到破壞,文化生活只剩下了標語、口號等“紅色”的東西,中國傳統文化的傳承受到了極大的限制。
中國書法是中國漢字特有的傳統藝術,書法藝術所呈現的美感和技法,無不體現出了古人的智慧與漢字文化的精髓。同時我國的書法受到日本和韓國等國家的喜愛,目前日本的書法從普及率、書法成就、裝裱質量等都慢慢地超過了書法藝術的鼻祖——中國。在日本,五六個日本人中就有一個人學習書法,全日本大約有100萬左右的人能稱得上書法家、能獨自辦個展和出作品集[1]。雖說現在電腦普及,但是日本仍然繼承著書法的傳統,大臣們在簽署國家文書或是在正式的場合簽名,基本上都是用毛筆,因為我國文化安全面臨哪些威脅 他們認為用毛筆簽字,是個人素養的重要展現方式。而且每到元旦,日本的男女老少要到寺院和神社寫毛筆字,寫完之后合掌朗誦,最后供奉到殿堂上,才算了卻一年開頭的心愿。書法教育的普及和重視,也是日本得以傳承書法藝術的重要原因之一,日本中小學都有開設書法課,除此之外,日本還開設了許多書法興趣班,給書法愛好者提供了學習和培養興趣的機會。由此可見,脫離對傳統文化的了解和弘揚,傳承中國傳統文化就將是無源之水、無根之木。
3 現代化的發展,使人們走向了富裕的道路,但是隨之而來的是道德觀的下降,并與傳統文化的價值觀產生了沖突。早在先秦,儒家的創始人孔子就提出了“仁”的觀念,主要體現在對人的關切和尊重,佛教所提出的慈悲為懷、普度眾生的思想也體現出了人道觀念,他與儒家的仁義、墨家的兼愛有一致之處。道家提倡尊重自然,順應自然規律,人的活動應該在不破壞自然環境的前提下進行。這些學派其實是在提倡天人合一的理念來達到自然和人的平衡。但是近年來新聞不斷暴露出了各種丑惡現象,貪官腐敗的不良風氣也在滋長蔓延。其次是人們貪婪的向自然界索取,導致空氣、水等生存必需品遭到污染和破壞。無良商販亂用化學添加劑,食品安全成了隱患,我們的生存環境也遭到威脅。我們做任何事不能以個人利益為出發點,要考慮全局,使人和自然和諧發展,理應牢記中國文化的智慧和道德。
我國面臨哪些安全威脅?作為一個發展中大國我國文化安全面臨哪些威脅 ,中國仍然面臨多元復雜的安全威脅,遇到的外部阻力和挑戰逐步增多,生存安全問題和發展安全問題、傳統安全威脅和非傳統安全威脅相互交織,維護國家統一、維護領土完整、維護發展利益的任務艱巨繁重。
個別海上鄰國在涉及中國領土主權和海洋權益問題上采取挑釁性舉動,在非法“占據”的中方島礁上加強軍事存在。一些域外國家也極力插手南海事務,個別國家對華保持高頻度??盏纸鼈刹?,海上方向維權斗爭將長期存在。
一些陸地領土爭端也依然存在。朝鮮半島和東北亞地區局勢存在諸多不穩定和不確定因素。地區恐怖主義、分裂主義、極端主義活動猖獗,也對中國周邊安全穩定帶來不利影響。
臺灣問題事關國家統一和長遠發展,國家統一是中華民族走向偉大復興的歷史必然。近年來兩岸關系保持和平發展良好勢頭,但影響臺海局勢穩定的根源并未消除,“臺獨”分裂勢力及其分裂活動仍然是兩岸關系和平發展的最大威脅。
維護國家政治安全和社會穩定的任務艱巨繁重,“東突”“藏獨”分裂勢力危害嚴重,特別是“東突”暴力恐怖活動威脅升級,反華勢力圖謀制造“顏色革命”,國家安全和社會穩定面臨更多挑戰。
擴展資料:
第六十八屆聯合國大會第四次評審并通過了《聯合國全球反恐戰略》,根據中國提出的修改意見,這份決議首次寫入打擊網絡恐怖主義的內容。面對網絡恐怖主義,各國應攜手打擊,決不能讓互聯網成為恐怖主義滋生蔓延的土壤
信息時代,網絡在人們生活中扮演著越來越重要的角色,并成為國家政治、軍事、外交以及眾多關系國計民生領域賴以生存的基礎。然而,科技進步讓人類享受文明進步的果實時,也為恐怖組織提供了新手段和新方法。
恐怖組織一切與網絡有關的活動都可列入網絡恐怖范疇
