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下一個大地震預測
大家對于李四光是再熟悉不過了中國下一個大地震預測 ,他是中國下一個大地震預測 我國著名的地質學家,是中國地質力學的創始人,對于我國地震事業的發展有著不可磨滅的貢獻,在民間出傳言李四光預言四大地震,而且四大地震剩一個沒有發生,其他三個都發生了,難道李四光真的有這么神奇嗎?我們具體來看看什么回事吧。
傳言李四光預測四大地震中國下一個大地震預測 :唐山/四川/邢臺/臨沂
我們知道李四光可以說是中國地質力學的權威人物,他對地質和地震的研究是具有專業性和科學性的,所以在民間就傳言,李四光曾經根據中國的地理位置和地質構造,預言中國將會發生四大地震,人們要提前做好預防措施。
傳說李四光預言四大地震的地點分別是邢臺、唐山、四川和臨沂,更為神奇的地方在于這個四大地震剩一個沒有發生,我們知道在1966年發生了6.6級邢臺大地震,1976年發生了7.8級的唐山大地震,2008年四川汶川發生了8.0級大地震,下面只剩下臨沂沒有發生大地震了。
因為前三個預言已經成真,所以這個民間傳說就更加的真實,其實對于看過中國地震帶分布圖的人都知道,傳言中所說的四大地震地點都正好位于中國地震帶上,也就說只要位于地震帶上的區域都有可能發生地震,之所以有這樣的民間傳說,可能是人們對于李四光這位偉大的地質學家的崇拜吧。
除了上面的地方發生過地震以外,中國其他許多地方也都發生過地震,其中震級最大的是發生于1920年的甘肅省海原縣的海原大地震。
中國最大的地震:海原大地震(8.5級)
1920年12月16日在甘肅省固原縣和海原縣發生的8.5級特大地震,可以說是中國最大的地震了,地震釋放的能量相當于11.2個唐山大地震。當時地震發生時造成了28.82萬人死亡,約30萬人受傷,直接被毀的城有四座,還有數
李四光預測中國60年內將有4次特大地震沒有
李四光預測的四大地震是:
唐山
四川
邢臺
臨沂
網絡有流傳中國下一個大地震預測 ,李四光預測的四大地震是:
唐山
四川
邢臺
臨沂中國下一個大地震預測 !!!
四個中有三個:唐山
四川
邢臺
都已經地震過了……
中國下一個大地震預測 我認為是謠傳,并試著尋找相關的可靠信息,幾乎完全找不到可以相信的出處。事實上,根據李四光的預測,我國有四大地震帶,它們是:
l
東南部的臺灣和福建沿海
l
華北的太行山沿線和京津唐地區
l
西南青藏高原和它邊緣的四川,云南兩省西部
l
西部的新疆,甘肅和寧夏
首先,讓我們共同理解一下相關的概念:
什么是地震帶?
答:地震發生較多又比較強烈并與大型活動構造帶有內在聯系的地帶,叫地震帶。世界上主要有三大地震帶:①環太平洋地震帶;②歐亞地震帶;③海嶺地震帶。
我國的地震活動主要分布在五個地區的23條地震帶上。這五個地區是:
①臺灣省及其附近海域;
②西南地區,主要是西藏、四川西部和云南中西部;
③西北地區,主要在甘肅河西走廊、青海、寧夏、天山南北麓;
④華北地區,主要在太行山兩側、汾渭河谷、陰山-燕山一帶、山東中部和渤海灣;
⑤東南沿海的廣東、福建等地。我國的臺灣省位于環太平洋地震帶上,西藏、新疆、云南、四川、青海等省區位于喜馬拉雅-地中海地震帶上,其中國下一個大地震預測 他省區處于相關的地震帶上。
現代科學對地震的成因作了以下解釋:
由于地球在不斷運動和變化,逐漸積累了巨大的能量,在地殼某些脆弱地帶,造成巖層突然發生破裂,或者引發原有斷層的錯動,這就是地震。
地震絕大部分都發生在地殼中。
地震共分為構造地震、火山地震、陷落地震和誘發地震四種。
l
構造地震是指在構造運動作用下,當地應力達到并超過巖層的強度極限時,巖層就會突然產生變形,乃至破裂,將能量一下子釋放出來,就引起大地震動,這類地震被稱為構造地震。
