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工地受傷怎么賠償
一、工地工傷如何賠償
在工人受傷情況下不能每天出勤的都應該采取停工留薪的方式在工地受傷怎么賠償 ,而規定的是在工地受傷怎么賠償 :
1、受傷的工人已上班12個月的在工地受傷怎么賠償 ,按工傷前12個月每個月的工資(包括施工單位的基本工資,獎金和津補貼以及加班工資)計算其原工資在工地受傷怎么賠償 ;
2、工人受傷但上班尚未滿12個月的,按工傷前每個月的實法工資工資計算其原工資標準。
3、工人受傷但上班沒滿1個月的,按合同標明的每個月工資計算其原工資標準;如果還沒約定好或者還在試用期內的工人是按照不低于本市職工上年度社會月平均工資的60%計算其原工資標準。
受傷了的工人因為家庭或者日常實際情況和就業需求,同時經過勞動能力鑒定委員會的鑒定識別,受傷工人已經需要用到假肢、矯形器、輪椅等輔助人體的醫療器械(輔助工具),而工人支付的費用工作單位是需要按照國家規定的標準從工傷保險基金支付的。
由于受傷情況較嚴重的或者不能到施工地出勤工作的,施工單位是應該與工人繼續保留著勞動關系的,再由工作單位按照每個月都加上工人受傷的傷殘津貼,并且工作單位應該也要按照規定為受傷工人繳納應該繳納的社保費用。如果受傷的傷殘津貼是低于當地的最低工資所固定好的標準應該讓工作單位再補上差額的。
二、什么情況下可以主張工傷賠償在工地受傷怎么賠償 ?
根據工傷保險條例和勞動法的相關規定,以下兩種情形發生的可以主張工傷賠償:
1、因工傷死亡時可以獲得工傷賠償。員工在工地上勞動,因公負傷導致勞動者死亡的,可以獲得喪葬費、被撫養人生活費以及一次性工傷死亡補助金等項目賠償。被扶養人生活費是指工傷導致勞動者死亡或者是喪失了勞動能力,用人單位需要為勞動者承擔被扶養人的扶養責任。
2、勞動者因工負傷沒有死亡的情況也可以獲得工傷賠償。一般的工傷賠償的賠償項目包括醫療費、住院伙食補助費、交通食宿費、輔助器具費、停工留薪期內的工資、生活護理費、傷殘補助金、傷殘津貼、一次性工傷醫療補助金和傷殘就業補助金。
三、工地上受傷怎么主張賠償?
1、申請工傷認定。勞動者在發生工傷事故之后,需要先就工傷問題進行工傷認定,只有經過認定為工傷之后,才能獲得工傷賠償。非因工負傷的,用人單位沒有過錯的,可以免除工傷賠償責任。
2、進行勞動能力鑒定。在認定為工傷之后,就需要對工傷問題進行賠償。賠償費用的大小根據工傷程度以及相關的賠償項目進行計算。工傷傷殘程度的鑒定也涉及到勞動能力的鑒定,喪失了勞動能力的,即使勞動者沒有死亡,用人單位仍需承擔被扶養人生活費的賠償。
3、和解、仲裁或者訴訟。在進行工傷認定以及對工傷賠償數額的計算后,雙方可以就該賠償的賠償方式以及賠償數額等問題進行協商,可以協商解決的,那最好。不能協商解決的,勞動者為了維護自身的權益,只能采用仲裁和訴訟的方式進行。
在工地受傷怎么賠償?在工地上受傷怎樣賠償
建議按流程先申請工傷認定,賠償金額只有等勞動能力鑒定等級后才能最終確定。
1、向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局申請工傷認定,公司需要在事故發生在工地受傷怎么賠償 的一個月內申報,如果公司不申請,則工傷職工或者其近親屬在一年內提出認定申請。需提交材料:工傷認定申請表、與用人單位存在勞動關系在工地受傷怎么賠償 的證明材料、醫療診斷證明等。