1997年,美國加州情報與安全研究所資深研究員柏利•科林第一次提出了“網絡恐怖主義”一詞,認為它是網絡與恐怖主義相結合的產物。同年,美國聯邦調查局專家馬克•波利特對這一概念進行了補充,認為“網絡恐怖主義是有預謀的、有政治目的的針對信息、計算機系統、計算機程序和數據的攻擊活動,由次國家集團或秘密組織發動的打擊非軍事目標的暴力活動”。此后,網絡恐怖主義的定義不斷得到補充和完善,“電子圣戰”“網絡圣戰”等提法相繼出現,它們更突出了活動發起者及其目的,以區別于通常意義的網絡罪犯和黑客。
盡管沒有統一的概念,但國際社會的共識是,與傳統意義上的恐怖主義一樣,恐怖組織一切與網絡有關的活動都可列入網絡恐怖范疇,包括恐怖宣傳、招募人員、傳授暴恐技術、籌措資金、組織和策劃恐怖襲擊、實施網絡攻擊和破壞等,都應視為危害社會公共安全的行為。
網絡空間匿名、龐雜的特性使恐怖分子更易藏匿其中,邊界和距離的“終結”,理論上能讓恐怖分子在任何地方實施行動。每個芯片都是潛在的武器,每臺電腦都可能成為有效的作戰單元。恐怖組織編織起一張復雜的網,每個人都是一個節點,即使組織的大部分被破壞,我國文化安全面臨哪些威脅 他們也能獨立完成行動。一次網上攻擊的發生通常沒有任何明顯征兆,而且很難判斷攻擊的真正發源地?,F實與虛擬世界的結合處成為恐怖分子最好的突破口和進攻點。
與恐怖分子相關的網站數量增長迅速,遍布全球,內容令人毛骨悚然
在恐怖分子看來,互聯網是發動心理戰和宣傳戰的“天然戰場”。“基地”組織頭目扎瓦希里曾說,“我們正處于一場爭奪人心的媒體戰中”。美國參議院國土安全和政府事務委員會2008年報告稱,“基地”組織已逐步建立起一個遍及全球的多層面網絡宣傳網,從制作到傳播都有嚴格程序。它主要依靠四大媒體中心開展網上宣傳,即“隊伍”(屬“伊拉克伊斯蘭國家”)、“云彩”(屬“基地”組織司令部)、“媒體委員會”(屬馬格里布地區“基地”組織)和“圣戰之音”(屬阿拉伯半島“基地”組織)。這些機構制作的宣傳品種類繁多,包括記錄恐怖襲擊全過程的錄像并附帶圖示、聲效、標語、字幕和動畫等我國文化安全面臨哪些威脅 ;還有各種網絡雜志、實時新聞、文章、白皮書甚至詩歌等。宣傳品上傳互聯網前,通常要送到所謂的“交換所”核驗,同時確保信息實時更新。以色列海法大學傳播學教授加布里埃爾•威曼統計,1998年與恐怖分子相關的網站有12個,如今已增至近1萬個。2011年俄羅斯境內極端主義網站達7500家;東南亞地區以印尼、馬來語為主宣揚極端思想的網站和論壇增長快速,“印尼解放黨”“天堂圣戰”等網站聲勢浩大。
互聯網成了恐怖分子交流和傳授“技藝”的絕佳場所,也成為新生恐怖分子首選的“課堂”。一個名為“利劍”的“基地”網站每月雖然只開放兩次,內容卻令人毛骨悚然——恐怖分子公然討論綁架和殺害人質的技巧。該網站還提供了其他一些教程,比如沙林毒氣、汽車炸彈以及各種爆炸物的殺傷力和使用方法等。有專家利用網絡搜索技術了解這些網站的現狀時發現,2008年已有5億個恐怖分子網頁和帖子,其中討論簡易爆炸裝置的就有數萬個。
恐怖組織利用網絡大量收集各國政府信息,網絡斂財向智能化發展
開放的網絡也為恐怖組織提供了豐富的資源。網上內容包羅萬象,恐怖分子既能獲取有關國家的政治、經濟和軍事信息,也可掌握武器制造、黑客技術等。“9•11”事件前,美國科學家聯合會、核能協調委員會、環保局以及疾病防控中心等機構的官網上包含大量有關美核武清單、間諜衛星、核武器生產工廠分布、緊急情況處理以及化學設備安全等方面的檔案材料。在阿富汗發現的“基地”組織電腦中,就存有如何利用美國通信、電力、水力分布網的指示和計劃信息,以及一些水壩的詳細構造圖。2008年印度孟買爆炸案中,恐怖分子利用全球定位系統和谷歌地圖掌握目標地形,利用黑莓手機實時了解政府的應對部署。
