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午戰爭主要事件
主要內容:
一八九四年九月十七日甲午戰爭主要事件 ,即平壤陷落甲午戰爭主要事件 的第三天,日本聯合艦隊終于在鴨綠江口大東溝附近的黃海海面挑起—場激烈的海戰。
日本海軍在大同江外海面,集中了12艘軍艦,包括其全部精華,即吉野、高千穗、秋津洲、浪速、松島、千代田、嚴島、橋立等八艘五千馬力以上的主力艦和巡洋艦。
9月15日上午,北洋艦隊的主力,即軍艦10艘,附屬艦8艘,在大清北洋水師提督(正二品)丁汝昌率領下到達大連灣。16日凌晨1時,銘軍的十個營共四千人分乘五艘運兵船,向鴨綠江口的大東溝進發。16日中午,艦隊抵達大東溝,到次日早晨,軍隊全都登陸。
17日上午8時,旗艦定遠上掛出龍旗開始返航。11時許,北洋艦隊突然發現西南方向海面上有幾簇黑煙,丁汝昌登上甲板瞭望,判定為日本艦隊。于是立即命令各艦升火、實彈,準備戰斗。11時半,吉野先發現北洋艦隊,發出信號“東北方向發現三艘以上敵艦”。
12時20分,日艦逐漸接近北洋艦隊。中午12時50分,北洋艦隊旗艦定遠首先開炮。十秒鐘后,鎮遠艦也發出炮彈,緊接著,北洋艦隊各艦一齊發炮轟擊。三分鐘后,日本旗艦松島也開始發炮還擊。剎時間,雙方各艦百炮一齊怒放,硝煙彌漫,海水沸騰。
擴展資料
戰爭爆發
1894年7月期間,日本發動戰爭的陰謀愈發明顯,中國國內輿論和清軍駐朝將領紛紛請求清廷增兵備戰,朝廷形成了以光緒帝載湉、戶部尚書翁同龢為首的主戰派,然而慈禧太后并不愿意其六十大壽為戰爭干擾,李鴻章為保存自己嫡系的淮軍和北洋水師的實力,也企圖和解。
這些人形成了清廷中的主和派。到7月中旬中日談判破裂以后,一直按兵不動的李鴻章才應光緒帝的要求,開始派兵增援朝鮮。隨著中日、日朝談判相繼破裂,列強調停均告失敗,1894年7月17日,日本大本營作出開戰決定。
7月20日,日本編成了以伊東祐亨為司令的聯合艦隊,隨時準備尋釁;同日,日本駐朝公使大鳥圭介向朝鮮政府發出最后通牒,要其”廢華約、逐華兵”,要求48小時內答復,朝鮮繼續敷衍日本,于是日本決定出兵控制朝鮮政府,以找到與駐朝清軍開戰的“委托”。
1894年7月23日凌晨,侵朝日軍突襲漢城王宮,擊潰朝鮮守軍,挾持朝鮮國王李熙(朝鮮高宗),解散朝鮮親華政府,扶植國王生父興宣大院君李昰應上臺攝政。日本嗾使朝鮮親日政府斷絕與清朝的關系,并“委托”日軍驅逐駐朝清軍。
控制了朝鮮政府后,1894年7月25日(農歷甲午年六月二十三日),日本不宣而戰,在朝鮮豐島海面襲擊了增援朝鮮的清朝軍艦“濟遠”、“廣乙”,豐島海戰爆發,海戰中日本聯合艦隊第一游擊隊的“浪速”艦擊沉了清軍借來運兵的英國商輪“高升”號,制造了高升號事件。
至此,日本終于引爆了甲午中日戰爭。
參考資料來源:百度百科-甲午海戰
參考資料來源:百度百科-中日甲午戰爭
中日甲午戰爭發生了什么?1894年(清光緒二十年)干支為甲午甲午戰爭主要事件 ,這一年爆發的中日海上大戰甲午戰爭主要事件 ,史稱甲午戰爭。甲午戰爭發生于1894年至1895年甲午戰爭主要事件 ,是中國近代史上中國軍民抗擊日本侵略的戰爭。
