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午戰爭讓我們明白了什么
中日甲午戰爭是在“中窮日富、中弱日強”的背景下爆發的甲午戰爭讓我們明白了什么 ,是一場窮國與富國、弱國與強國之間的戰爭。說當時的中國是一個“窮國”和“弱國”甲午戰爭讓我們明白了什么 ,這一點也不夸張。當時的中國雖然是一個泱泱大國,但“窮”在意志上,“弱”在斗志上。由于當時的清朝政府腐朽無能,逆歷史潮流而動,無心與日本交戰,一再姑息投降,故而被一個蕞爾小國所擊敗,使中華民族蒙受歷史上喪權辱國之恥。由此可見,一個國家、一個民族在面對侵略戰爭時必須要有“志”,要有威武不屈的意志,要有敢于亮劍的矢志,要有克敵制勝的壯志,首先在“志”上戰勝侵略者。此外,要使中華民族不再蒙恥,還必須要走富國強軍的民族復興之路,并將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意識轉化為“力”,即民族的凝聚力和戰斗力,國家的綜合國力和發展潛力,軍隊的戰爭實力和戰備潛力。可以堅信甲午戰爭讓我們明白了什么 :一個意志堅定、矢志不渝、壯志凌云的民族,一個國力盛、民力富、軍力強的國家,何懼任何形式的侵略者,何懼任何形式的侵略戰爭?
甲午戰爭告訴了我們什么道理經濟決定一切甲午戰爭讓我們明白了什么 ,而腐敗衰敗甲午戰爭讓我們明白了什么 的政治、落后的生產力必將導致經濟的衰弱甲午戰爭讓我們明白了什么 ,從而把民族、國家引向敗亡的深淵。環顧當今世界局勢甲午戰爭讓我們明白了什么 ,風云莫測甲午戰爭讓我們明白了什么 ,中國既面臨機遇,又面臨挑戰。中國只有抓住機遇,深化改革,完善各項社會制度,才能把建設有中國物色的社會主義事業全面推向21世紀,振興中華民族。
甲午戰爭讀后感當細細品完一本名著后,大家一定對生活有了新甲午戰爭讓我們明白了什么 的感悟和看法,是時候寫一篇讀后感好好記錄一下了??墒亲x后感怎么寫才合適呢甲午戰爭讓我們明白了什么 ?以下是我為大家收集的甲午戰爭讀后感(通用5篇),僅供參考,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甲午戰爭讀后感1
今天下午最后一節課是我最喜歡的——歷史課。我們講的是《甲午中日戰爭》。
學習這篇課文后,我深有感處,深深感覺到了那時中國政府的無能。不過也有許多令人佩服的英雄,比如鄧世昌,他駕駛的鎮遠艦上有許多大炮,可是都不能用,于是他就率軍去撞日本的船,金國激烈的斗爭后,最后被打敗了。船上的200多位士兵全部犧牲,而鄧世昌卻沒死,他的警犬緊拉住他,幾次救他,但是鄧世昌下頂了決心要亡,于是他把自己的警犬也按下到水中。
日本打敗中國后看中了中國當時東南亞最大的兩艘軍艦,有位愛國之仕不想讓日本拿去,于是就把軍艦炸了,而后自殺身亡。
中國失敗后,日本把中國賠償的錢85%投入軍事,而中國的慈嬉還從軍隊中抽錢為自己準備60大壽。這是多么大的差別啊甲午戰爭讓我們明白了什么 !簽定了喪權辱國的條約后還有心思過60大壽,而且錢還是從軍需中抽取的。
中國的古代是輝煌的,近代是恥辱的,讓我們牢記國辱,爭取為自己的國家做貢獻,獻出自己的一份力量甲午戰爭讓我們明白了什么 !
