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國賠款以色列多少
二戰結束德國投降后德國賠款以色列多少 ,18個戰勝國于1945年秋冬在巴黎召開會議,討論德國的二戰賠償問題。
會議決定各個國家有權利沒收各自領土內的德國海外資產,此外,還制定了賠償在各國間的分配比例。
希臘也參與了巴黎賠償會議的談判,在分配方案中享有
4.35%的物質賠償和
2.7%的其他方式賠償。
雙邊協議
1953年同盟國簽訂了《倫敦債務協定》,減免了德國一半的債務。
1990年,蘇聯、美國、英國、法國和聯邦德國、民主德國簽署了有關德國統一的《最終解決德國問題條約》。
四個同盟國宣布從此放棄此前在德國持有的權利與義務。
在這之間,1960年,德國與多個戰勝國分別簽訂了雙邊協議,進行賠償。
希臘得到德國的賠償共
1.15億馬克,荷蘭、比利時、丹麥等國也得到了賠償。
從法律上來講,《最終解決德國問題條約》簽訂后,同盟國放棄了對德國的索賠請求,希臘政府也批準了這一條約。
德國認為,德國和希臘在二戰賠償問題上,已完全了結了。
民間賠償
聯邦德國成立后,賠償對象從政府轉向了民間的戰爭受害者,希望借積極賠償,重建德國的國際形象。
1948年以色列建國后,向德國提出了賠償訴求。
雙方最終達成的協議規定,聯邦德國向以色列政府支付價值30億馬克賠償,向猶太人“要求賠償聯合會”支付價值
4.5億馬克的賠償用于救助世界各地遭受納粹迫害的猶太人,支付賠償的年限為12年到14年。
德國最終不折不扣地執行了條約,1966年賠償正式完成,促進了以色列經濟的起飛。
1960年,對戰爭受害者的個人賠償占到西德財政支出的
7.48%,到1965年9月為止,已通過審核支付的個人賠償總額達到了18
2.5億馬克。
勞工賠償
隨著賠償的進行,德國對二戰受害者賠償的主體不僅僅是政府,企業也加入進來。
2000年成立的“紀念、責任與未來”基金會中有6500多家德國企業捐助了51億馬克給納粹勞工,盡管其中大多數中小企業成立于二戰后,從未使用過納粹勞工。
最終賠款
2007年6月12日,德國“紀念、責任與未來”基金會在總理府舉行儀式,宣布歷時七年對二戰納粹強制勞工的賠償工作正式結束,由此德國終于結束了所有二戰的賠償。
默克爾2007年曾表示,德國二戰后支付了約640億歐元。
來源德國賠款以色列多少 :華夏關注 (2015年16期)
德國屠殺了600萬猶太人,又是怎樣幫助以色列崛起的?以色列自1948年成立以來德國賠款以色列多少 ,不斷突破聯合國決議,占領了絕大多數巴勒斯坦地區,以及包括戈蘭高地、西奈半島(后歸還埃及)在內德國賠款以色列多少 的其他阿拉伯國家的領土。
以色列的侵略行徑遭到大多數國家的譴責,但卻有一些國家支持以色列。除了其傳統盟友美國以外,德國就是另一個重要支持者。
以色列前總理內塔尼亞胡在巴以沖突上感謝的國家,紅圈為德國國旗
以色列能在四周仇敵環繞的情況下求得生存,德國在二戰后的賠款也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
猶太人長期以來流落在歐洲,備受排擠。尤其在德國,二戰前希特勒上臺時,納粹更是將迫害猶太人推到了一個高度,據估計納粹曾屠殺了600多萬猶太人。
納粹對猶太人迫害
以色列成立后,德國積極向以色列賠償,到1966年德國共計賠款34.5億馬克(約合8.22億美元),大部分錢賠款流入到以色列的基礎設施建設,在一定程度上幫助以色列走出困境,躍升成為發達國家。
那么,德意志人和猶太人是如何化解矛盾的?德國賠款對于以色列的崛起又起著怎樣的作用呢?