日本侵略中國蓄謀已久,1874年日本侵犯臺灣后,清政府加強海防建設。1888年北洋海軍編成,有艦艇25艘,官兵4000人。1894年7月25日,日本聯合艦隊發動豐島海戰,襲擊中國運兵船及護航艦。8月1日,中日雙方宣戰。戰爭之初,清軍陸軍自平壤敗退鴨綠江,日本海軍奪得黃海制海權。9月27日,黃海海戰爆發,5個多小時的海上激戰,北洋艦隊5艦被擊沉,4艦被擊傷甲午戰爭主要事件 ;日本聯合艦隊傷5艦。10月,在鴨綠江江防之戰中,清軍鴨綠江防線崩潰。11月,日軍攻占旅順口,血洗全城,殘忍的殺害無數中國民眾。日軍攻占旅順后,進攻威海衛,在1895年2月1日,占領威海衛。于是,日軍以海軍和陸軍配合攻擊北洋艦隊。經過激戰,北洋艦隊受到重創,提督丁汝昌等自殺殉國。17日,北洋艦隊全部覆滅。在遼東戰役中,清軍6萬余人從遼東全線潰退。
在甲午戰爭過程中,清廷一直在向日本請和。威海衛失陷后,就已經派李鴻章為全權大臣,赴日議和。1895年4月17日,《中日馬關條約》簽字。從此,中國半殖民地化程度迅速深化,人民承受著更加深重的災難。
甲午中日戰爭的內容1894~1895年日本侵略中國和朝鮮的戰爭。1894年(光緒二十年)爆發甲午戰爭主要事件 ,按中國干支紀年,是年為甲午年,故稱甲午戰爭。
編輯本段甲午戰史
一八九四年爆發的中日甲午戰爭,是中國以至世界近代史上的重大事件。
甲午中日戰爭是一場非正義的戰爭。
從中法戰爭結束到甲午戰爭爆發的九年,是中國在十九世紀下半葉一段最好的時期。在此期間,國內無大亂,遠東的國際環境緩和,中國與西方各國都處于和平狀態。以“富國強兵”為目標的洋務運動,歷經三十年,效果明顯。這表現在:左宗棠收復新疆之戰的勝利甲午戰爭主要事件 ;馮子材在鎮南關及諒山之役中大敗法軍;劉永福的黑旗軍屢創法軍;以及日本兵配合朝鮮開化黨人制造政變遭到失敗等。當時中國的國勢并不比日本弱。英國權威人士評論說:“亞洲現在是在三大強國的手中——俄國、英國和中國。”十九世紀下半葉中國共進行了五次對外戰爭,中法和約是唯一一個沒有割地賠款的和約。當時的環境應當說對中國的自強相當有利。
甲午戰爭前,遠東地區基本是俄、英爭霸,中國和日本的情況雖有不同,但都受到不平等條約的制約。甲午戰爭的勝利,使日本一躍成為亞洲強國,完全擺脫了半殖民地的地位。而中國的國際地位則一落千丈,財富大量流出,國勢頹微。甲午戰爭的失敗,對中國社會的震動之大,前所未有。一向被中國看不起的“倭寇”竟全殲北洋水師,索得巨款,割走國土。朝野上下,由此自信心喪失殆盡。清政府的獨立財政至此破產,靠向西方大國舉債度日。
甲午一戰,日本成為亞洲的暴發戶。戰爭賠款二億三千萬兩庫平銀;艦艇等戰利品價值也有一億多日元。而當時日本政府的年度財政收入只有八千萬日元。當時的日本外務大臣高興地說:“在這筆賠款以前,根本沒有料到會有好幾億元,全部收入只有八千萬日元。所以,一想到現在有三億五千萬元滾滾而來,無論政府還是私人都頓覺無比的富裕。”占領朝鮮、臺灣后,在戰略上對東北、華東構成了直接威脅,成為進攻中國大陸的跳板。日本第一次嘗到了侵略的甜頭,極大地刺激了其擴張他們侵略領土的欲望。
編輯本段戰爭之前
早在1868年,明治天皇睦仁登基伊始,即頒行詔書,宣稱“開拓萬里之波濤,宣布國威于四方”,志在向海外擴張。1868年明治維新后,近代中日兩國簽訂了第一個條約《中日修好條約》,第一款就說:“嗣后大清國、大日本國信敦和誼,與天壤無窮。即兩國所屬邦土,亦各以禮相待,不可稍有侵越,俾獲永久安全。”這是一個平等的條約。