2、如果經過治療傷情相對穩定后存在殘疾、影響勞動能力的,應當申請勞動能力鑒定,向設區的市級勞動能力鑒定委員會提出申請。
3、根據不同的傷殘等級,獲得的補償是不一樣的。
主要的補償是:醫療費、一次性傷殘補助金、一次性就業補助金、一次性醫療補助金、停工留薪期工資、伙食補助費、護理費等。
依據《工傷管理條例》第十四條職工有下列情形之一的,應當認定為工傷:
(一)在工作時間和工作場所內,因工作原因受到事故傷害的;
(二)工作時間前后在工作場所內,從事與工作有關的預備性或者收尾性工作受到事故傷害的;
(三)在工作時間和工作場所內,因履行工作職責受到暴力等意外傷害的;
(四)患職業病的;
(五)因工外出期間,由于工作原因受到傷害或者發生事故下落不明的;
(六)在上下班途中,受到機動車事故傷害的;
(七)法律、行政法規規定應當認定為工傷的其他情形。
工傷的賠償項目有哪些
(一)治(醫)療費。治療工傷所需費用必須符合工傷保險診療項目目錄、工傷保險藥品目錄、工傷保險住院服務標準。
(二)住院伙食補助費。職工住院治療工傷的,由所在單位按照本單位因公出差伙食補助標準的70%發給住院伙食補助費。
(三)外地就醫交通費、食宿費。經醫療機構出具證明,報經辦機構同意,工傷職工到統籌地區以外就醫的,所需交通、食宿費用由所在單位按照本單位職工因公出差標準報銷。
(四)康復治療費。工傷職工到簽訂服務協議的醫療機構進行康復性治療的費用,符合工傷保險診療項目目錄、工傷保險藥品目錄、工傷保險住院服務標準的本條第三款規定的,從工傷保險基金支付。
(五)輔助器具費。工傷職工因日常生活或者就業需要,經勞動能力鑒定委員會確認,可以安裝假肢、矯形器、假眼、假牙和配置輪椅等輔助器具,所需費用按照國家規定的標準從工傷保險基金支付。
(六)停工留薪期工資。職工因工作遭受事故傷害或者患職業病需要暫停工作接受工傷醫療的,在停工留薪期內,原工資福利待遇不變,由所在單位按月支付。
(七)生活護理費。生活不能自理的工傷職工在停工留薪期需要護理的,由所在單位負責。工傷職工已經評定傷殘等級并經勞動能力鑒定委員會確認需要生活護理的,從工傷保險基金按月支付生活護理費。生活護理費按照生活完全不能自理、生活大部分不能自理或者生活部分不能自理3個不同等級支付,其標準分別為統籌地區上年度職工月平均工資的50%、40%或者30%。
(八)一次性傷殘補助金。標準為:一級傷殘為24個月的本人工資,二級傷殘為22個月的本人工資,三級傷殘為20個月的本人工資,四級傷殘為18個月的本人工資;五級傷殘為16個月的本人工資,六級傷殘為14個月的本人工資,七級傷殘為12個月的本人工資,八級傷殘為10個月的本人工資;九級傷殘為8個月的本人工資,十級傷殘為6個月的本人工資。
(九)傷殘津貼。職工因工致殘被鑒定為一級至四級傷殘的,從工傷保險基金按傷殘等級支付一次性傷殘補助金,標準為:一級傷殘為24個月的本人工資,二級傷殘為22個月的本人工資,三級傷殘為20個月的本人工資,四級傷殘為18個月的本人工資。職工因工致殘被鑒定為五級、六級傷殘的,保留與用人單位的勞動關系,由用人單位安排適當工作。難以安排工作的,由用人單位按月發給傷殘津貼,標準為:五級傷殘為本人工資的70%,六級傷殘為本人工資的60%。
(十)一次性傷殘就業補助金和一次性工傷醫療補助金。職工因工致殘被鑒定為五級、六級傷殘的,經工傷職工本人提出,該職工可以與用人單位解除或者終止勞動關系,由用人單位支付一次性工傷醫療補助金和傷殘就業補助金;職工因工致殘被鑒定為七級至十級傷殘的,勞動合同期滿終止,或者職工本人提出解除勞動合同的,由用人單位支付一次性工傷醫療補助金和傷殘就業補助金。具體標準由省、自治區、直轄市人民政府規定。