1956年,聯邦德國賠償以色列的火車
猶太人原本居住在巴勒斯坦地區。公元1世紀羅馬人滅亡了猶太國家,將猶太人掠奪到歐洲各地。
公元395年,羅馬皇帝宣布基督教為國教。羅馬帝國滅亡后,歐洲進入了中世紀,基督教在歐洲的地位日益得到穩固。
猶太人所信仰的猶太教雖然和基督教都為一支,但猶太教以《舊約》為基礎,排斥以《新約》為主的基督教。加上猶大害死耶穌的傳說在歐洲流行,更加劇了猶太人在歐洲受排擠的程度。
猶太教,猶太人信仰
在基督徒的鼓吹下,猶太人不可以當兵、做官,不允許擁有土地。失去土地的猶太人只能從事商業或借貸業。憑借聰明才智和努力,猶太人積累起大量財富,成為了中世紀歐洲較為富裕的人群。
與中世紀時期大多數歐洲人不認字不同,猶太人受教育程度高,商業和金融精英云集,甚至可以壟斷一個國家的財富。
四分五裂的神圣羅馬帝國(德國前身),非常適合商業活動,因此成為了猶太人的重要聚居地。宗教矛盾、猶太和本地民族的財富不均,都加深了歐洲的反猶浪潮。德意志地區亦不例外。
文藝復興作品《威尼斯商人》中的吝嗇奸商夏洛克,就代表著猶太人的形象
19世紀,隨著民族主義在歐洲的興起,反猶主義變得猖獗,備受排擠的猶太人有了復國的念頭。他們的祖輩之地迦南(巴勒斯坦)成了復國的首選地。
巴勒斯坦地區正處于奧斯曼帝國的統治之下。1917年,英國外交大臣貝爾福發表了貝爾福宣言,支持猶太人返回自己的家園。
貝爾福以及貝爾福宣言
第一次世界大戰以德國、奧斯曼帝國等為首的同盟國戰敗告終。奧斯曼帝國的巴勒斯坦地區被英國接管。在英國的主持下,大批猶太人移民進入巴勒斯坦,建立定居點,不斷排擠阿拉伯人。
作為一戰戰敗國和戰爭的發起者,德國受到嚴重的懲罰,不僅喪失部分國土和所有海外殖民地,還要承擔約1320億馬克(相當于德國年財政收入的幾十倍)的戰爭賠款。戰后的德國長期處于負債狀態,因此 社會 矛盾十分尖銳。
戰后德國貨幣馬克貶值
戰勝國的制裁沒有達到懲罰德國目的,反而助長了德國復仇的情緒。1929年的全球性經濟大蕭條,德國經濟遭受嚴重打擊。
德國 社會 民主黨因處理危機不力,加上簽訂不平等條約而信譽掃地。納粹黨則借機宣揚復仇和雅利安人優秀理論,贏得了德國人的支持,成功上臺。
希特勒利用德國民眾的不滿而上臺
納粹上臺后,大部分德國人的生活依舊處于水深火熱中,還要面臨一戰的巨額賠款。部分猶太人利用這個機會,倒賣商品大發橫財。人口占德國人口1%的猶太人卻掌握著德國的多數財富,引起了德國人的不滿。
對納粹黨來說,利用排猶心理來迫害猶太人,可以鞏固來之不易的選票。納粹上臺后不斷宣揚復仇思想,意欲借英法忙于國內問題,無暇顧及外部局勢之際擴軍備戰。
擴軍備戰需要大量的資金,德國先是通過所有資產超過5千馬克的猶太人都必須到政府部門進行登記的方式,掠奪猶太人的財富。此后希特勒通過導演水晶之夜等種族隔離的方式,沒收猶太人的財富。
短短的幾年內,德國的軍隊數量顯著增加,且擁有大量先進的軍備,為發起第二次世界大戰提供了有力的支持。
二戰爆發后,德國更是建立集中營的方式,將猶太人從肉體上消滅。二戰期間,死于納粹鐵蹄之下的猶太人數量達到了600多萬之巨。
德國建立的迫害猶太人的集中營
德國在二戰中戰敗,德國以及首都柏林被美蘇英法四個大國分區占領。出于美蘇對抗的需要,美英法占領區合并,成為了聯邦德國(西德)。
戰后德國和首都柏林被分區占領
二戰后,英國放棄了在巴勒斯坦地區的委任統治。出于對猶太人的同情,聯合國大會決定在巴勒斯坦建立猶太國家和阿拉伯國家。但
