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身損害賠償債權人優先
業破產是指企業在生產經營中由于經營管理不善,其負債達到或超過所占有的全部資產,不能清償到期債務,資不抵債的企業行為。在破產制度中,應優先賦予受害人人身損害賠償請求權優先受償的地位。那么下面就由人身損害賠償債權人優先 我來為你詳細介紹。
企業破產后優先賠償人身損害
《侵權責任法》加大人身損害賠償債權人優先 了對人身損害賠償的保護力度,其第4條第2款規定:“因同一行為應當承擔侵權責任和行政責任、刑事責任,侵權人的財產不足以支付的,先承擔侵權責任。” 雖然沒有明確規定人身損害賠償的優先權,但是隨著社會的不斷發展,越來越強調對個人人身權利的保護,這是法律發展的大趨勢。
《侵權責任法》作了一個良好的開端,但是與其相關配套的法律卻沒有及時更新,存在脫節現象。關于破產程序中受害人的人身損害賠償請求權,《破產法》第113條規定:“財產在優先清償破產費用和共益債務后,依照下列順序清償:(一)破產人所欠職工的工資和醫療、傷殘補助、撫恤費用,所欠的應當劃入職工個人賬戶的基本養老保險、基本醫療保險費用,以及法律、行政法規規定應當支付給職工的補償金;(二)破產人欠繳的除前項規定以外的社會保險費用和破產人所欠稅款;(三)普通破產債權。”從該條規定看,其雖然強調職工的傷殘補助的第一受償順序,但是把對普通人身損害賠償之債列入普通債權中,位于破產清償順序的最末位。在實踐中,我國大多數破產案件的破產清償率不超過8%,破產企業的財產在支付了第一順序和第二順序的債務之后,往往所剩無幾,普通債權的清償率為零的情況非常常見。這就意味著普通的被侵權人基本上得不到賠償。這對被侵權人是很不公平的,也與加強人身權保護的精神不符。
人身損害發生具有被動性
人身損害賠償之債和合同之債之間有很大的區別:法律在合同法領域奉行意思自治原則,當事人可以依據自己的意思決定自己享有什么樣的權利以及怎樣實現自己的權利,因此合同當事人就應當為自己的決定負責,承擔自己的意思自治帶來的各種風險和后果。而人身損害賠償之債屬“被動之債”,被侵權人是在非自愿、不知情、沒有選擇余地的情況下遭受對生命、身體、健康的侵害,在我國的社會保障體系尚不完善的情況下,人身損害賠償金是受害人維持生存和發展的基本物質保障。在企業運行良好、資產充足的情況下,基于各種債權產生的清償并沒有太大的差異,但當債務人的財產因不能清償到期債權或者資不抵債而破產時,將人身損害賠償債權與普通債權放在同一順位上,使得被侵權人在破產清算程序中處于“雪上加霜”的境地。
優先賠償可彌補商業保險和社會救濟不足
從我國的具體情況看,商業保險和社會救濟都不夠發達。在企業破產情形下,遭受人身損害的受害人很難通過商業保險和社會救濟的途徑獲得有效救濟,對遭受人身損害的受害人而言,其人身損害能否獲得有效救濟,幾乎完全取決于破產企業的財產狀況。尤其在農村邊遠地區,一旦發生企業產品質量侵權事件并同時伴有企業破產事件發生,人身傷害受害人很難得到有效的保護,對于他們來說,企業賠償是救濟這些受害者的主要途徑,回顧近年來,食品安全事件頻頻發生,規模也非常大,社會危險性也非常嚴重。巨額的損害賠償責任可能使企業破產,在破產程序中,如果將人身損害賠償置于普通債權的地位,其受償順序在職工工資、養老保險、醫療保險等之后,顯然不利于對受害人提供充分的救濟。
優先賠償符合平等原則
從《破產法》第113條規定看,職工的傷殘補助、撫恤等費用處于優先受償的地位,其主要功能在于填補職工因傷殘等人身損害而遭受的損害。而受害人的人身損害賠償請求權應當屬于該條所規定的“普通破產債權”,其受償順序不僅在職工的工資和醫療、傷殘補助、撫恤費用之后,而且其受償順序還在社會保險費用和破產人所欠稅款等費用之后,處于最后的受償順序。從性質上看,不論是職工的傷殘補助、撫恤等費用,還是受害人的人身損害賠償請求權,其主要功能都在于填補職工或者受害人所遭受的人身損害,其功能具有同一性,應當處于同等的受償順序。《破產法》第113條將受害人的人身損害賠償請求權置于最后的受償順序,有違“同等情況同等處理”的平等原則,也不符合“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基本原則。