甲午戰爭讀后感2
道理類似的還有現在讓不少國人為之自豪的“抗美援朝”,很多人認為這一次戰爭,打擊了美國的囂張氣焰,提升了中國的國際威望,增強了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鞏固了新生的人民政權,也為未來的經濟建設奠定了堅實基礎。這固然沒錯,但是也應該看到,我們是砸鍋賣鐵地舉全國之力去打一場國境之外的地區戰爭,還要遮遮掩掩地用“志愿軍”的名義,不敢大方承認這就是人民解放軍。美國卻遠遠沒有竭盡全力,在裝備和道義上占據明顯優勢,挾“聯合國”之名帶上一群湊熱鬧的小國來救場。最后戰爭的結果,誰都沒占著便宜,而為換取這一結果,我們是以戰士的血肉之軀去彌補裝備訓練上的不足。
說白了,再多“假如”也沒用,甲午戰爭畢竟是已經一百多年前就已輸掉了的戰爭。如今如何“以史為鑒”,如何“面向未來”,才是最重要的事情。遺憾的是現如今我們的國家似乎已經失去了曾經的朝氣和理想,變得暮氣沉沉、舉步維艱。整個國家似乎都沉浸在“盛世”和“第二”的迷死中,再不敢說真話,再不愿做實事。
也難怪那么多的“精英”要往外跑,他們是不是真正意義上的精英,還有待商榷,但是我想至少他們都是明白人。
在豐島海戰中,還值得一提的就是,有必要為濟遠艦正名。在“傳統”的歷史教材中,濟遠艦一直是背負著“避戰逃跑”的罵名的。但是越來越多的史料發現,在日艦炮火的猛轟下,濟遠艦堅決還擊,艦上官兵臨危不懼、表現突出。在廣乙艦傷重被迫脫離戰場后,濟遠艦孤立難支,伺機脫離戰場。在這過程中,濟遠艦先是掛起白旗,后又加懸日本海軍旗,但并未按照日艦指示停輪。一些水手甚至還用尾炮反擊追擊的吉野艦,逼其逃離,濟遠艦最終得以回到威海衛。
對于濟遠艦“逃離戰場”的行為,甚至以“狡詐手段”來“逃離戰場”的行為,有人批評其“避戰逃跑”,但這個時候濟遠艦已經是在戰斗中損毀嚴重,艦上人員死傷慘重,基本上失去了戰斗能力;有人覺得這脫離戰場的手段不夠“光明正大”,那不妨回過頭看看日本的所做作為甲午戰爭讓我們明白了什么 :先是玩突襲,不宣而戰;在戰爭期間也為了逃避北洋艦隊的攔截而懸掛他國旗幟。特別是日艦還擊沉中國租用用于運兵的英國商船“高升號”,并為泄憤對包括外國船員和清軍士兵在內的落水者掃射屠殺,難道他們就“高尚”了“規矩”了?
在戰爭之中,“成王敗寇”從來都是鐵律。對于戰場之上的敵人和對手,如果你講道義、講規則,只能證明你比較傻,被揍慘的可能性也更大。
甲午戰爭讀后感3
日本統治者把他們的國家治理好后,國力漸漸富強起來了,對外侵略的野心也開始膨脹起來,他首先把侵略的矛頭對準朝鮮和中國。
1894年春,日本軍隊攻入朝鮮,在朝鮮成立傀儡政府,并授權日軍驅逐駐牙山的清軍,日本不宣而戰。在豐島海面上擊沉中國運兵船“高升號”同時,日本向駐牙山軍隊發起進攻,挑起戰爭。8月1日,中日政府同時宣戰,甲午戰爭開始。整個戰爭持續9個月。首先日本攻占平壤,中國守軍棄城逃跑,同時,日本海軍通過和中國海軍的黃海一戰,奪得了控制權,然后日軍突破鴨綠江防線登陸,隨后攻占了旅順。最后清軍在山東和遼東被日軍殺敗潰散。1895年2月1日,日軍占領威海衛。此后日軍水陸配合,攻擊了北洋艦隊,致遠艦指揮官鄧世昌因寡不敵眾,開船撞沉日軍吉野艦,北洋艦隊提督丁汝昌自殺殉國。2月17日,北洋海軍覆滅,威海衛失陷。4月17日,中日雙方簽訂了《馬關條約》,甲午戰爭以中國失敗結束了。