l
火山地震是指在火山爆發后,由于大量巖漿損失,地下壓力減少或地下深處巖漿來不及補充,出現空洞,引起上覆巖層的斷裂或塌陷而產生地震。這類地震數量不多,只占地震總數量7%左右。
l
陷落地震是由于地下溶洞或礦山采空區的陷落引起的局部地震。陷落地震都是重力作用的結果,規模小,次數更少,只占地震總數的3%左右。
l
人工地震和誘發地震是由于人工爆破,礦山開采,軍事施工及地下核試驗等引起的地震。由于人類的生產活動觸發某些斷層活動,引起的地震稱誘發地震,主要有水庫地震,深井抽水和注水誘發地震,核試驗引發地震,采礦活動、灌溉等也能誘發地震。我國廣東新豐江水庫自1959年10月建成蓄水以來,截止到1987年,已記錄到337次地震,其中1962年發生了6.1級地震,使混凝土大壩產生82米長的裂縫。
構造地震是最容易被引起的種類,占地震總數90%以上。
李四光老人科學的分析了我國地質結構,預測出相對其他地區容易產生地區的的幾大地震帶,并沒有可靠的資料明確顯示,他曾經預測過唐山
四川
邢臺
臨沂四大地震,所以網絡流傳畢竟是惟恐天下不亂的小人在散播的謠言。
我們要做的是科學的認識地震和關心、支持受災地區的家園重建。
讓我們一起為受災地區的人民真誠的祈禱!
地震預測地震預測從時間尺度來說可分為長期預測和短期預測。在我國的地震預測工作中又分為長期、中期、短期和臨震四個層次。從強度來說中國下一個大地震預測 ,則可分為特大地震預測(8~8.5級)、大震預測(7~8級)、強震預測(6~7級)和中等地震預測(5~6級)四個層次。就預測的方法、思路來分中國下一個大地震預測 ,有確定性地震預測和概率性地震預測。前者認為按成因觀點去預測更具有物理意義,后者認為在成因不明情況下用概率預測更現實。
圖13.3.3 中國地震帶分布(指發生7級以上地震的地震帶)
13.3.2.1 在工程抗震意義上的地震預測——長期預測
這個預測主要是指地震烈度區劃工作。即把國土上今后某時段內可能遇到不同強度的地震區域劃分出來,以供建設單位參考進行設計抗震。在大震后重建家園時也要考慮較長時間可能遇到的地震及強度,這也是長期地震預測。關于中國的地震烈度區劃工作,建國以來曾進行過四次。下面我們從科學思路上加以介紹。1955~1957年,在蘇聯專家幫助下,由李善邦先生領導完成了中國第一代地震烈度區劃圖。該圖的區劃原則是“重演類比原則”,即歷史上某地遭遇過多大地震,將來還會重演中國下一個大地震預測 ;已知在什么地質構造條件下發生了某種強度的地震,別處類似地質構造條件的地方將來可能也會發生類似強度的地震。第二代中國地震烈度區劃圖是1977年編制出版的。它的區劃原則沒有關鍵詞表達,我們按其實質稱其為“缺震找主原則”,即在一個地震帶和地震區內統計它們已經發生的不同震級地震的數目比例和活動水平,即所謂的b值曲線;然后按此曲線去外推未來一定時段內可能還會發生不同震級的地震多少次;再按地震活動的指標和發震構造的指標去找這個缺的地震可能在哪個具體地段發生,這就是“找主”。一旦認定,即把該強度的地震安放在這個具體地段,然后按它們發生時的波及情況去區劃其影響范圍內的地震烈度。以上兩代地震烈度區劃圖,都是具有一定成因背景來做未來地震烈度區劃的。