(十一)喪葬補助金。職工因工死亡喪葬補助金為6個月的統籌地區上年度職工月平均工資。
(十二)供養親屬撫恤金。職工因工死亡供養親屬撫恤金按照職工本人工資的一定比例發給由因工死亡職工生前提供主要生活來源、無勞動能力的親屬。標準為:配偶每月40%,其他親屬每人每月30%,孤寡老人或者孤兒每人每月在上述標準的基礎上增加10%。核定的各供養親屬的撫恤金之和不應高于因工死亡職工生前的工資。供養親屬的具體范圍由國務院勞動保障行政部門規定。
(十三)一次性工亡補助金。一次性工亡補助金標準為48個月至60個月的統籌地區上年度職工月平均工資。具體標準由統籌地區的人民政府根據當地經濟、社會發展狀況規定,報省、自治區、直轄市人民政府備案。
工地上干活受傷怎么賠償?因城市經濟建設的需要,有大量農民工在建筑工地上打工,他們往往不是由施工單位直接雇請,沒有勞動合同和社保,而是由“包工頭”直接管理和安排,工資也由包工頭按天結算。由于建筑工地的復雜性和工作的高危險性,工人干活受傷的事情時有發生。加之建筑工地層層分包的情況非常常見,主體比較復雜,一旦工人受傷,建筑企業、施工單位、包工頭等往往會互相推責,拒絕賠償,工人維權非常困難。所以,今天我們就來跟大家說說在建筑工地干活受傷應當如何維權索賠。
一、工人與“包工頭”的法律關系定性
維權索賠,首先我們得明確其中的法律關系。由于“包工頭”在法律上屬于不具備用工主體的自然人,工人受“包工頭”個人雇請,兩者無法成立勞動關系,法律上定性屬于勞務關系。
二、工人在建筑工地受傷,找誰賠償?
1 包工頭
《最高人民法院關于審理人身損害賠償案件適用法律若干問題的解釋》第十一條第一款規定,雇員在從事雇傭活動中遭受人身損害,雇主應當承擔賠償責任。
2 發包人、分包人、承包單位、用工單位
《最高人民法院關于審理人身損害賠償案件適用法律若干問題的解釋》第十一條第二款規定:“雇員在從事雇傭活動中因安全生產事故遭受人身損害,發包人、分包人知道或者應當知道接受發包或者分包業務的雇主沒有相應資質或者安全生產條件的,應當與雇主承擔連帶賠償責任。”
勞動和社會保障部《關于確立勞動關系有關事項的通知》(勞社部發[2005]12號)第四條規定:“建筑施工、礦山企業等用人單位將工程(業務)或經營權發包給不具備用工主體資格的組織或自然人,對該組織或自然人招用的勞動者,由具備用工主體資格的發包方承擔用工主體責任。”
《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部(人社部發〔2013〕34號)關于執行<工傷保險條例>若干問題的意見》“七、具備用工主體資格的承包單位違反法律、法規規定,將承包業務轉包、分包給不具備用工主體資格的組織或者自然人,該組織或者自然人招用的勞動者從事承包業務時因工傷亡的,由該具備用工主體資格的承包單位承擔用人單位依法應承擔的工傷保險責任”。
《最高人民法院關于審理工傷保險行政案件若干問題的規定》第三條規定:“社會保險行政部門認定下列單位為承擔工傷保險責任單位的,人民法院應予支持:(四)用工單位違反法律、法規規定將承包業務轉包給不具備用工主體資格的組織或者自然人,該組織或者自然人聘用的職工從事承包業務時因工傷亡的,用工單位為承擔工傷保險責任的單位”。
三、工人應當如何索賠?