當時的中國一直是閉關鎖國,按照以往的規矩發展農業,自給自足,采取不同外界交易的政策,而這時的外國,科學技術飛速的發展,工業水平有了很大的進步,怪不得英法聯軍的一個上尉說:“中國就像一艘豪華的船,它不能作戰,而且這個船的船長又是個昏庸的人,至使整個大船覆沒?!钡谕鈬婈犈c中國交戰時,中國軍隊那自殺式進攻,足以令侵略者震驚,有人竟然說出這樣的話:“如果他們有厲害的武器,真不知道他們會干出什么事來?!?/p>
讀了這篇文章后,我不由得想起一句話:只有文官不貪財,武將不畏死,天下則太平矣。試想,如果清政府的官員不貪財怕死,守城將士個個能像鄧世昌那樣視死如歸、精忠報國,中國還會戰敗嗎?還會簽訂喪權辱國的《馬關條約》嗎?如果當時我們的戰艦先進,還會被日軍擊潰嗎?我現在要把對侵略者的憎恨化成一股力量,激勵我更加發奮學習,長大后成為國家的棟梁;也愿我的祖國更強大,永不再受屈辱。
甲午戰爭讀后感4
在中華民族悠久而偉大的歷史進程中,有許多令人驕傲的事情,也有一些讓人悲憤的事件。1894年發生在威海衛、劉公島一帶的中日甲午海戰就是一段令中華子孫痛心疾首的恥辱歷史。今年夏天,我的姑姑去威海出差,參觀了甲午海戰陳列館,并買了《甲午海戰》這本書送給我。在閱讀中,我感到北洋水師眾多愛國將領全身心地投入到保衛祖國海疆的戰斗中,他們置生死于度外,拼死奮戰,卻遭到清政府的阻攔與刁難,致使清軍喪失戰爭主動權,讓日軍步步緊逼,最終北洋水師全軍覆沒。作為一名華夏子孫,當我想到這段歷史,心中充滿了惋惜與悲憤。歷史見證,清政府的`無能是這場海戰慘敗的重要原因,但清軍將士誓死保衛我疆土的獻身精神是不能忘記的。在黃海大戰中,管帶鄧世昌帶領致遠艦官兵拼死一搏,最后發出命令:“全力以赴,撞沉吉野艦”全船將士全部遇難。在保衛劉公島戰斗中,雖受黃海大戰重創的北洋海軍臨威不俱,抵擋住了日軍七次猛烈進攻,在戰時,日軍大將曾送去勸降書,提督丁汝昌看罷怒道:“目下我師雖難,予決不棄報國大義,今惟一死以盡職也?!辈⑴c敵人更加猛烈對抗,直至2月12日水師彈盡糧絕。這些錚錚鐵骨的中華男兒,他們的愛國主義精神將永存。115年過去了,“知恥后勇”激勵著中華兒女奮發向上,有多少圣哲賢士披肝瀝膽,奮力開拓,有多少英雄豪杰英勇捐軀。作為新時代的少年,我們要把愛國主義情懷傳承下去,刻苦學習文化知識,培養優良品德,將來為祖國貢獻力量。
甲午戰爭讀后感5
據說對“甲午戰爭”的研究已經成為一門顯學,不知是否真的如此。就我的朋友圈子里,就甲午戰爭這段歷史認真讀過一兩本書的貌似基本沒有。從官方而言,也向來不見官方高層有何表態。也許所謂的“顯學”,不過是學術圈子里和少數歷史發燒友的自娛自樂。
我關注“甲午戰爭”的這段歷史,記得小時候就有看過一部關于甲午戰爭的電影,“致遠號”軍艦和其管帶鄧世昌是主角。那時候雖然還小,相對于現在而言可以說是處于“什么都不懂”的階段,看完這部電影還是覺得心痛。參加工作之后,書柜上關于清末改革史和甲午戰爭史的書漸漸地多了起來,每每讀到這個時期的歷史,都常常是扼腕嘆息。
對于中國人來說,這一時期的歷史,可以說是最令人揪心的。既有抗爭,又有怯弱;既力求振興,又進退失措;既在思想上進步神速,又在行動上畏畏縮縮。所以回顧這一段時間的歷史,最容易自然而然冒出來的想法就是“假如”……
之所以會有這么多的“假如”,某種程度上正說明這一時期出現了多少的失誤。本以為這種“業余”的思想只會在咱這種歷史小菜鳥的腦袋里浮現,畢竟咱也知道歷史不能假設,否則就是那些紅極一時的“穿越”式狗屎劇情了。有意思的是在讀《甲午戰爭新講》這本書的時候,發現作者戚其章先生也多次有類似的表述,雖然他是生于1925年的專業研究歷史的老先生。