然而,在條約待批期間,發生了琉球船民遇害事件。1871年12月,琉球船民因風漂流到臺灣,其中54人被臺灣土著(即“原住民”)殺害,其余由清政府護送回國。當時的琉球是清朝領土,對此并未提出異議,事件就此平息,日本政府也不知道。第二年日本使者到中國換約,從清政府邸報中看到此事,于是一面向本國報告,一面到總理衙門交涉,試探清政府對琉球、臺灣的態度。總理衙門回答說:“二島(指琉球、臺灣)俱甲午戰爭主要事件 我屬土,屬土之人相殺,裁決固在于我。何預貴國事,而煩為過問甲午戰爭主要事件 ?”這本來說得很好了,偏又畫蛇添足地說:“殺人者皆屬生番,故且置之化外,未便窮治。”這下叫日本抓住個把柄,拿“化外”二字大作文章,說臺灣土著的居住地不是中國領土,借口進攻臺灣。
1874年2月,日軍在臺灣瑯嶠登陸,開始了對臺灣的進攻。對日本來說,這次行動相當冒險,不僅當時中日國力懸殊,國際輿論也不支持。戰爭至8月,日軍增至3600人,但仍進攻不利,酷暑疫病,士氣低落。此時日本看到勝算太小,就派了公使到北京,爭取體面地結束戰爭。
9月日本公使來華后,先是虛聲恫嚇,后來又表示結束戰爭的“誠意”,說日本出兵臺灣費盡財力,中國也不能讓日本軍隊空手而歸,應當支付一些兵費然后日本撤兵,這樣雙方面子上都過得去。清政府覺得在戰爭中處于優勢,以賠錢來結束戰爭說不過去,而又不想為“化外生番”費太多精力,也想息事寧人,就表示可以考慮對在臺灣“被害之人”酌情“撫恤”,等于承認了賠款的原則。在10月31日簽訂的《北京專約》中,琉球人遇害寫成了“日本國民遇害”,日軍進攻臺灣寫成了“保民義舉”,中國以“撫恤”名義,賠償白銀五十萬。《北京專約》為日本兼并琉球提供了根據,1879年4月,日本占領琉球,更名沖繩縣。
擺弄完臺灣后,又開始擺弄朝鮮。當時的朝鮮仍處于封閉自守的封建王朝控制下,生產力落后,國內政局飄搖,靠清王朝的支持茍安一時。
明治維新后,日本開始加強發展在朝鮮的勢力,并通過外交手段,力爭使朝鮮脫離清政府控制,成為“獨立國”。由于沒有足夠的實力作后盾,外交努力并不太成功。1884年,日本趁中國忙于中法戰爭之際,駐朝公使竹添策動親日的“開化黨”政變,12月4日一夜間推翻了保守派政權。次日,國王下詔革新政治,建立了開化黨政府。保守派連忙請求中國軍隊支援,于是,袁世凱以保護朝鮮政府為名,率兵二千聲討亂黨,12月6日攻入王宮。竹添寡不敵眾,自焚使館,連夜潛逃。動亂中開化黨首相、大臣及三十多日本人被殺。
日本政府接竹添急報,立即派外務大臣率大批軍隊入朝,清政府也派了欽差大臣帶了陸軍和軍艦到朝鮮。對峙中日本感到軍事準備不足,因此并沒有采取軍事行動,轉而運用外交手段。當時日本不少人主張趁中法戰爭之機迅速發動對華戰爭,但以伊藤博文為首的一派人,考慮到日本國力,特別是軍事力量不足,主張“速節冗費,多建鐵路,趕添海軍”,積蓄力量。
1885年春,日本派伊藤博文為特派全權大使,到中國談判朝鮮問題。談判中伊藤每每以回國相要挾,后來李鴻章大怒道:“朝鮮事,中國并未辦錯,其錯處全在竹添;若因此決裂,我惟預備打仗耳!”盡管這樣,糾纏多日后簽訂的《天津條約》中,日本仍取得了向朝鮮派兵的權利。
條約簽訂后,清政府任命袁世凱總領朝鮮事務,加緊控制朝鮮。而日本則加強經濟滲透,并且加緊擴軍備戰,等待時機。
以后的九年,表面上風浪不興,但形勢正在悄然變化中……