給予受害人最低限度的救濟
基于上述原因,在破產制度中,應當賦予受害人人身損害賠償請求權優先受償的地位。此處的受害人人身損害賠償請求權主要是指民事主體的生命權、健康權、身體權受到不法侵害,造成傷、殘、死亡及其他損害的賠償,暫不包括純精神損害賠償,但是應當包括因侵害人身權而造成精神疾病的治療費用。因為精神損害賠償請求權并非對受害人最低限度的救濟,而是為了對受害人的精神痛苦進行撫慰,而賦予受害人人身損害賠償請求權以優先受償的地位,主要是為了實現對受害人最低限度的救濟。
在破產程序中,賦予受害人人身損害賠償請求權,有利于對遭受人身損害的受害人起到最低限度的保障作用,從而彰顯法律的人文關懷和人道主義內涵,真正體現現代法律的“以人為本”的精神。而且在破產程序中賦予受害人人身損害賠償請求權以優先受償的地位,也有利于督促企業通過改進生產經營來避免人身傷害事件的發生。
企業破產后優先賠償人身損害,主要有兩種實現方式:一是修改《破產法》,即修改《破產法》第113條關于破產債權受償順序的規定,將受害人人身損害賠償請求權置于優先受償的地位。《破產法》中應當將人身損害賠償債權與勞動債權處于同一優先順位,即第一受償順位。勞動債權由于其特殊性、人身附屬性而處于優先受償的地位,人身損害賠償與勞動債權都含有人身利益保護的內容,在破產的受償順序應當同等對待,而不是厚此薄彼。二是出臺司法解釋。即由最高人民法院出臺相關的司法解釋,將受害人的人身損害賠償請求權的受償順序提前,將其提至第一順位的受償順序。
在企業破產財產分配中建立起對人身損害賠償的合理機制,對于保護被侵權人、強化企業社會責任感、防范大范圍的社會問題的發生具有重要的意義。當然,這只是第一步,理想狀態是在整個法律系統中貫徹人身損害賠償優先權制度原則,同時建立完善的社會保障制度以及商業保險制度分散風險。當企業破產遭受人身損害的受害人不能獲得完全清償時,受害人可以通過社會保障制度和商業保險制度來獲得救助,以便遭受人身損害的受害人能夠完全彌補自己的損害,從而能使自己恢復到未被侵害的狀態。
刑事退賠與民事債權誰優先在刑事涉案財物判后處理納人民法院執行的新形勢下人身損害賠償債權人優先 ,刑事退賠執行順位優先于一般民事債務。被執行人在執行中同時承擔刑事責任、民事責任,其財產不足以支付的,按照下列順序執行人身損害賠償債權人優先 :(一)人身損害賠償中的醫療費用;(二)退賠被害人的損失;(三)其他民事債務;(四)罰金;(五)沒收財產。債權人對執行標的依法享有優先受償權,其主張優先受償的,人民法院應當在前款第(一)項規定的醫療費用受償后,予以支持。
法律依據人身損害賠償債權人優先 :
《關于辦理非法集資刑事案件若干問題的意見》第十條根據有關規定,查封、扣押、凍結的涉案財物,一般應在訴訟終結后返還集資參與人。涉案財物不足全部返還的,按照集資參與人的集資額比例返還。退賠集資參與人的損失一般優先于其他民事債務以及罰金、沒收財產的執行。
民法典規定人身損害賠償如何執行民法典規定人身損害賠償人身損害賠償債權人優先 的執行方式是可以進行強制執行。人身損害賠償應當進行清償人身損害賠償債權人優先 ,對于暫時無力償還人身損害賠償債權人優先 的人身損害賠償債權人優先 ,經過債權人的同意或者是人民法院裁決人身損害賠償債權人優先 ,可以由債務人進行分期償還。有能力償還但是拒不償還的,由人民法院判決進行強制償還。
【法律依據】
《民法典》第一千一百八十七條
損害發生后,當事人可以協商賠償費用的支付方式。協商不一致的,賠償費用應當一次性支付;一次性支付確有困難的,可以分期支付,但是被侵權人有權請求提供相應的擔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