工人在建筑工地上受傷,維權途徑一般有兩種:一是,走工傷賠償途徑在工地受傷怎么賠償 ;二是以人身損害為由直接向法院提起訴訟。兩種途徑都可以達到索賠目的,但兩者在程序、責任主體和賠償項目等方面存在不同。
走工傷賠償途徑
如果選擇走工傷途徑索賠,傷者需在受傷后提起工傷認定程序,工傷認定后進行勞動能力鑒定,勞動能力鑒定完畢方可主張工傷賠償。
優點
其一,無論工人對工傷事故發生有無過錯,均不需要按照過錯分擔責任,賠償不打折。
其二,工傷的評殘標準相對人身損害評殘標準更寬松,同樣的傷情,按照工傷評殘標準可以評級,但按照人身損害評殘標準可能不構成傷殘。
缺點
程序復雜,耗時長。正常情況下,按照工傷途徑索賠需要經過工傷認定、勞動能力鑒定、工傷待遇索賠三個程序,整個流程下來起碼一兩年時間。如果遇到責任單位故意拖延時間,按照救濟程序提起行政復議、行政訴訟等,流程會更長,我們經常遇到有人維權三四年仍在打官司的。
注意事項
要點一:工傷認定必須在1年內申請
《工傷保險條例》第十七條規定:“職工發生事故傷害或者按照職業病防治法規定被診斷、鑒定為職業病,所在單位應當自事故傷害發生之日或者被診斷、鑒定為職業病之日起30日內,向統籌地區社會保險行政部門提出工傷認定申請。遇有特殊情況,經報社會保險行政部門同意,申請時限可以適當延長。用人單位未按前款規定提出工傷認定申請的,工傷職工或者其近親屬、工會組織在事故傷害發生之日或者被診斷、鑒定為職業病之日起1年內,可以直接向用人單位所在地統籌地區社會保險行政部門提出工傷認定申請……”《最高人民法院關于審理工傷保險行政案件若干問題的規定》第七條規定:“由于不屬于職工或者近親屬自身原因超過工傷認定申請期限的,被耽誤的時間不計算在工傷認定申請期限內。有下列情形之一耽誤申請時間的,應當認定為不屬于職工或者近親屬自身原因:(一)不可抗力在工地受傷怎么賠償 ;(二)人身自由受到限制在工地受傷怎么賠償 ;(三)屬于用人單位原因;(四)社會保險行政部門登記制度不完善;(五)當事人對是否存在勞動關系申請仲裁、提起民事訴訟。”根據上述規定,工傷認定申請的期限為事故發生之日起1年內,如無合法理由超出法定申請期限申請工傷,人社局將認定申請人不符合申請工傷認定的條件,從而作出不予受理工傷認定申請的決定,之后就不能走工傷賠償途徑在工地受傷怎么賠償 了。所以,一定要及時申請工傷認定。
要點二:無需確認勞動關系
為保障建筑行業中不具備用工主體資格的組織或自然人聘用的職工因工傷亡后的工傷保險待遇,加強對勞動者的傾斜保護和對違法轉包、分包單位的懲戒,現行工傷保險制度確立了因工傷亡職工與違法轉包、分包的承包單位之間推定形成擬制勞動關系的規則,即直接將違法轉包、分包的承包單位視為用工主體,并由其承擔工傷保險責任。這就意味著,“包工頭”雇傭的工人如果在建筑工地上干活受傷了,可以直接申請工傷認定,無需與違法轉包、分包的承包單位存在法律上或事實上的勞動關系。所以,如果選擇工傷途徑索賠,千萬不要浪費時間進行勞動關系確認。
要點三:責任單位確定