日本一直注意著中國。1880年日本參謀本部長山縣有朋向明治天皇進呈的中國軍隊調查報告指出,清政府正在改革軍制,如果仿效歐洲,則平時可征兵425萬,戰時可達850萬人之多。所以他認為“鄰邦之兵備愈強,則本邦之兵備亦更不可懈”。1890年后,日本以國家財政收入的60%來發展海、陸軍,1893年起,明治天皇又決定每年從自己的宮廷經費中撥出三十萬元,再從文武百官的薪金中抽出十分之一,補充造船費用。舉國上下士氣高昂,以趕超中國為奮斗目標,準備進行一場以“國運相賭”的戰爭。在1890年時,北洋海軍二千噸位以上的戰艦有七艘,共二萬七千多噸;而日本海軍二千噸位以上的戰艦僅有五艘,共一萬七千多噸。1892年,日本提前完成了自1885年起的十年擴軍計劃,到了甲午戰爭前夕,日本已經建立了一支擁有六萬三千名常備兵和二十三萬預備兵的陸軍,和排水量七萬二千噸的海軍,超過了北洋海軍。
而在此期間的清政府,看到經過數十年的洋務運動,在一系列的軍事對抗中,已經不像鴉片戰爭時那樣,洋人幾艘炮艦就應付不了,所以不免有些飄飄然。又在與西方各國打交道的過程中,意識到西方人并無意吞并國土,只是想在貿易上占些便宜而已,于是就更加放松了軍備意識。雖然說最近幾年東鄰日本的一些動作,使人隱約感到將來會是個麻煩。
北洋海軍自1888年正式建軍后,就再沒有增添任何艦只,艦齡漸漸老化,與日本新添的戰艦相比之下,火力弱,行動遲緩。1891以后,連槍炮彈藥都停止購買了。這倒不是因為軍火工業實現了國產化——錢被慈禧拿去修頤和園了。慈禧太后說,光緒1875年登極時年幼,我不得不垂簾聽政,到1886年改為“訓政”,1889年“歸政” 。我什么都不過問了,修修花園養老還不行么?與明治天皇相比,對照何其鮮明!
編輯本段戰爭過程
中日甲午戰爭的整個過程,包括三個階段:
第一階段 ,1894年7月25日至9月17日 。這時在清廷內部,以光緒帝為首的主戰派占上風。是年慈禧太后六十歲,她盼望從速結束戰爭,以免耽誤她大辦慶典,因此傾向和議,但迫于清議,一時尚不敢公然主和。在此階段中,戰爭是在朝鮮半島及海上進行,陸戰主要是平壤之戰,海戰主要是黃海海戰。
平壤之戰發生于9月15日,是雙方陸軍首次大規模作戰。當時駐守平壤的清軍共三十五營,一萬七千人;進攻平壤的日軍有一萬六千多人,雙方兵力旗鼓相當。戰斗在三個戰場同時展開:其一為大同江南岸戰場。晨三時,日軍第九混成旅團在大島義昌少將的指揮下,首先向大同江南岸清軍發起進攻。太原鎮總兵馬玉崐督隊英勇抗擊,日軍官兵死傷慘重,無力再戰,大島義昌負傷,只得下令退卻,午后二時全部撤離戰場。其二為玄武門外戰場。玄武門為日軍的主攻方向,因此集中了優勢兵力,由立見尚文少將的第十旅團(又稱朔寧支隊)和佐藤正大佐的第十八聯隊(又稱元山支隊)擔任主攻。高州鎮總兵左寶貴登玄武門指揮,親燃大炮轟敵,官兵感奮,英勇殺敵。激戰中,左寶貴不幸中炮犧牲,其部下三位營官也先后陣亡,午后二時玄武門遂被日軍攻陷。日軍企圖向城內推進,遭到清軍阻擊,只得退守玄武門。其三為城西南戰場。晨七時,野津道貫中將親率日本第五師團本隊,從平壤西南用炮火掩護步兵沖鋒,清軍馬隊進行反擊。至中午,野津道貫見難以得手,下令暫停攻擊,退回駐地。此時對清軍來說,戰事尚有可為,但清軍總統(總指揮)葉志超貪生怕死,于午后四時樹白旗停止抵抗,并下令全軍撤退。六天里,清軍狂奔五百里,于21日渡鴨綠江回國。日軍占領朝鮮全境。
