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最高人民法院關于審理道路交通事故損害賠償案件適用法律若干問題司法解釋
# 交通事故賠償五大核心問題解讀
## 一、誰該為事故負責?明確責任歸屬的九種情形
當機動車發生事故造成損失時,車主或管理人在四種情況下需要擔責。第一種情況是車主或管理人知道車輛有問題,且這個問題導致了事故。第二種情況是車主或管理人明知司機沒有駕照或駕照類型不符。第三種情況是車主或管理人清楚司機喝了酒、吃了違禁藥物或有影響駕駛的疾病。第四種是其他被法院認定有過錯的情形。
借用他人車輛出事故的情況需要特別注意。未經允許開別人的車出事,原則上由開車的人賠償。但車主或管理人有過錯的,也要承擔部分責任。例如車主明知借車人沒有駕照還出借車輛,就需要承擔相應賠償。
掛靠經營車輛出事故的處理方式很明確。不論是掛靠方還是被掛靠方,都要共同承擔賠償責任。這條規定有效防止了運輸公司通過掛靠方式逃避責任。
車輛多次轉手未過戶的情況有新規。最后一次拿到車的買家要負責賠償,這條規定解決了二手車交易中的糾紛問題。比如張三將車賣給李四,李四又轉賣給王五,只要完成實際交付,不管是否過戶,都由王五承擔責任。
套牌車出事故的處理分兩種情況。套牌車所有人要賠償,如果原車主同意套牌,雙方要共同擔責。例如李四仿造張三的車牌,張三發現后默許,事故后兩人都要賠償。
拼裝車或報廢車多次轉賣引發事故時,所有經手人都要負責。這條規定堵住了非法車輛流通的漏洞。比如改裝車經過三次轉賣后出事,原車主、中間商和現車主都要賠償。
## 二、哪些情況管理者要賠錢?七種特殊情形解析
駕校學員練習時出事故,駕校要負責賠償。這條規定促使培訓機構加強安全管理。例如學員在科目三練習中撞到行人,駕校需要承擔賠償責任。
試乘試駕出事故的處理有特別規定。試駕服務提供方需要擔責,但試駕人自己有過錯的,可以減輕服務方責任。比如試駕時闖紅燈出事故,試駕者要承擔部分責任。
道路維護不到位引發事故,管理者要賠償。但管理者能證明已做好防護工作的除外。例如路面有坑洞未設置警示標志導致事故,道路養護單位需要賠償。
違規堆放物品引發事故,堆放者要負責。道路管理者未盡清理義務的也要擔責。比如在路邊堆放建材未設警示標志,導致夜間車輛碰撞,堆放者和路政部門都要賠償。
高速公路違規進入要自己擔責。這條規定明確了高速公路管理者的責任邊界。行人翻越護欄被撞,不能要求高速公路公司賠償。
道路設計施工缺陷導致事故,建設單位和施工單位要賠。例如新修道路排水設計缺陷引發車輛打滑事故,施工方需要擔責。
車輛質量缺陷導致事故,生產商和銷售商要賠償。這條與消費者權益保護直接相關,例如剎車系統故障引發事故,車主可以起訴汽車廠商。
## 三、賠多少錢算合理?四種財產損失認定標準
人身傷害賠償包括醫療費、誤工費等直接損失,也包含精神損害賠償。例如事故造成傷殘,除治療費用外,還可以主張精神損失費。
車輛維修費、車上物品損失都能索賠。包括拖車費等必要支出都算在賠償范圍內。例如事故后叫拖車產生的費用,責任方需要支付。
車輛全損按事故時價值賠償。這條防止了賠償金額爭議,比如使用了五年的車被撞報廢,按五年車齡的市場價賠償。
營運車輛停運損失可以索賠。出租車、貨車等營運車輛修理期間的收入損失能獲得賠償。例如快遞車維修三天,可以主張這三天的運費損失。
私家車替代交通費能獲賠。車輛維修期間租車或打車的合理費用可以主張。比如修車七天產生的租車費用,責任方需要承擔。
## 四、保險怎么賠?六條關鍵理賠規則
強制保險優先賠償原則。事故賠償先由交強險賠付,不足部分用商業險,最后才是責任人自掏腰包。例如10萬元損失,交強險賠2萬,商業險賠7萬,責任人自己賠1萬。
特殊情形下保險公司先賠后追償。針對無證駕駛、酒駕等情況,保險公司先賠付,再向責任人追償。這條保障了受害人能及時獲得賠償。
未買保險的車主自己擔責。強制要求投保是為了保護受害人,未投保的要在保險額度內賠償。例如未買交強險的車主出事,需自行承擔最高20萬元賠償。
保險公司不得拒賠合同期內的過戶車輛。車輛買賣不影響保險效力,這條保護了二手車買家的權益。例如李四買張三的車,沒過戶時出事,保險公司不能拒賠。
多人事故按比例分攤賠償。多車事故的保險賠付按各車責任比例計算,超過總額的按限額賠付。例如三車追尾造成15萬損失,三車交強險總額能覆蓋,就按比例分配。
精神損害賠償優先原則。在交強險范圍內,精神損失賠償優先于財產損失。這體現了對人身權益的重點保護。
## 五、打官司要注意什么?三大訴訟要點
法院必須通知交強險公司參加訴訟。這條確保保險公司及時介入,受害人可以直接起訴保險公司。但已賠付完畢且無爭議的除外。
商業險公司可以列為共同被告。受害人可以一次性解決賠償問題,不需要分開起訴。例如同時起訴責任人和兩家保險公司。
事故認定書不是絕對證據。當事人可以提出反證推翻認定結論。比如有監控證明認定書記載有誤,法院會采納新證據。
無名死者賠償有特別規定。沒有親屬的死者,支付喪葬費的單位個人可以索賠。但未經授權的組織不能主張死亡賠償金。
這些規定涵蓋了交通事故處理的各個環節,既保護了受害人權益,也明確了責任劃分標準。普通群眾了解這些規則,可以更好維護自身合法權益,處理事故糾紛時也能心中有數。駕駛員和車主特別要注意車輛管理責任,避免因疏忽承擔不必要的賠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