第三代地震烈度區劃圖是1990年問世的。考慮到現時地震成因還不很清楚,因之把地震發生的事件當作隨機性事件來考慮,并借鑒美國學者Cornell提出的地震危險性概率方法加以改進和充實編制了中國第三代地震烈度區劃圖。具體做法是通過區域地震活動性、地球物理場和地震地質條件的認識,劃分出能反映地震活動特征和地震活動水平的統計單元,即地震區和帶(共得出27個帶)。再以地震帶為基礎,統計大小地震的震級-頻度關系,分析未來100年內該帶的地震活動趨勢,由此確定該地震帶的地震年平均發生率。在地震帶中以強震發生的地質標志和地震活動圖像為依據,進一步劃分出具有不同震級上限的潛在震源區(共得733個潛在震源區)。對于這些潛在震源區,考慮各種預測因素,按震級間隔分檔,分配地震年平均發生率于每個潛在震源區內。以上是從發震的震源來講的。對于某地點上遭遇的地震烈度來說,則當地發生的地震與外來地震的波及烈度都要考慮,這就涉及到等震線衰減的研究。在進一步預測未來各潛在震源區地震發生時強調了地震發生的隨機性,此時如知道某種震級地震的年平均發生率,則可用分段的泊松過程來求未來一定時段內不同震級地震發生的概率。對某一點上的地震烈度來說,凡影響到該點達6度破壞的地震,包括當地和周圍地震帶和潛在震源區發生的地震概率都要考慮。這就要把各概率迭加起來,即所謂該點上的全概率。在全國3萬個控制點上都求全概率,最后把超越概率達10%的那個烈度定為該點上今后50年內的烈度,并把同樣烈度的點連起來即得到全國地震烈度區劃圖。這個圖上的烈度與第一代、第二代烈度區劃圖上的定義不同。第一代和第二代為今后一定時段內的最高烈度,而第三代圖上的烈度是概率性的,其中還包含有10%的概率可能超過此烈度。在地震烈度區劃中有用烈度表示的,還有用振動三參數(最大振動的加速度值,最大振動的持時,和最大震動的周期)表示的。這兩個表示是有關聯性的,但也各有其優缺點。烈度值的優點是綜合性的,它可包括振動、地裂、地陷、崩塌等,但物理意義含混。三參數物理思路明確,但卻不能包括大量其中國下一個大地震預測 他現象。因之前者可稱為綜合烈度,后者可稱為物理烈度。
第四代地震烈度區劃圖的編圖思路是與第三代相似的,但不再用烈度表示了,而是用加速度峰值A和地震反應譜特征周期Tg來表示。這些值是與烈度有一定關系的。概率的規定仍是采用50年超越概率為10%來考慮,即某地點所定的A和Tg在今后50年內超過它們的概率為10%。由于不同的場地其地震波的反應譜不一樣,所以規定這個圖上所標的加速度峰值A和Tg是在平均場地上,即中硬場地上的數值。另外,由于我國缺乏全國各地點上實際觀測到的A和Tg值,烈度值是有的;于是把美國的不同烈度下的A和Tg值經過轉換而成為中國不同烈度所相應的A和Tg值。鑒于中國東部和西部同樣震級的地震其烈度衰減不同,所以又分別對中國東西部定出了不同A和Tg的衰減關系,以用于中國地震動參數區劃圖。這個中國地震動參數區劃圖與以前三次區劃圖不同的地方是,它作為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標準,從2001年2月2日起強制執行。這個圖公布后不久,2001年11月14日昆侖山口西發生的8.1級地震和2003年2月24日新疆巴楚伽師發生的6.8級地震都超過了該圖上的標準。因此,我們認為,地震烈度區劃或地震動參數區劃工作還需進一步深入研究。
我國海域也有強地震活動,有關人員也在1987年作了一個較概括的海域地震烈度區劃圖。海域區劃圖與陸地區劃圖的最大不同處是海區內有的地方組成巖石圈上層的花崗巖層很薄或缺失,稱為海洋型地殼,那里不發生大震。
13.3.2.2 監測、預測意義上的地震預測
這是指中期(數年尺度)、短期(數月尺度)和臨震(數天尺度)三個時間尺度的地震預測。現在人們習慣于把這三個時間段的預測稱為地震預測。下面我們分別作些討論。
預測的物理基礎有以下幾個方面。
a.大震前震源區有微裂縫出現。這個現象是人們從巖石模擬實驗中得出的,即巖石加壓后快接近巖石大破壞時,巖石中先有小破裂發生,并伴有聲發射現象。這相當于地殼中完整巖石破裂錯動發生大地震前,震源地方先有小破裂發生。這種小破裂包括剪切型小破裂,引張型小破裂和擴容型小破裂。所謂擴容型小破裂是裂縫面走向平行于壓力方向的破裂。以上幾種類型的小破裂發生則會伴有波速異常、前震、地聲以及電磁波前兆等。另外,也可能伴有重力異常前兆。