比如在“豐島疑云”這一章節中,在總結豐島之役的失利原因時,就提到愛仁、飛鯨等兵船赴援朝鮮牙山時,丁汝昌做好了率艦隊主力定遠等八艘軍艦護航的計劃。李鴻章先是贊同,后又否定,但帥令無法違背。書中評價說李鴻章改變護航計劃的后果十分嚴重,如果執行原定的護航計劃,不僅豐島之役不會失利,反倒會給日艦先鋒造成重創。
這種論點,初一看好像很有道理,但仔細尋思一番之后,發現貌似也不是這回事。正如包括本書在內很多講述這一歷史的書中所提及的,這一期間日本間諜在中國的活動空前活躍,且很見成效。倘若執行原有的護航計劃,日本間諜不可能不知道,日本海軍在得知這一計劃之后也必然會相應地對作戰計劃進行修訂。也許濟遠等艦未必如此狼狽落魄,高升號也未必會被擊沉,但整個戰局能否因此逆轉,還是說不準的事情。但是必然不會像何廣成在《冤海述聞》中所說的那樣:該時濟遠正與倭三船鏖戰,更得大隊船掩其后,倭船必全沒,不特后至之操江、高升兩船可保無恙,而倭船經此大挫,海疆必不至如今日之蕩搖矣。
甲午戰爭帶來的反思甲午之戰甲午戰爭讓我們明白了什么 的準備。新中國的兩代人,都熟悉毛澤東的這句話,叫“不打無準備之仗,不打無把握之仗”。本來努爾哈赤也是懂得這句話的,他的子孫玄燁和弘歷也懂,但十代以后的子孫,似乎就不懂甲午戰爭讓我們明白了什么 了。甲午這一仗,從大清海軍來說,可謂是無準備、無把握之仗。而日本的海軍,早就下決心要和北洋水師決一死戰,他們做了方方面面的充分準備。據我所看到的材料,日本海軍在訓練的時候,重點目標就是要打沉“定遠”艦,他們把“定遠”作為自己的假想敵。日本陸軍在練習拼刺刀的時候,靶子上面畫的是李鴻章的頭像。全國上下以打敗北洋水師作為一個宏大的目標。而相反,大清一方,根本就沒有主動求戰的理念,沒有敢于亮劍的戰斗意志,當然,更沒有決戰必勝的信念。
戰術素養與訓練。說到準備和把握,這就涉及到平時訓練的潛在問題。比如我們多年來一直看到或聽到這樣的材料,說當年日本軍方拜訪北洋水師的時候,發現北洋水師官兵在大炮上晾曬衣服、炮筒里面灰塵很多等等。近年有一些專家反駁這些傳聞,說這些都是缺乏依據的“段子”。這些“段子”的真實性也許有問題,但從本質上批評了大清軍隊的訓練水平,見微知著,從非常小的細節上,反映出大清軍隊整體的戰術素養比較差。細節上的反駁,無力改變整體評價上的尷尬。
中日戰爭意識。今天頗有些人,跟著西方和日本的輿論,說中國的軍費過高了,威脅到世界和平了。這些人似乎不懂得,戰爭的準備,是在和平時期就必須“天天講月月講”的。回到當年,說到整體的戰爭準備,添船換炮這樣的“軍隊現代化建設”理念,在日本能夠從上到下貫徹下來,而大清這一邊,就不能得到有效貫徹。日本從天皇到很多富豪之家,都踴躍捐款,為海軍添置裝備。而大清這邊干什么呢,反而要挪用海軍經費,慈禧太后要修“三海”,后來又修頤和園。有學者指出,這個錢后來還了。但是起碼寅吃卯糧,把應該更新裝備的大好時間給耽誤了。
其實日本當時的經濟情況并不好,或者說綜合的經濟能力并不比清朝強。它是把中國打敗了之后,用戰爭的賠款,一步步完成其現代化的。日本那個時候,國家財政也比較困難,它在困難的情況下,能夠萬眾一心把國家的硬件先搞好。而這個時候,慈禧太后還是躺在權力的安樂椅上,做著萬壽無疆的大夢。