勞動和社會保障部《關于確立勞動關系有關事項的通知》(勞社部發[2005]12號)第四條規定:“建筑施工、礦山企業等用人單位將工程(業務)或經營權發包給不具備用工主體資格的組織或自然人,對該組織或自然人招用的勞動者,由具備用工主體資格的發包方承擔用工主體責任。”《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部(人社部發〔2013〕34號)關于執行<工傷保險條例>若干問題的意見》“七、具備用工主體資格的承包單位違反法律、法規規定,將承包業務轉包、分包給不具備用工主體資格的組織或者自然人,該組織或者自然人招用的勞動者從事承包業務時因工傷亡的,由該具備用工主體資格的承包單位承擔用人單位依法應承擔的工傷保險責任”。《最高人民法院關于審理工傷保險行政案件若干問題的規定》(法釋〔2014〕9號)第三條規定:“社會保險行政部門認定下列單位為承擔工傷保險責任單位的,人民法院應予支持:(四)用工單位違反法律、法規規定將承包業務轉包給不具備用工主體資格的組織或者自然人,該組織或者自然人聘用的職工從事承包業務時因工傷亡的,用工單位為承擔工傷保險責任的單位”。根據上述規定,如果選擇走工傷途徑索賠,工人只能找責任單位索賠,不能找包工頭,所以首先需要搞清楚項目的發包、分包、承包情況,明確承擔工傷賠償責任的主體,找準責任單位。
走人身損害賠償途徑
本文所討論的工人在建筑工地上受工傷,與我們常見的具有勞動關系的員工工傷不同,員工工傷是不能以人身損害為由直接向法院起訴的,必須走工傷賠償途徑。而工人在建筑工地上受工傷,由于工人與責任單位實際上并不存在直接法律關系,為了維護弱勢工人群體的合法權益,法律賦予工人可以參照工傷賠償的標準向責任單位索賠,但并未限制僅能通過這一種途徑維權。因此,工人可以選擇走工傷賠償途徑,也可以選擇走人身損害賠償途徑。
優點
程序簡單,耗時短。相比工傷繁雜的索賠流程,走人身損害途徑索賠可以在發生事故后快速啟動訴訟流程,直接要求責任主體承擔賠償責任,時間成本大大降低。
缺點
評殘標準相對工傷評殘標準高,且法院審理時需考慮工人對事故發生的過錯,賠償可能打折扣。
賠償責任主體確定
《最高人民法院關于審理人身損害賠償案件適用法律若干問題的解釋》第十一條規定,雇員在從事雇傭活動中遭受人身損害,雇主應當承擔賠償責任。雇傭關系以外的第三人造成雇員人身損害的,賠償權利人可以請求第三人承擔賠償責任,也可以請求雇主承擔賠償責任。雇主承擔賠償責任后,可以向第三人追償。雇員在從事雇傭活動中因安全生產事故遭受人身損害,發包人、分包人知道或者應當知道接受發包或者分包業務的雇主沒有相應資質或者安全生產條件的,應當與雇主承擔連帶賠償責任。人社部發〔2014〕103號文即《關于進一步做好建筑業工傷保險工作的意見》第九條規定“建設單位、施工總承包單位或具有用工主體資格的分包單位將工程(業務)發包給不具備用工主體資格的組織或個人,該組織或個人招用的勞動者發生工傷的,發包單位與不具備用工主體資格的組織或個人承擔連帶賠償責任”。根據上述規定可知,走人身損害賠償途徑維權,工人在起訴雇主的情況下,還可以要求違法發包、分包的責任單位與雇主承擔連帶責任。所以,起訴前需要確定雇主身份及項目發包、分包等情況。
如果您已經遇到類似問題,通過上文的講解,相信您已經對在建筑工地上受傷如何索賠的問題有了初步了解,您可以根據自己的具體情況來權衡、選擇維權途徑。同時,我們團隊也辦理了大量類似糾紛案件,無論通過訴訟還是非訴方式,基本都取得了不錯的效果。所以,也歡迎您咨詢我們律師團隊,我們將為您提供專屬法律服務,助您快速、精準維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