黃海海戰發生于9月17日 ,是中日雙方海軍一次主力決戰。發生于鴨綠江口大東溝(今遼寧東溝)附近海面。北洋艦隊參加戰斗軍艦為10艘,日本海軍投入戰斗軍艦則有12艘。中午開戰后,北洋艦隊重創日本比睿、赤城、西京丸諸艦。但北洋艦隊中致遠艦亦受重傷,管帶“鄧世昌”為保護旗艦,下令向敵先鋒艦吉野猛沖,以求同歸于盡,不幸中敵魚雷,200余人犧牲。下午,北洋艦隊10艦中 ,沉四、逃二、傷二,只余定遠、鎮遠兩艘鐵甲艦依然奮勇搏戰,并重創日本旗艦松島。戰至下午五時半,日本艦隊撤離戰場。
平壤、黃海戰后,日本方面廣造輿論,大肆渲染勝利,更加刺激了其擴大侵略戰爭的野心。而在清朝方面,身負軍事指揮重任的李鴻章則夸大失敗,以進一步推行其消極避戰方針,同時慈禧太后的主和也漸趨明朗化。
第二階段,從1894年9月17日到11月22日。在此階段中,戰爭在遼東半島進行,有鴨綠江防之戰和金旅之戰。
鴨綠江防之戰開始于10月24日,是清軍抗擊日軍入侵中國國土的首次保衛戰。當時部署在鴨綠江北岸的清軍共八十二營,約兩萬八千人。清政府任命宋慶為諸軍總統,節制各軍。日軍進攻部隊是山縣有朋大將統率的第一軍,包括桂太郎中將的第三師團和野津道貫中將的第五師團,共三萬人。雙方兵力不相上下。但是,宋慶雖負節制諸軍之名,各軍實則不服調度,而且士氣不振,將領多無抗敵決心。是日午前十一時,日軍先于九連城上游的安平河口泅水過江成功。當夜,日軍又在虎山附近的鴨綠江中流架起浮橋,清軍竟未覺察。25日晨六時,日軍越過浮橋,向虎山清軍陣地發起進攻。清軍守將馬金敘、聶士成率部奮勇還擊,因勢單力孤,傷亡重大,被迫撤出陣地。日軍遂占領虎山。其他清軍各部聞虎山失陷,不戰而逃。26日,日軍不費一槍一彈占領了九連城和安東縣(今丹東)。在不到三天內,清朝重兵近三萬駐守的鴨綠江防線竟全線崩潰。
金旅之戰也開始于10月24日,至11月22日旅順口陷落,這是甲午戰爭期間中日雙方的關鍵一戰。日本第一軍進攻鴨綠江清軍防線的同一天,大山巖大將指揮的第二軍兩萬五千人在日艦掩護下,開始在旅順后路上的花園口登陸。日軍的登陸活動歷時十二天,清軍竟坐視不問。11月6日,日軍進占金州(今遼寧金縣)。7日,日軍分三路向大連灣進攻,發現清軍早已潰散,不戰而得大連灣。日軍在大連灣休整十天后,開始向旅順進逼。當時旅順地區清軍有七統領,道員龔照玙為前敵營務處總辦,有“隱帥”之稱,共轄三十三營,約一萬三千人。18日,日軍前鋒進犯土城子,徐邦道指揮拱衛軍奮勇抗御,將日軍擊退。是日,龔照玙竟置諸軍于不顧,乘魚雷艇逃往煙臺。19日,黃仕林、趙懷業、衛汝成三統領也先后潛逃。21日,日軍向旅順口發起總攻。22日占領旅順口并血洗全城。
隨著清軍節節敗退,在清廷內部,主和派已占上風,大肆進行投降活動。旅順口失陷后,日本海軍在渤海灣獲得重要的根據地,從此北洋門戶洞開,北洋艦隊深藏威海衛港內,戰局更加急轉直下。
第三階段,從1894年11月22日到1895年4月17日。在此階段中,戰爭在山東半島和遼東兩個戰場進行,有威海衛之戰和遼東之戰。