毀譽李鴻章。談晚清,談甲午,都繞不過李鴻章。國人認李鴻章為賣國賊,主要是因為他代表清廷,簽訂了一系列喪權辱國的不平等條約,包括《馬關條約》。這個歷史責任,李鴻章是逃脫不了的,他應該有責任。但是除了有責任之外,李鴻章也有苦衷,因為他畢竟處在那個位置,形勢給他提供的可能性空間并不大。李鴻章的政治才能、軍事才能,是得到當時的世界列強公認的。他是行伍出身,淮軍的首領,而且從治軍思想上看,應該說比曾國藩更與時俱進一點。列強對他評價比較高,日本對他也是敬畏三分。后來他去簽訂《馬關條約》的時候,日本人還打了他一槍,說明日本確實對李鴻章有過非常大的敬畏。但是這些,都在甲午之戰失敗以后,變得煙消云散了,日本人從此不再把中國人放在眼里,也不把李鴻章放在眼里。
評點丁汝昌。說到當年北洋水師的丁汝昌丁軍門,應該如何概括呢?第一,他大節無虧,就是說在民族氣節上是沒有問題的。勇于開戰,決不投降。第二,應該說是人才難得,他久經戰火的考驗,而且努力進取,有謀略有心胸。第三,很可惜的是,丁汝昌專業不對口,他不是海軍出身,造成指揮上有些外行,心有余而力不足。我們不能說他有勇無謀,他是想謀,但謀不到點子上。所以說丁汝昌這個人的一生,特別是他的死,是帶有悲劇性的。對丁汝昌那個悲劇性的服毒自殺,一方面應該有歷史的同情,另一方面,要從中吸取教訓:我們現在一定要培養專業的、合格的領導型人才,像丁汝昌那樣愛國的、敬業的、勇敢的,同時又是熟稔專業技能的現代化軍官。
方伯謙與民族大節。講到丁汝昌等甲午歷史人物時,應該注意,不要簡單化地評價,不要簡單地把一個人概括成英雄或者是狗熊。不因為某個細節否定他的功勞,也不因為他的功勞,就忽視他做得不對的地方。比如這個有爭議的人物方伯謙,他肯定在北洋海軍的發展過程中做出過他應有的貢獻,在戰爭中,他也不可能說沒有一點兒好的表現。但是他畢竟大節有虧。我們說丁汝昌是大節無虧,而方伯謙呢,我們能說他是民族英雄嗎?方伯謙家族的后代紀念他,這個可以理解。但是學界政界評價太高就過分了,這種人要是成了民族英雄,那豈不是誰都能成為民族英雄?盡管我們可以為他辯解,有些做法可以諒解,但是如果今天把方伯謙這樣的人都講成民族英雄,那普通老百姓都成什么了呢,就都是圣人了。戰爭中可以示軟、可以示弱、可以掛白旗,但是要討論,在什么情況下掛白旗。在自己沒有喪失攻擊和防衛能力的情況下,只是覺得自己實力不如敵人了,就掛白旗,那還打什么仗?那只要算一下雙方的實力,實力弱的一方就舉白旗投降算了。
建軍思想與海洋意識。今人批評李鴻章的海軍思想,是以消極防衛為主。當然這也不好過分責備李鴻章,因為當時舉國上下,也沒有明顯的比李鴻章更高明的意見,背后還是整個中華民族的海洋觀的問題,是整個中華民族的戰爭觀的問題。清朝后期,四面都是危機,但是朝廷在解決陸地防務問題上,就非常積極踴躍。左宗棠去辦西北事務的時候,朝廷當時是重西北、輕東南,可以說當年西北搞得相對成功,西北是北京的、是整個中國的一個大后院,一個無限縱深的后院。但是當時沒有認識到海洋這個方面可能是更重要的,甚至比內陸更重要,當時整個民族的認識沒有跟上去。中國古代的時候,海戰方面還是蠻先進的,無論船的噸位也好,船的機動性能也好,我專門去過相關的博物館看那些材料,中國人并非自古不重視海戰。但是,由于長時間的海內無事、海外沒有威脅,所以使中國人覺得,海洋就是一個天然的屏障,海外被看成是化外,甚至很多人不知道海外還有其他的生命,如果有,也只是相當于高級禽獸的未開化蠻夷。