決議遭到了阿拉伯人的反對,1948年以色列成立,巴勒斯坦國卻遲遲沒有成立。
聯合國大會決議圖(藍色為以色列)
建國初期的以色列面臨著周邊阿拉伯國家的圍堵,生存環境十分險惡。長期的戰爭讓以色列也面臨著經濟困境。
建國后的5年內,有大約68萬來自全世界的猶太人涌入以色列。建國初期的以色列人口只有65萬,移民數量已經遠遠超過了原本的人口數量。建國初期以色列面積只有1.65萬平方公里,要想容納這么多人口,需要大量資金去開發更多的土地。
二戰后移民以色列的猶太人
猶太移民主要是來自歐洲。他們雖有知識和技術,但因在二戰中被納粹迫害,財富毀于戰火。向聯邦德國索賠成為了以色列生存下去的希望,也可以為死難者討回公道。
本•古德里安,以色列時任總理
1951年,時任以色列總理本•古里安一錘定音,決定向德國尋求賠償。當時德國已被一分為二,以色列和聯邦德國都是西方陣營的一員。當時美國為了對抗蘇聯,全力扶持聯邦德國。
另一個民主德國(東德)屬于蘇聯陣營, 在美國支持以色列的情況下,蘇聯則支持阿拉伯國家。直到兩德統一之前,以色列都沒有和東德建交。
聯邦德國在戰后急需改變戰敗國和戰爭發起者的國際形象。因此如何處理好同歐洲的關系以及和猶太人的 歷史 問題,成了聯邦德國面臨的重要問題。
1951年9月,西德總理阿登納向猶太人和以色列致歉,表達了德國愿意給予以色列和猶太人賠償。這為德國和以色列達成賠償協議打開了大門。
以色列總理古德里安會見西德總理阿登納
由于賠償問題的敏感性,此事在德國和以色列引起激烈的討論。以色列國內的反應則更加激烈,他們認為與德國的血海深仇是無法用錢擺平的。
最終,事情放到議會進行表決。以色列議會最終以61票贊成、50票反對、5票棄權的微弱優勢通過,正式開啟了對德索賠的進程。
1952年3月,以色列,猶太人索賠會和聯邦德國就賠款問題在荷蘭展開談判。歷時半年多,西德總理阿登納、以色列外長夏利特和索賠聯合會主席戈德曼于1952年9月簽署了《盧森堡條約》。
阿登納簽署協議
根據《盧森堡條約》,聯邦德國向以色列賠償30億馬克;賠償索賠聯合會4.5億馬克,用于世界猶太人聯合會安置猶太人難民。此外,聯邦德國簽署法律,以方便德國向受納粹迫害的猶太人索賠,賠款分12年還清。
至此,德國和猶太人之間的賠款協議正式達成。
德國賠款共計34.5億馬克(合8.22億美元),對于當時面臨困境的以色列來說是久旱逢甘霖。當時以色列人口只有100多萬,平均下來每人得到800美元的賠款。
其中,4.5億馬克賠給世界猶太人聯合會的款項,主要分給以色列。以色列正是用這筆賠款,解決了猶太人土地開發的資金問題。
其余30億馬克賠款,緩解了以色列的財政危機,更給以色列經濟發展注入強心劑。以色列主要用于包括港口建設、工業化、電力等基礎設施建設。
以色列海法港,該國第一大港的建立和德國賠款有關
賠款也幫助了以色列升級軍事裝備。以色列自成立起就面臨著巴勒斯坦的民族解放組織、埃及等多個阿拉伯勢力的壓力。地中海成為了以色列和西方國家聯系的窗口。以色列利用賠款,從聯邦德國購買了大量先進的裝備。
以色列軍備
德國除了對以色列進行賠款,還有具體到對受迫害的猶太人個人以及其后人的賠款,這部分賠款則作為民間資本,對以色列基礎設施進行投資。
賠款協議達成,標志著德國和以色列關系正常化。然而 歷史 恩怨造成的隔閡短時間內難以消除。因此,兩國一直沒有建立外交關系。
直到1965年5月12日,聯邦德國和以色列才正式建立了外交關系。