b.大震前的預滑(或稱預位移)出現。在地質上老斷層因受構造力的正壓力分量作用粘住的情況下,當構造力的剪切應力促使斷層大錯動前,斷層面上就先有慢慢的小幅滑動,這就是預滑或稱預位移。預位移的發育程度與作用在斷層面上的構造壓力大小有關,壓力太小了,預位移和大錯動就重合在一起同時發生了。另外預位移大小也與后面主震震級大小有關。震級大時預位移的幅度也越大。根據實驗和天然地震可知,預位移的幅度約為后面大震時錯動幅度的2%~5%。預位移的發生可引起地形變、地傾斜、地應力、地下水位變化以及長周期地震波等前兆。
c.大震前的讓位運動。大震發生前與震源相關聯的周圍構造環境要發生變動,特別是在大震斷層盤欲錯動的方向上構造運動產生的讓位更為重要,它使斷層盤體緩慢向前運動最后發生大錯動。這種讓位運動也是大震發生的前兆基礎之一,它可在GPS測量、基線測量、地下流體逸出等方面表現出前兆。一般讓位的范圍越大,后面的地震也就越大。這就導致了前兆范圍越大,后面地震越大的關系。它是震級預報的基礎之一。1976年唐山大震前,在其震源斷層東南盤欲錯動的方向上有大范圍地裂縫發生,這可能就是構造讓位的表現。
d.預測地震的外因條件。在大量前兆現象出現的情況下,估計可能要發生地震了,但哪一天或哪幾天發生還是不知道的。于是人們就參考可能觸發地震的外因(如引潮力大的初一和十五,易于發生氣象過程變化的節氣以及可能觸發地震的磁暴等)出現的時間,來預測這個地震可能出現的時間。以上這種預測是把前兆和外因單獨考慮的。如果認為臨震前震源地方已經很不穩定了,平時不起作用的微小外因此時可激勵震源過程從而表現出與外因同步的較明顯的前兆,則可認為大震快要發生了,并用外因再出現的時間預測大震發生的時間,這就是“調制模式”預測地震的思想。
e.關于地震的地點預測。地震預測必須是時間、地點和強度的三要素預測。其中地點預測更難。對于這個問題,一般認為地點可能會在地震帶交會區、以往震中遷移所至地區、能量未釋放的地震空區、前震發生地區和能圈定應力積累單元的震源孕育模式所代表的地區。另外,大震平靜期中發生過6級地震的地方在下一個大震高潮來臨時該地方也是大震預測的選擇區之一。
f.關于特大震和大震的預測。這里談的是7級到8.5級大地震的預測問題。我們認為對如此大的地震必須專門研究,其規律不宜與中小型地震預測指標和思路混在一起。對于這種特大震和大震的預測首先要用歷史上的震例建立起預測模式,例如三性法,即周期性、倍周期性和黃金分割性組合的方法是可用的,它在預測實踐中曾取得了較好的效果。
預測地震的戰略有以下幾個方面。
a.塊、帶、源、兆、場、觸、報的預測思路。即塊體與塊體之間有相對運動,遂成為地震帶,而帶中有積累應力的地段和調整應力的地段,因之就有若干個震源。找到源后,再研究它孕育和發生時牽動的地區范圍多大,這就是場。在震源地方有預滑或其附近有讓位時就會出現前兆,這就是兆,然后考慮外因的觸發,最后預測和預報地震。
b.關于漸近式預測與跨越式預測。所謂漸近式預測就是在中期預測有可能發震的地區,不斷加強監測和追蹤以實現地震預測。所謂跨越式預測就是根據地震活動周期和外因調制觸發地震的周期跨越式地預測何時可能發生地震。在這里要討論一下混沌問題。現代物理學中發現了事物確定性演變過程中會出現混沌,有混沌就不易作早期預測了。對于地震來說,混沌的原因是因為震源演變過程中出現了原來不知道的變化(漲落),它改變了以前按確定性演化所作的預測。這就是早期不可預測的混沌。漸近式預測是不斷追蹤的,如有原來不知道的變化就可監測到,從而在新的條件下作預測仍是可能的。另外震源地方在臨震前有外因在震源區和其周圍大范圍作用,它可協同震源地方各個不穩定處共同進入劇烈不穩定而發震,這樣亦可用外因再出現的時間作跨越式地震預測。