后來才發現海外來的一些人,人家水平很高。但是只有少數的知識分子明白這一點,整個民族的大多數人,不認為這些洋鬼子真比我們有更高明的生活技能,甚至很多老百姓認為鬼子的膝蓋是不能彎曲的。當中國被打敗了之后,歐洲很多國家來逼迫清廷簽訂不平等條約,英吉利來了、法蘭西來了、德意志來了,還有荷蘭、比利時也來了。于是有的大臣跟皇帝說:像比利時、西班牙這樣的國家是不存在的,這都是英國自己胡編出來的,他們想多要錢,又不好意思,所以又虛構出兩個國家來,就是想多要兩份錢。足見大清朝的地理觀念已經非常落后,不知曉世界的基本格局了。
中西航海目的不同。近代崛起的海洋國家,它們的海洋觀是和它的生存緊密相連的。而中國航海的代表舉措——鄭和下西洋,那不是生存的需要,而是這個國家覺得自己過得太好了,要出去炫耀天朝的威風。鄭和龐大的艦隊,一直航行到紅海,見到一個國家一個部落,上岸就送給人家東西,說甲午戰爭讓我們明白了什么 你看我們家很富有,我們家有這個、有那個,有老子、有孔子,有綾羅、有綢緞,有紅瓦、有青花。送完之后,說沒事到我們家喝酒去吧,然后就回來了。這就是鄭和下西洋——文化宣傳隊。而很多海洋國家的崛起,是伴隨著海軍的崛起或者海盜的崛起,經常是它的生存到了一個轉折點,不崛起不行了。我們的國歌里唱“中華民族到了最危險的時候”,西方國家在近代,經常是到了最危急的時候。比如說鴉片戰爭,背景是英國在歐洲貿易體系內的經濟狀況非常惡劣,歐洲快把它排斥出去了,它必須要在東印度公司,打出一個天下來。也就是說鴉片戰爭對于英國,是一個圍棋上的“生死劫”,它必須打贏。而清朝對于這個情況,根本就不知道,清朝的心態是打“無憂劫”。日本也是這樣的,甲午海戰的輸贏對日本關系是非常大的。它不打贏,今后就沒有強國的地位。它打贏了以后,就可以利用掘到的這一大桶金,徹底完成它的現代化。
美國文化與居安思危。回顧甲午,可以讓我們更清晰地看待中外文化的異同。比如今天很多人都把美國當做全部“世界”和全部“國際”,看待美國,也只看到其浮表的層面。我們在閱讀外國文化的時候,經常是有誤讀的。很多人想象中的美國,就是好萊塢大片加麥當勞。這些到底是真正的美國文化,還是美國文化的某個側面?美國人是不是都吃著麥當勞?美國什么人在什么時候吃麥當勞?其實美國多數吃麥當勞的是下層人,是那些工作非常累、工作到一點多還沒有結束的人,匆匆忙忙地買一份垃圾食品吃。有閑暇的人、收入高的人、有文化的人,是不怎么吃麥當勞的。而麥當勞到了中國,卻變成什么情況呢?很多人在麥當勞里面給孩子過生日——在我看來很痛心,這等于是在垃圾堆里給孩子過生日,還覺得這是孩子的榮耀。
美國文明有我們不認同的地方,但它很強大卻是一個事實。為什么強大?有很多原因,其中很重要的一點,是美國人始終在居安思危。美國已經是世界老大,經濟強大、軍事強大、科技強大,人莫予毒,但它老說自己不安全,并且老給自己“制造不安全”。它老在提醒它的國民:我們要有凝聚力,我們如果不居安思危,那恐怖主義什么的就來了。沒有恐怖主義,它也要制造一個恐怖主義。美國的軍隊,有事沒事要出去打仗。單看打仗不是好事,但是對于一個國家來說,它客觀上確實有很多積極作用。居安思危這一點,是我們古人常提的,而現在很多人卻忘了,自己吃上麥當勞,就覺得天下無賊,世界上再沒有什么事情了。我們現在幻覺中到處都是朋友,全是“戰略伙伴”關系,什么叫戰略伙伴關系?戰略伙伴關系哪有“同志加兄弟”好啊?而同志加兄弟,也都打起來了,何況是戰略伙伴關系呢?