此外,恐怖組織的網絡斂財已擺脫原始的匯兌募捐方式,朝智能方向發展。例如通過進入他人電腦,竊取銀行卡、信用卡密碼,盜取錢財。號稱“網絡007”的網絡恐怖主義領袖特蘇里曾盜取過3.7萬張信用卡,總額達350萬美元。又如幕后操縱網上賭球、博彩業,每年恐怖分子利用網上博彩洗錢、籌資達數億美元??植澜M織還打著“慈善”幌子騙取錢財,如利用與“基地”及塔利班聯系密切的“全球救援基金會”、打著人道救援旗號的非政府組織網站等。
恐怖組織的網上活動有了新的手法,呈現新的特點
首先,臉譜等新媒體的普及掀起新一輪網絡恐怖潮。
有專家指出,社交媒體成了恐怖分子的“戰略工具”,使恐怖分子可以直接“敲開”目標受眾的大門,而無須等待訪客上門。各大圣戰論壇號召開展“臉譜入侵”行動,“推特恐怖”“優圖恐怖”等屢見不鮮。2013年9月,肯尼亞首都內羅畢西門購物中心恐怖襲擊事件的制造者就對襲擊事件進行了“推特直播”。
其次,催生大量“本土恐怖”?!盎亍钡瓤植澜M織的“網上轟炸”開始把年輕人,尤其是西方的年輕人作為新鮮對象。
全球伊斯蘭極端思想網絡“At-tibyan出版”主要負責向西方國家宣傳,它刊登的《服務及參與“圣戰”的39種方式》一文在網上非常流行?!耙晾撕屠璺蔡匾了固m國”的宣傳視頻亦針對英國等歐洲國家。視頻中一位20歲的英國學生到敘利亞旅游后加入該組織,聲稱“工作不多,薪水不錯,包吃包住”。借用這些招數,恐怖組織成功在美國和西歐國家“感召”了大量“白人穆斯林”并使他們化身為“圣戰斗士”。“基地”組織也門分支前頭目安瓦爾•奧拉基是土生土長的美國人,血洗肯尼亞購物主義的疑犯“白寡婦”是土生土長的英國人。美國華盛頓智庫兩黨政策中心擔心,“美國面臨的最大恐怖威脅不再來自阿富汗和巴基斯坦的邊境山區,而是來自于美國國內滋生的本土恐怖分子”。歐盟委員會內政事務委員馬爾姆斯特倫稱,已有1200多名歐洲人前往戰亂地區參與恐怖主義組織的活動,若日后重返歐洲,勢必構成威脅。今年5月24日在比利時布魯塞爾猶太博物館實施槍擊的,就是一名從敘利亞戰場返回的法國人。
第三,“獨狼”式恐怖分子激增,網絡技術已成“獨狼”賴以生存的血液。
2013年2月,美政治風險評估公司總裁杰弗里•西蒙在《“獨狼”式恐怖主義:了解它日益增長的威脅》一書中指出,科技進步,尤其是網絡技術革命助長“獨狼”式恐怖主義,人類即將面臨第五次“恐怖浪潮”,即“科技恐怖浪潮”?!蔼毨恰睙o須現身就可通過網站和社交媒體等工具獲取各地信息,甚至直接實施網絡恐襲。“基地”組織阿拉伯半島分支就專門制作、出版英文網絡雜志《激勵》,煽動西方極端分子發動“獨狼”式恐怖襲擊。2009年胡德堡軍事基地槍擊案中殺害13名美軍士兵的陸軍心理醫生尼達爾•哈桑、2013年4月在波士頓馬拉松現場制造恐怖襲擊的察爾納耶夫兄弟都是受“圣戰”思潮洗禮的“獨狼”。
第四,恐怖分子開始從利用網絡轉向攻擊網絡,激進分子、黑客、恐怖分子之間的界線趨于模糊。
網絡上出售攻擊程序、系統漏洞和用戶信息的黑市遍布全球,甚至還可通過掮客牽線“買兇”,實施網絡攻擊的門檻大大降低。此外,激進分子、黑客、恐怖分子之間的界線也越來越模糊,不排除未來出現三者“合流”的可能。如名聲赫赫的黑客組織“敘利亞電子軍”,越來越多地插手國際國內事務,影響惡劣。2013年4月23日,該組織盜取美聯社官方推特賬號,謊稱“白宮發生兩起爆炸,奧巴馬受傷”,美股市應聲大幅波動,損失約2000億美元。
參考資料:人民網—中國仍面臨多元復雜的安全威脅
人民網—中國面臨網絡安全威脅 網絡成為大國新的爭奪戰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