c.關于短臨地震預測的戰略。這個戰略是:抓短期、捕臨震、以場求源、以源求源、源場結合求強度,因地制宜、不斷攔截、綜合分析。所謂以源求源就是大震震源區的預測或前震都屬于源的前兆,研究它就可圈定震源所在地段。所謂不斷攔截就是前兆可能幾起幾落,我們不知道哪一次發震,所以我們要每出現一次就作三要素的考慮。可能虛報,但一旦報準,就能減少損失。
李四光的四大地震預言是什么?李四光在邢臺地震后,對河間、渤海灣和唐山等地區發生地震的可能性,提出中國下一個大地震預測 了一些預測性的意見,后來證明是正確的,可惜這項工作中國下一個大地震預測 他沒有來得及深入總結,就與世長辭了。
這四個預測是中國下一個大地震預測 :
1、東南部的臺灣和福建沿海中國下一個大地震預測 ;
2、華北的太行山沿線和京津唐地區;
3、西南青藏高原和它邊緣的四川,云南兩省西部;
4、西部的新疆,甘肅和寧夏。
擴展資料中國下一個大地震預測 :
一、地震前兆
地震前自然界出現的可能與地震孕育、發生有關的各種征兆稱作地震前兆。大體有兩類:
1、微觀前兆:人的感官不易覺察,須用儀器才能測量到的震前變化。例如,地面的變形,地球的磁場、重力場的變化,地下水化學成分的變化,小地震的活動等。
2、宏觀前兆:人的感官能覺察到的地震前兆。它們大多在臨近地震發生時出現。如井水的升降、變渾,動物行為反常,地聲、地光等。
二、中國地震分布
中國的地震活動主要分布在5個地區,這5個地區是:臺灣省及其附近海域;西南地區,包括西藏、四川中西部和云南中西部;
西部地區,主要在甘肅河西走廊、青海、寧夏以及新疆天山南北麓;華北地區,主要在太行山兩側、汾渭河谷、陰山—燕山一帶、山東中部和渤海灣;東南沿海地區,廣東、福建等地。
從中國的寧夏,經甘肅東部、四川中西部直至云南,有一條縱貫中國大陸、大致呈南北走向的地震密集帶,歷史上曾多次發生強烈地震,被稱為中國南北地震帶。
2008年5月12日汶川8.0級地震就發生在該帶中南段。該帶向北可延伸至蒙古境內,向南可到緬甸。
參考資料:百度百科_地震
百度百科_李四光
李四光預言四大地震是哪幾個地方?邢臺、河間、唐山、渤海灣。
后來證明是正確中國下一個大地震預測 的中國下一個大地震預測 ,可惜這項工作他沒有來得及深入總結,就與世長辭了。
1989年為紀念李四光對中國科學事業和地質事業的巨大貢獻,繼承和發揚他從國家建設需要出發,積極從事科學、技術和教育實踐,不斷開拓創新。
勇于攀登科學高峰的精神和愛國主義精神中國下一個大地震預測 ;鼓勵廣大地質科技工作者為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和科技進步多做貢獻,設立李四光地質科學獎。
簡介中國下一個大地震預測 :
李四光(1889年10月26日—1971年4月29日),字仲拱,原名李仲揆,湖北黃岡人,蒙古族,地質學家、教育家、音樂家、社會活動家。
中國地質力學的創立者、中國現代地球科學和地質工作的主要領導人和奠基人之一,新中國成立后第一批杰出的科學家和為新中國發展做出卓越貢獻的元勛。
李四光創立了地質力學,并為中國石油工業的發展作出了重要貢獻;早年對蜓科化石及其地層分層意義有精湛的研究,提出了中國東部第四紀冰川的存在,建立了新的邊緣學科“地質力學”和“構造體系”概念,建立了“構造體系”的概念,創建了地質力學學派。
提出新華夏構造體系三個沉降帶有廣闊找油遠景的認識,開創了活動構造研究與地應力觀測相結合的預報地震途徑。李四光的科學成就,大致可分兩個階段,1949年前他側重地質基礎學科的研究;1949年后,在繼續重視基礎研究的同時,根據國家需要集中精力,積極開拓應用研究領域。