所以,還是要回到古人那里,去吸取經驗教訓。漢朝、唐朝為什么達到了盛世?為什么是超級大國?就得益于居安思危的思想。漢朝面對著匈奴的不斷挑釁,逐漸凝聚了力量,追殺單于貴族于千里萬里之外。唐朝也是文武并用,平定了突厥吐蕃等外患。追求安定,是人類共同的、正常的精神需要,但是中國,必須有內仁外俠的民族精神,有居安思危的自我意識,有獨立自主的政治決斷,有果敢的民魂、軍魂,這個民族才能真正的“安”。如果只是看到目前尚無戰事,把“和平發展”的外交辭令當成自欺欺人的口號,而不去思慮可能發生的危機,那就是一種茍安,是虛假的“安”,是夢幻的“安”,頂多不過是南宋的首都——臨“安”。
簡答中日甲午戰爭的歷史啟示哪里有壓迫。哪里就有反抗甲午戰爭讓我們明白了什么 ,一味的忍讓甲午戰爭讓我們明白了什么 ,只會招致滅亡的災難,國家興亡,匹夫有責,這樣才能有永不退縮的勇氣與毅力去戰勝敵人。
甲午戰爭的教訓和給我們的啟示至于甲午之戰的失敗甲午戰爭讓我們明白了什么 ,應該從政治、經濟上去找原因甲午戰爭讓我們明白了什么 ,如果我們只盯著
戰術、技術問題那我們永遠也搞不清真正的原因,更不用說汲取教
訓甲午戰爭讓我們明白了什么 了。
關于檢討甲午戰爭失敗原因的思想方法:
(1)如果炮彈大多能命中敵艦而未能爆炸,則問題在于軍械;
(2)如果戰術對而射擊不準,則問題在于訓練;
(3)如果戰術、訓練、軍械都出了問題,則問題在于艦隊司令
丁汝昌;
(4)如果海軍敗而陸軍勝,則問題在海軍大臣;
(5)如果海、陸軍都失敗了,則問題在李鴻章;
(6)如果國家的軍事、政治、經濟都出了問題,則問題在西太后;
(7)如果咸豐、西太后、同治、光緒、浦儀都沒能搞好國家,則
問題在封建君主制度。
我的看法:甲午戰爭的失敗是封建君主制的失敗。
原理一:經濟決定政治,而戰爭則是政治的繼續。說到底戰爭是為
經濟利益服務的。
對比一下甲午戰爭和抗日戰爭就能搞清很多問題:
(1)經濟方面:
甲午年間:
中國的經濟力量強于日本,日本打仗靠外國借款,戰爭
只能維持一個較短的時間,否則日本即告破產。但由于滿清王朝一
味對外妥協,匆忙割地、賠款使日本冒險發動的戰爭收到了成果,
光賠款一項就相當于日本六年的總產值,日本貨幣從那時起實現了
金本位,一個日圓相當于一兩銀子。臺灣、朝鮮的割讓使日本的領
土擴大了一倍還多,這為日本日后的侵略打下了基礎,而中國的國
力卻受到了重創,賠款的白銀相當于一百艘鐵甲艦的造價,如果只
是白白丟掉了一百艘鐵甲艦問題還不嚴重,問題是日本得到了這一
百艘鐵甲艦,相當于中日兩國的實力相差二百艘鐵甲艦,以后就更
難追趕了。這一點上日本象一個賭徒:壓上了全部家當,僥幸贏了
一大筆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