1966年,聯邦德國支付完了對以色列和猶太人的賠款。在積極履行賠款的同時,為了彌補二戰罪行,德國不斷為以色列提供軍事援助。以色列日后能夠打贏第三次中東戰爭,德國的軍事援助起到了重要作用。
第三次中東戰爭圖
對于聯邦德國來說,賠償猶太人可以提升國際形象,為德國回歸“正常國家”提供了條件。
1970年,訪問波蘭的聯邦德國總理勃蘭特在華沙的波蘭猶太人死難者紀念碑前的“驚世一跪”,讓德以的 歷史 隔閡進一步拉近。
西德總理在華沙猶太人紀念碑前跪下
雖然德國和以色列官方層面實現了關系正常化,但人民之間的隔閡卻不是僅僅依靠賠款和援助就可以消除的。在大多數以色列人看來,德國的賠償是應該的,而且是不能消除 歷史 影響的。以色列至今都未完全原諒德國。
在德國內部同樣也有類似的問題。1973年10月,以色列在西方國家的支持下發動第四次中東戰爭并獲勝。
為報復西方國家對以色列的支持,石油輸出國(中東石油國為主)組織決定減產石油,對西方國家實行石油禁運,這損害了包括聯邦德國在內的西方國家的利益,引發經濟危機。
20世紀70年代石油危機導致西方思考對中東關系
為了緩解危機,德國不斷調整同阿拉伯國家的關系,在承認巴勒斯坦國的問題上有所松動,而且德國不承認戈蘭高地是以色列領土和耶路撒冷是以色列首都。
在德國民間,因為以色列不斷“蠶食”阿拉伯人的土地,使得包括德國在內的歐洲國家民眾出現了反猶情緒。這也為德以關系蒙上了一層陰影。
反猶情緒在死灰復燃
長期作者 雄鷹
直播吧 體育 作者 足球與 歷史 愛好者
責任編輯 Thomas
倫敦政治經濟學院畢業生 環球情報員主編
—(全文完)—
德國人每年還要向以色列人賠款嗎按照一戰后簽署的《凡爾賽和約》德國賠款以色列多少 ,德國政府需要支付2690億金馬克的賠款德國賠款以色列多少 ,相當于9.6萬噸黃金。但到1929年德國賠款以色列多少 ,這筆賠款被減少到1120億金馬克德國賠款以色列多少 ,必須在59年內付清。從1924年到1930年間,德國被迫發行大量外國債券以籌集這筆巨額賠款。1929年發生全球金融危機,德國于1931年暫停了每年償付的賠款。1933年希特勒上臺后,德國拒絕恢復償還賠款。但在1953年的倫敦國際大會上,西德同意承擔德國二戰前發行的國際債券償還責任。
按照倫敦大會規定,可以待德國實現統一后開始償還賠款,只是要先行支付一筆利息。柏林墻倒塌后,德國實現了國家統一,此后德國開始償還這些國際賠款,直到2010年10月3日還清最后一筆賠款。
自一戰戰敗后,德國歷時92年才完全還清賠款。
二戰后德國賠利多少錢德國政府在戰后歷來重視賠償問題德國賠款以色列多少 ,曾主動提供多次與多重賠償。早在1951年9月27日德國賠款以色列多少 ,戰后西德總理阿登納就在議會鄭重宣告德國賠款以色列多少 :納粹的罪行是以德國人民的名義犯下的德國賠款以色列多少 ,因此德國人要把進行道德上和物質上的賠償視為自己的義務。到1953年,東西德向戰勝國繳納的戰爭賠款是824億馬克,約合330億美元,與西德1950年的國民總產值相差無幾,以后又不斷賠償。德國重新統一8年后,賠償問題又一次提上日程。戰后54年,德國從三方面給予了賠償:戰爭賠款約1000億馬克;給納粹受害者的個人賠償約1020億馬克;德國工業、企業的賠償額約為7550億馬克。德國政府和企業對賠償都是相當積極主動的。盡管德國政府一度也擔心索賠變成“無底洞”,認為該有個了結,但賠償工作仍在繼續進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