威海衛之戰是保衛北洋海軍根據地的防御戰,也是北洋艦隊對日的最后一戰。其時,威海衛港內尚有北洋海軍各種艦艇二十六艘。1895年1月20日,大山巖大將指揮的日本第二軍,包括佐久間左馬太中將的第二師團和黑木為楨中將的第六師團,共兩萬五千人,在日艦掩護下開始在榮成龍須島登陸,23日全部登陸完畢。30日,日軍集中兵力進攻威海衛南幫炮臺。駐守南幫炮臺的清軍僅六營三千人。營官周家恩守衛摩天嶺陣地,英勇抵御,壯烈犧牲。日軍也死傷累累,其左翼司令官大寺安純少將中彈斃命。由于敵我兵力眾寡懸殊,南幫炮臺終被日軍攻占。2月3日日軍占領威海衛城。威海陸地悉被敵人占據,“丁汝昌”坐鎮指揮的劉公島成為孤島。連日來,日軍水陸兩路配合,先后向劉公島和威海港內北洋艦隊發動八次進攻,均被擊退。在此期間,日本聯合艦隊司令伊東佑亨曾致書丁汝昌勸降,遭丁汝昌拒絕。5日凌晨,旗艦定遠中雷擱淺,仍做“水炮臺”使用,繼續搏戰。10日,定遠彈藥告罄,劉步蟾下令將艦炸沉,以免資敵,并毅然自殺與艦共亡。11日,丁汝昌在洋員和威海營務處提調牛昶昞等主降將領的脅迫下,拒降自殺。洋員和牛昶昞等又推署鎮遠管帶楊用霖,出面主持投降事宜。楊用霖拒不從命,自殺殉國。12日,由美籍洋員浩威起草投降書,偽托丁汝昌的名義,派廣丙管帶程壁光送至日本旗艦。14日牛昶昞與伊東佑亨簽訂《劉公島降約》,規定將威海衛港內艦只、劉公島炮臺及島上所有軍械物資,悉數交給日軍。17日,日軍在劉公島登陸,威海衛海軍基地陷落,北洋艦隊全軍覆沒。
遼東之戰持續的時間很長。自日軍突破清軍鴨綠江防線后,連占鳳凰城、岫巖、海城等地。清政府調兩江總督劉坤一為欽差大臣督辦東征軍務,授以指揮關內外軍事的全權,并任命湖南巡撫吳大澄和宋慶為幫辦,以期挽回頹勢。從1895年1月17日,清軍先后四次發動收復海城之戰,皆遭挫敗。2月28日,日軍從海城分路進犯,3月4日攻占牛莊,7日不戰而取營口,9日又攻陷田莊臺。僅十天時間,清朝百余營六萬多大軍便從遼河東岸全線潰退。
《馬關條約》的簽訂
隨著戰爭的失利,清政府進一步加緊了乞降活動。2月11日,決定派李鴻章為全權大臣,赴日議和。4月17日,李鴻章與日本內閣總理大臣伊藤傅文及外務大臣陸奧宗光在馬關春帆樓簽訂《馬關條約》,包括《講和條約》十一款,《另約》三款,《議訂專條》三款,以及《停戰展期專條》兩款。
該條約的簽訂,使中國社會的半殖民地化進一步加深,同時它也成為中國近代民族覺醒的一個重要轉折點(下一章會具體講到)。
馬關條約的失敗原因
落后的封建主義不是新興資本主義的對手
中日甲午戰爭的整個過程,包括三個階段。第一階段發生在何時?主要發生哪些事件?中日甲午戰爭第一階段甲午戰爭主要事件 ,從1894年7月25日到9月17日。這時在清廷內部,以光緒帝為首甲午戰爭主要事件 的主戰派占上風。是年慈禧太后六十歲,她盼望從速結束戰爭,以免耽誤她大辦慶典,因此傾向和議,但迫于清議,一時間不敢公然主和。在此階段中,戰爭是在朝鮮半島及海上進行,陸戰主要是平壤之戰,海戰主要是黃海之戰。
簡要概括中日甲午戰爭的故事甲午戰爭是1894年日本侵略中國和朝鮮的戰爭。
按干支紀年甲午戰爭主要事件 ,時為甲午年甲午戰爭主要事件 ,故稱甲午戰爭。
1874年甲午戰爭主要事件 ,朝鮮發生內亂。亂事平定后甲午戰爭主要事件 ,由于日本拒絕撤兵,擊沉甲午戰爭主要事件 了中國的運兵船并且向清兵突襲,1894年,日本發動甲午中日戰爭。經歷了平壤戰役,黃海海戰,遼東戰役,威海衛戰役四次戰斗后,中國北洋水師全軍覆沒。
清政府迫于日本軍國主義的壓力,簽訂了繼《南京條約》后,又一個喪權辱國的《馬關條約》,又把中華民族帶入了災難的深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